摘要:目的 分析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02例,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51例。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胃复安肌内注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8%与72.55%,P<0.05;实验组呃逆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实践推广。
关键词:顽固性膈肌痉挛;呃逆;针灸;穴位注射
呃逆即打嗝,主要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1]导致的一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且难以自制[2]等作为主要的病理特征,通常情况下,若患者症状较轻微则无需采取特殊的治疗,可自行痊愈,而对于某些顽固性呃逆患者来说,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通常在昼夜频繁发作,病程较为漫长,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3]。为了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本文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显示疾病被确诊,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同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史、癫痫、高热、对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排除。
信封随机分组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51例。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36-79岁,平均(55.26±3.14)岁,病程1-6年,平均(3.08±0.85)年;实验组: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35-78岁,平均(55.86±3.32)岁,病程1-5.5年,平均(3.11±0.82)年。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方案。针灸:选择穴位包括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内关穴、膻中穴,医生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进针前对针灸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并选择不锈钢毫针(直径0.3mm,长度1-1.5寸)进针,要求进针时手法轻、动作快,等到提插捻转得气后补泻,留针时间为10-15s,之后对针孔进行按压。针灸治疗后5min左右的时间给予胃复安(2ml)皮下2cm注射治疗,在得气后反抽无回血情况再往患者左右两侧的足三里穴分别注射1ml的药物进行治疗,之后迅速拔针给予压迫止血,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d。
常规组:给予肌内注射胃复安(10mg)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d。
1.3 评价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项,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治愈表示治疗后患者呃逆症状消失,有效表示治疗后该类临床症状明显获得改善,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无效表示未达到上述标准[4]。
1.3.2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0d的病情随访,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两组呃逆患者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愈44例(86.27%),有效5例(9.80%),无效2例(3.92%),总有效率为96.08%(49/51);常规组:治愈30例(58.82%),有效7例(13.73%),无效14例(27.45%),总有效率为72.55%(37/51)。说明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2.2 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实验组:呃逆平均发作频率为(0.55±0.08)次/d,每次持续时间为(1.04±0.66)min/次;常规组:呃逆平均发作频率为(2.07±1.32)次/d,每次持续时间为(9.06±5.23)min/次。由此可知,实验组患者呃逆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3 讨论
呃逆指的是打嗝,主要见于肝硬化、脑血管意外、腹腔手术后等情况,中医理论认为,该类疾病主要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等因素引发,所以说,实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采取解郁理气、和胃平呃[5]的方式进行干预。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方案。其中选择两侧的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该穴位属于胃之主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效果,对足三里穴进行按压可进一步刺激胃肠蠕动,帮助患者增加胃动素的分泌量,利于胃肠运动的改善,帮助其清除腹胀郁积,且保护胃粘膜。而穴位注射指的是帮助患者将药物注射至穴位内,可对穴位达到良好的渗透刺激效果,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胃复安可帮助患者改善平滑肌痉挛现象,达到良好的和胃止呃效果。另外,有关研究指出[6],对稳固性呃逆患者采取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胃肠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并对细菌移位情况进行有效抑制,保护人体的胃肠道屏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呃逆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综上可知,对顽固性呃逆患者可采取中医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的方案,利于帮助患者早日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王彬.针灸配合穴位注射规范化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124-126.
[2] 郭燕军.针灸配合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C].//2014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283-284.
[3] 刘杰.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7):698-699.48.
[4] 许晓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穴位注射疗法效应特点研究及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系统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2.
[5] 李玉海.中医辨证施治联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5):18-20.
[6] 陈益丹,金肖青,俞迈红等."老十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C].//2012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86-88.
论文作者:吴银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穴位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针灸论文; 顽固性论文; 常规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