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牛堡屯学校 101149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淋漓尽致,而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于是教师的抱怨开始了:学生不会思考,学生懒得动脑,这个问题我讲了三遍怎么还是不会,真笨死了……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为什么不自身找一找原因呢?反思一下:我们是怎样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难道我们真的只会讲了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我们这样兢兢业业地讲是违背课堂之道的,转变上述课堂现象的落脚点应在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动”的欲望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多数学生不爱学,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大,一部分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呢?实践证明:精心创设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每节课都结合知识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即在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用大小相同、边长为整厘米数的正方形铺满,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几厘米?经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后,就到了学生自主验证猜想的时候了。教师提出了小组合作要求:1.操作:每组分别从“可能是”和“可能不是”的数据中各选择一个验证。(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用老师提供的材料)。2.讨论:为什么有的正方形能铺满长方形,有的不能铺满呢?于是学生们就围绕操作要求和讨论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自主探究。此时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参加了小组的讨论和引导。正因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快学生就通过不同方法得出了答案。有的小组通过画图、有的小组通过计算,还有的小组通过拼摆。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这正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是集中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自主探究中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学得更扎实,记得更牢靠。
三、充分交流,让学生展示“动”的结果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所以,教师不但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时空。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四、大胆质疑,让学生主动“动”起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是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当学生初步发现3的倍数所用小棒根数也是3的倍数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结论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有的问:“只要小棒根数是3的倍数,摆的任何一个数都是3的倍数吗?”有的问:“不是3的倍数的数有没有这个特征呢?”这两个问题正是后面要进行的逆向思考和反面验证。当学生总结出所用小棒总根数和所摆的数的关系时,我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规律是我们观察100以内的数得到的,你有没有怀疑它的普遍性?于是有个学生就问“这个规律对100以外的数还适用吗?”我顺势说:“那我们找一些三位数和四位数试一试吧。”学生又进入了验证的过程。正是经过这样一个学生主动质疑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完善了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严密性,任何一个结论都是经过不断的反思和验证获得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机械记忆,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交流质疑,朝气蓬勃地真正动起来,这才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直在追求的魅力课堂!
论文作者:王春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倍数论文; 都是论文; 知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