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称谓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党派论文,称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关于“民主党派”这一称谓的由来及其内涵发展变化的问题,人们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以为,历史地考察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清楚地了解历史上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问题略谈几点认识。
一
从历史上说,“民主党派”所代表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民主党派”这一称谓的出现却要晚一些。
有人认为“民主党派”的称谓最早出现在1938年10月。其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切愿意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那种独断专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态度,是不对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 年版,第526页。)。但是, 据笔者查证1944 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47年版《毛泽东选集》第六卷以及1944年11月25日《解放》第57期所发原文,发现其中并没有“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称谓。前处所引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系“同盟者”之误。其原文是“在一切有同盟者存在的地方,遇事应与同盟者协同去干,独断专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态度是不对的……”。
还有人认为,“民主党派”称谓最早出现在1941年3月。 其主要依据是《毛泽东选集》中所附录的《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其中记述:“……第二个‘十二条’是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作为共产党的部分参政员出席国民参政会的条件,向国民党提出的临时办法。内容如下‘……二、立即停止全国的政治压迫,承认中共及各民主党派的地位,释放西安、重庆、贵阳及各地的被捕人员……’”(注:《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8册,第479页。)。但是,据笔者查对1941 年3月2 日的《共产党参政员董必武邓颖超致国民党参政会公函》以及1941年3月10 日重庆《新华日报》增刊中所收录的《临时解决办法十二条》,这里的“民主党派”原为“爱国党派”。当时并没有“民主党派”的称谓。
二
按笔者考证,“民主党派”的最早出现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期间。主要依据是这次会议中的三篇重要文献,即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周恩来的《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以及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使用“民主党派”的称谓共11处。报告在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抗战的历史,提出了“一个为各个抗日民主党派互相同意的最低限度的纲领”,其主要内容是“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愿意协同各民主党派、各部分产业界,为上述目标而奋斗”。
周恩来在《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也用了“民主党派”来取代以往对中间派别的称谓。他说:“二十四年来,我们依靠了什么力量锻炼成的呢?……我们依靠了国内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国外人士的同情……”,“我们号召全中国人民,全中国民主党派,全世界中国民主分子,我们愿意和他们一道,为打破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奋斗到底。”(注:《解放日报》,1945年5月1日。)
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次大会的报告……对于如何动员与统一中国人民一切力量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以及在战胜日本侵略者以后,如何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制订了全国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共同奋斗的伟大的纲领。”(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14页。)
不难看出,“民主党派”的称谓在七大上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认可和统一。从此,“民主党派”成为中共固定的称谓。这一点可以通过众多文献验证,此处不多赘述。
“民主党派”的称谓尽管由中共提出,但是由于这一称谓所具有的科学性,因此,它在提出后迅速得到了那些并不依附国民党且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党派的认同。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认可自己为“民主党派”的是民盟。1945年10月11日,民盟在回顾该党历史时就指出,为了适应那时客观环境的要求,“于是产生了这个民主党派联合体的同盟。民国三十三年经过一度改组,把民主党派的同盟改为广大民主人士的联盟。”(注:《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同年冬天, 中国救国会在其政治纲领中也公开要求国民党政府“明令一切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注:《救国会》,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版。)1946 年1月,三民主义同志会联合会呼吁“国内一切民主党派,一律处于合法平等地位”(注:《五大前后》(二),第46页。)。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成立宣言中郑重要求恢复三大政策,“愿与全国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携手并进,彻底铲除革命障碍,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0页。)。1947年10月, 蒋介石加紧了对民主党派的迫害,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民盟成员从此放弃了对蒋介石的幻想,再次公开申明自己“是人民的民主党派”(注:民盟《三中全会政治报告》,1948年1月19日。)。
在各党派分别认可“民主党派”这一称谓的同时,他们还以“民主党派”的名义多次联合起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如1948年5月5日发表的《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1948年10月22日发表的《各民主党派为美帝侵华向联合国大会的控诉》:1949年4月23 日发表的《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竭诚拥护进军命令》等等。
三
“民主党派”一经提出,即获得社会各党派各阶层人民的认同,并成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历史称谓,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历史根源的。
总的说来,这一称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点基本因素:其一,是中间党派自身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认识上的基本转变;其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上的提高及其对中间党派革命态度的准确判断。
土地革命时期,在以第三党为代表的中间党派诞生以后,受种种因素影响,当时的中共和中间党派之间都未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对方。中共把中间党派视为“最危险的敌人”,称他们为“反革命的在野派别”、“第三营垒”等(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1页。)。 中间党派也多对中共持否定态度。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的加剧为中共与中间党派之间改变对彼此的认识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在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抗日救国宣言》以后,中间党派开始由“反共”、“拒共”转变为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中共也摒弃了“左”倾关门主义,对中间党派的“抗日”态度也予以充分肯定。这一时期,中共对中间党派的称谓多是用具有肯定性的“各党各派”、“抗日党派”、“各党派各联盟”、“爱国党派”等。
进入40年代,随着抗战即将胜利,建国问题逐渐提上议事日程。是要民主,还是继续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选择。对此,中共和中间党派都旗帜鲜明地举起了民主的大旗,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要求在战后成立多党联合的政府。但是,此时的国民党却一味坚持独裁专政,拒不承认中共和其他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与此同时,还连续发动了反共高潮,并竭力压制其他党派。这些反民主的做法不仅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权益,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也严重危害了抗战的顺利进行。不解决民主问题就无以取得抗战的彻底胜利。于是,在共同要求民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基础上,在抗日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中共将对中间党派的称谓由原来的“抗日党派”、“爱国党派”改为“民主党派”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
任何概念的科学化都要经过一个不断在实践中升华的过程,“民主党派”这一称谓也不例外。尽管在1945年“民主党派”的称谓就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其内涵在建国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主党派”中包不包括中共;第二,“民主党派”中包不包括青年党、民社党等右翼党派。
对于第一点,笔者以为从1945年至建国前夕中共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不明确态度,即,既不否认自己就是“民主党派”,但也从不公开讲明自己就是“民主党派”。
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多采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或“一切民主党派”的称谓来代表当时的国民党以外的坚持民主、爱国的所有政党。他在讲到1939年以后的局势时说:“从那时起,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国民党政府将一切民主党派,首先和主要是将中国共产党打入地下。”很显然,在毛泽东看来,此时的“民主党派”包括中共。直到1949年4月3日,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共还和其他9 个“民主党派”联合发表了《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反对北大西洋公约》。
然而,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文献同样推理出——“民主党派”又不包括中共。例如,前处所引周恩来在七大上的讲话。此外,在1948 年1月毛泽东发表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在讲到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时,毛泽东提到了“城市中工人阶级和共产党要实现对于被反动势力所压迫和损害的中产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领导问题。”一年后,中共在《中央关于怎样对待各民主党派、团体的地方组织的指示》中,又明确将“民主党派”限定为民革、民盟等9个党派,其中并不包括中共。
出现以上矛盾,是不是说明当时党内的思想混乱呢?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的是,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共在政治上的成熟。1945年提出“民主党派”这一称谓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争取民主、和平建国是当时全国人民的最大心声。中共提出“民主党派”的称谓无疑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它既有利于体现中共自己所主张的民主立场,也为团结广大中间力量增添了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有利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所以,此时的“民主党派”是指“一切主张民主爱国的党派”,中共自然为其中一员。1946年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共以顽强的革命斗争和完善的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证实了其在中国革命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一点在1947年底蒋介石解散民盟之后,也逐渐得到了广大“民主党派”的认同。于是,适时地将中共从“民主党派”中作为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独立出来已成为必然。
对于“民主党派”中包不包括右翼党派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最早提出“民主党派”的称谓时,中共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中间势力,将当时的一些右翼党派如国社党和青年党等也包括在“民主党派”的范畴内。然而,当1946年11月民社党、青年党参加了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时,中共随即指出:“现在只有中国共产党与真正的民主党派,才一直坚持去年一月停战协定与政协路线而斗争。”(注:《周恩来在延安纪念大会上的演说》,《新华日报》1947年1月17日。 )显然已将民社党和青年党等右翼党派排除在“民主党派”范畴之外。
1949年新政协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依据“1948年5月1日以前,即我党中央发出‘五·一’口号以前即已成立,并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共同斗争上多少尽了一点力”(注:《中央关于怎样对待各民主党派、团体的地方组织的指示》。)的标准对各民主党派及民主团体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剔除了那些严重不纯、成分复杂的组织,其中就包括民社党和青年党。
正是在甄别“民主党派”范畴的过程中,其内涵才得以走上科学化。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分别召开大会,起草了以接受中共领导为鲜明特色的新党纲、党章。从此以后,“民主党派”的称谓成为专指坚持民主、爱国立场并接受中共领导的党派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