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输液流程在门诊输液安全中的作用研究论文_杜培培

徐州市中医院 护理部 221000

【摘要】目的讨论改进输液流程对门诊此项业务安全的作用。方法采取随意选样的办法,从2017年2—4月本院门诊输液病人里选取500例当作研究对象。将他们根据不同病区分为对照组250例(门诊输液1室)和观察组250例(门诊输液2室)。对照组开展惯常护理,观察组则改进了输液流程,然后对比两组病人在输液期间的气泡析出率、输液安全及对护理业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气泡析出率是18.00%,明显比对照组的32.00%小,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χ2=6.228,P<0.001);观察组病人第一时间处置气泡的比例是100.00%,比对照组的50.40%高,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t/χ2=78.444,P<0.001);观察组病人析出气泡时间是(56.31±9.72)分钟,比对照组的(40.56±5.80)分钟长,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t/χ2=10.902,P<0.001);观察组病人的满意率得分是(13.18±0.92),比对照组的得分(9.41±1.05)多,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t=4.651,P=0.010)。结论改进输液流程可确保门诊输液安全,提升病人对护理业务的满意率,实践中具备一定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输液流程;气泡;门诊

静脉输液为门诊病人药疗的一个重要方式[1]。在此期间,相关器材及工具,包括装药用的袋或瓶、过滤器、输液器、头皮针软管等,里面往往析出一些小微气泡,有的可能产生大一些的气泡,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紧张,另一方面,严重的也可能给病人肉体带来一些伤害[2]。然而,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护理人员对输液时气泡析出的问题注意不够,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此次探究依照气泡析出时的规则改进以往的门诊输液流程,确保病人静脉输液没有风险,获取了较佳的成效,以下是相关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办法,从2017年2—4月在本院门诊输液的病人中选取500例病人当作研究对象。选取标准:(1)首次于本院门诊输液的病人;(2)有着较佳的谈话互动本领;(3)知晓相关情况,自己愿意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急诊输液的病人;(2)有心理或精神病经历的病人。把满足条件的病人依照病区不同划分成对照组250例(门诊输液一室)和对照组250例(门诊输液二室)。对照组男133例、女117例;年龄16~63岁,均值(46.51±11.20)岁;受教育情况:低于初中(含初中)的70例,高中、中专的112例、超过大专(含大专)的68例;观察组男134例、女116例;年龄15~64岁,均值(45.56±10.34)岁;受教育情况:低于初中(含初中)的64例,高中、中专的116例、超过大专(含大专)的70例。两组病人在一般情况,诸如年龄、性别、受教育情况、护理员安排等方面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效用(P>0.05),存在可比性。此次研究通过了院方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流程:(1)把密闭完好的药瓶取来,除掉瓶的盖子,对瓶塞加以惯常消毒之后,抽出1~3毫升 0.9% NaCl溶液/葡萄糖,左手拿那个密闭的药瓶,右手拿注射器,把针尖当作支点,把针头斜面与瓶塞表层垂直,快速用针穿刺瓶塞。(2)把0.9% NaCl溶液/葡萄糖注进去,然后与注射器一起在空中晃荡那个密闭的药瓶,让药品完全溶解掉,察看密闭的药瓶里是否存在碎屑。(3)插入输液管:运用PVC输液器,把输液瓶入口杀毒之后插进输液器。(4)输液排气:把输液器关掉,将输液瓶倒着挂起来,以挤压茂菲氏滴管法排气。(5)过程巡查:护理人员通常要察看病人的穿刺位置、输液量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实施流程:(1)把病人所要输入的药拿到输液室,输液室温控范围在22~24℃,如果房间外面的气温太低,要将拿来的药液平静放置3~5分钟,让其温度回升。(2)拿来密闭的药瓶,把其盖子拿掉,对瓶塞加以惯常杀毒之后,抽出1~3ml 0.9%NaCl溶液/葡萄糖,左手拿那个密闭的药瓶,右手拿注射器,把针尖当作支点,把针头斜面与瓶塞表层垂直,快速用针穿刺瓶塞,把瓶里的气体抽光。(3)把0.9% NaCl溶液/葡萄糖注进去,然后与注射器一起在空中晃荡那个密闭的药瓶,让药品完全溶解掉,察看密闭的药瓶里是否存在碎屑。(4)插入输液管:运用PVC输液器,把输液瓶入口杀毒之后插进输液器,把药品放进去之后平静放置输液瓶5分钟,察看没有气泡之后把PVC输液器的排气管插进去。(5)输液排气:排气过程中不要让输液瓶出现晃荡,关掉输液器,把输液瓶倒立挂起来,以倒转茂菲氏滴管法排气。(6)过程巡查:护理人员通常要察看病人的穿刺位置、输液量及不良反应,察看输液器内的气泡状况,第一时间处理其软管位置的小微气泡,以免这些气泡聚集变大,而且一旦发现在输液管里潴留的气泡就立即处置。

1.3 评价指标

(1)气泡析出率:把两组病人输液时过滤器及输液管中析出的大型气泡数目予以登记。(2)过程与结果评判表:借鉴国内的相关规范[4],自主制作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与结果评判表格,内容有:气泡何时出现(加药结束到输液过程中输液器内壁产生超过5个2~4mm气泡的时间)与第一时间处置气泡的状况(气泡不足5个时即予以处置视作第一时间处置,超过5个时方予处置视作处置不及时)。(3)对护理业务的满意率:在病人输液结束后,利用自主制作的问卷开展此类调研。主要调研以下维度的满意状况:处置气泡,巡查维护、输液安全,采取评分法,分数愈多,满意率愈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处置数据。计量资料以(±s)代表,两组之间的对比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次及百分比(%)代表,两组之间的对比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输液时气泡析出率对比:观察组病人气泡析出率比对照组低,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P<0.001)。见表1。

注:χ2=6.228,P<0.001

2.2 两组病人输液安全对比:观察组气泡析出时间、气泡第一时间处置率比对照组高,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P<0.001)。见表2。

2.3 两组病人满意率对比:观察组在输液安全、巡查维护、气泡处置等方面的满意率都比对照组高,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P<0.05)。见表3。

讨论 研究证明,加药、室内温度、排气方式之类元素为药液产生气泡的关键因由[5]。此次探究依照气泡产生规律,改进输液流程:(1)把输液的室温调在22~24℃区间,让药液温度同其相近,以免二者差距太高,导致输液时出现附壁气泡问题。(2)加药时要吸光输液瓶里的空气,免得其太过饱和,输液过程中容易产生无法察觉的气泡,加药结束后,要平静放置5分钟,让药品和溶液完全混在一起溶化掉,让冒出来的空气全部飘出来,消失在输液瓶里。(3)确保输液瓶平衡稳定,降低由于晃荡而让瓶里出现气泡的可能,同一时间采取倒转茂菲氏滴管排气法,因为以往挤压茂菲氏滴管排气法可能让溶化掉的药品受力出现泡沫,泡沫再和药液一同进入输液瓶里,药液里如果存在不少气泡,其将受力流进输液管里,这些气泡聚集在一起后极易析出产生附壁。同一时间,增加对此过程的巡查,察看输液器内气泡的状况,第一时间处置其软管位置的微小气泡,以免气泡聚集变大,而且一旦发现过滤器与输液管里潴留的气泡,就立即处置。从此次探究的结论可以看出,利用输液流程的改进,很好地降低了气泡的出现,推迟了其析出的时间。这一结论同有关专家的研究结论相仿[6-7]。实践上,因为业务繁杂,护理工作者并未对输液时的气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相关护理流程加以改进,帮助护理工作者发现气泡产生的规律,主动地防止输液时出现气泡,降低其带给病人的危险。

从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观察组病人对输液过程的满意率比对照组高,P<0.05,差别具备统计学效用,这说明,改进相关护理方案能有效地提升护理业务品质。护理人员对输液时出现的气泡重视不足是引发大型气泡、造成病人惊慌的重要元素。有专家指出,护理人员对输液时的气泡评估不充分是一个隐性的输液风险[8]。提升护理工作者对气泡的关注,可很好地迟滞气泡析出的时间,改变病人对护理工作者巡查工作不深入的误会,进而最可能地提升相关业务的安全性,化解相关的医患纠葛。

参考文献:

[1]蔡琳.门诊输液室护士不同阶段输液安全的调查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1):28-30.

[2]马敬华,崔玉庆,王晶晶.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04):286-287.

[3]王丽.门急诊输液流程模式的优化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9):121-123.

[4]黄悦勤.医学科研中随机误差控制和样本量确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2(11):874-880.

[5]刘淑萍,松石,杨炼,赵秀洁.基于移动输液系统的门诊输液管理流程的优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03):179-180.

[6]蔡晓红.优化流程在急诊输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4,14(03):69-70.

[7]王秋,祖丽辉,牛小秀,等.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对人体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5,13(1):20-22.

[8]邓应美,林盛强.急诊输液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09):2157-2159.

论文作者:杜培培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改进输液流程在门诊输液安全中的作用研究论文_杜培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