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盟防务合作看欧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防务论文,欧盟论文,关系论文,欧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前,欧盟各国领导人在欧元正式启动后不久于瑞士的达沃斯聚会,讨论政治统一问题。会上,意大利前总理、几个月后成为现任欧盟主席的普罗迪发表讲话说:“现代国家有两个支柱,即货币与剑(防务)。如今欧盟在货币方面已经统一,下面该解决剑的问题了。”
普罗迪这番话昭示了欧盟加强防务合作的决心。事实上,在这以后,欧盟确实在防务合作上举措频频。1999年5月,德、法两国首脑在法国图卢兹举行的例行首脑会晤中提出,要把欧洲军团改建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6月,欧盟在德国科隆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着重提出要发展自己的防务力量。9月23日,法国同意大利举行第十九次首脑会谈,双方共同呼吁,要实现加强欧洲防务的共同目标。10月14日,德国航天航空公司与法国宇航—马特拉公司宣布实行合并,组建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11月25日,英法两国首脑举行会晤后发表的公报指出,欧盟应当建立一支拥有5万至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以便今后迅速部署到出现危机的地区。当天英法两国还联合签署了一份关于欧洲防务的协议,这在欧盟国家中尚属首次。在作了这一系列铺垫之后,12月10日至11日,欧盟15国领导人在赫尔辛基举行的20世纪最后一次首脑会议上,就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作出了决定。会议发表的“主席国结论”中宣称:欧盟将建立自主决策的军事力量,在没有北约参与的情况下,由欧盟领导对国际危机采取军事行动,为此,要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可在60天内进行部署的至少维持一年的5万至6万人快速反应部队。欧盟的这一“结论”,可说是对欧盟共同防务建议的最终敲定。
防务合作的热情从何而来
防务合作是欧盟的前身欧共体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防务合作实际上意味着相关国家要让渡自己的防务主权,最直接地关乎当事国切身的安全利益,任何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有丝毫的轻举妄动。
数十年来,与欧盟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一体化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欧盟国家在防务合作问题上争执不断,举步维艰,进展甚微。早在60年代初,法国就提出,在欧共体内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但由于成员国之间分歧严重,此议最后不果而终,70年代,欧共体提出在外交上以“一个声音说话”,并在1972年商定,要在70年代末建立“欧洲联盟”,其结果乏善可陈,建立“欧盟”的目标遥遥无期,对防务合作几无触及。只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才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动作,主要表现为西欧联盟的复兴以及德法两国作出的一些诸如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建立“法德防务与安全委员会”、组建“法德混合旅”等举措,但欧盟于1986年签署的显示欧盟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单一欧洲法案”,却又分明对欧盟的防务合作浇了一盆冷水。这一法案明确规定:从1970年以来实施的欧洲政治合作机制只限于讨论安全事务的政治和经济层面。实际上把欧盟的防务合作淡化了。
那么,1999年欧盟防务合作的热情从何而来呢?
欧盟加强防务合作是对冷战后世界形势,特别是欧洲形势的一种顺应。冷战的结束从两方面为欧盟加强防务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冷战后欧盟一体化的进程显著加快,依“水涨船高”的法则,欧盟防务一体化的进程也自然得到了推动;但更重要的是二,即冷战后欧洲安全格局的改变。由于一向被欧盟国家视为自己安全最大敌人的苏联及其华约的瓦解,使欧盟国家的安全观念发生变化,这促使欧盟国家在其中占了绝大多数的北约在90年代初开始酝酿并正式推出改造北约的新的战略概念。1991年11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联盟新战略概念》文件。该文件提出,今后北约除传统的集体防御职能外,其更主要的任务是防止和处理地区性的危机与冲突。北约这一新战略概念,既隐含、也激发了欧盟要独立担当起更多的地区性防务的愿望,而要做到这一点,欧盟无疑首先要加强成员国之间的防务合作以提高欧盟整体的防务水平。于是人们看到,在1993年正式生效的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第一次明确地写进了下述条文:“推行一种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共同的防务政策。”
欧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其约定的“共同行动”和“共同立场”取消了1986年对欧盟政治合作机制限制,将其扩大到了防务领域。在此前后,人们又看到,1993年在德、法混合旅的基础上,欧盟五国组建了“欧洲军团”。1996年3月,德、法、意、西、比五国还启动了一项旨在缔造欧洲防务联盟的三阶段计划。按此计划,欧盟可以在初始阶段“请求”西欧联盟代表它执行商定的安全使命,在第二阶段欧盟便可就军事目的等问题向西欧联盟发出指示,到第三阶段,一个全面的一体化的欧盟防务体系便将诞生。这一计划,不久也得到了荷兰和卢森堡的支持。1996年12月,德法两国签署了两国“安全和防务共同构想”的文件,1998年12月,英法两国也就防务合作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双方对全面迅速地实现欧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极其重视。
科索沃战争暴露欧盟动武乏力
欧盟这种防务合作的势头通过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得到了更有力的推动。科索沃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欧盟,它使欧盟看到自己在防务上的虚弱,进而激发了欧盟加强防务合作的决心。
科索沃危机初始,以法国和英国为首的欧盟国家本想把解决科索沃危机的主导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它们不愿意采取像代顿协议那样的由美国人来主导的波黑危机解决方式,因而把谈判地点定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但在谈判几经延期终告破裂、欧盟一些国家决心动武时,却感到力量不足,不得不让美国来主导这场侵略性行动。正如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沃尔夫冈·伊辛格在1999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所说“在军事领域里,我们还远远不能适当地分担重任,绝大部分在科索沃冲突中投入的飞机是美国的飞机,战略运输工具也是如此”,伊辛格由此得出结论道:“有一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欧洲必须获得自己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解决危机的能力。”英国的国防大臣、新任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去年8月4日履新之前也发表讲话说:科索沃冲突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欧洲有必要加强自身的军事能力”,“我们必须在处理欧洲事务方面加强合作”。
欧盟国家对此不仅有言论,也有行动,本文开头所述的欧盟一系列防务合作言行,都是在科索沃战争进行中和战争结束后作出的。
欧盟防务还离不开美国支撑
欧盟由科索沃战争引起对自己防务合作的反思,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欧美关系。
欧美关系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既互相需要和利用,又互相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但它们的根本利益则是一致的。欧美关系的这种性质数十年来贯穿于经济、政治和防务各个领域,它一方面受世界格局,如冷战期间东西方对峙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欧美双方力量对比,特别是军事力量对比的影响。
整个冷战期间,欧盟国家面对苏联和华约集团这个强敌,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核保护,这一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美欧之间的主从关系。欧盟国家不甘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它们通过联合自强,经过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与扩大,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抬高自己在美国面前的位置,增加自己同美国打交道时的要价。
欧共体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走到今天形成欧洲联盟这一步,已经显示出世界一极的模样,在经济总体实力和其他一些指标方面已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美国。例如,欧盟15国已拥有3.7亿人口,比美国多40%,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093亿埃居,高出美国10%,1998年欧盟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9%,而美国只占19.6%。目前,欧盟中由11个成员国组成的欧元区的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0.8%,而美国仅占4.1%。从长远看,欧盟的这些指标必将随着其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而进一步增高。然而,欧盟在防务领域却没有能在美国面前打翻身仗。尽管冷战后欧盟成功地获取美国的妥协,在北约范畴内建立由欧洲成员国组建的多国特遣部队,从而体现出欧洲防务特性,而且还从美国那里争得由一位欧洲人担任北约欧洲盟军副司令的权利,但总体上说来,欧盟在防务问题上,仍离不开美国力量的支撑,冷战后欧洲局部地区武装冲突频仍,欧盟只有凭藉以美国为老大的北约才能在调解这些冲突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说在科索沃战争前这还仅是一种未经验证的认知,那么,科索沃一战就彻底证实了这一点。这场战争是北约成立以来的首次黩武行动,也是欧盟绝大多数国家第一次与美国联手在北约的旗号下进行的侵略性战争。这场战争一方面证明了欧美根本利益的一致,它向世人明示,尽管欧美之间有种种经济贸易上的摩擦和政治上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和斗争,但它们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以及战略利益上的根本一致,可以使它们在关键时刻将所有这些矛盾都搁置一旁,联合一致地采取行动。另一方面,这场战争则彻底暴露了欧盟防务力量的薄弱,它由此第一次真正引起欧盟对自己防务力量的不足及其同美国关系的深刻反思。
今天,欧盟的防务合作正进入一个它以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但它究竟能走多远,现在还难下断语,因为它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其成员国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防务主权让渡出去,又如德国是否能彻底消除它在其他成员国特别是法国心中留下的战争罪魁的阴影,欧盟中一些中立国家以及今后新入盟的国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和参加防务合作,等等。可以不夸张地说,欧盟的防务合作是它一体化道路上最难逾越的一道难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欧盟的防务合作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实现,欧盟的整体一体化就必将产生质的飞跃;还可以肯定的是,当有朝一日,欧盟在防务上羽翼丰满时,欧盟在同美国的关系中会出现更多的分庭抗礼和平分秋色之争。
标签:欧盟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科索沃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