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炎武的声调观论文_刁自凯

浅析顾炎武的声调观论文_刁自凯

刁自凯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顾炎武是科学古音学的奠基人,在《音学五书》中顾炎武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关于上古汉语声调的看法,“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等都是他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在《近代入声之误》中还提出了统系、收字以及古韵分合上问题等,对于古音学体系的建立贡献都非常大,但是顾炎武又过于相信“古人韵缓”的说法,因此对于古音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梳理了顾炎武的上古四声观,并试图分析其对于古音学的贡献以及其观点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顾炎武;《音学五书》;声调观;四声一贯

古音的研究从宋朝就已经开始,但是其间古音学的研究实际上所存在的问题非常多。宋人吴棫认为古人韵部宽缓,不必如今人作诗受“同用”“独用”之限,凡不同韵部之间皆可通转协韵。实际上,研究古音通转叶音的办法实际上是难以行通的,但是在没有更好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纷繁复杂的古音现象时,吴棫的不同韵部之间皆可通转协韵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是并不是多么科学的理论,后来朱熹又提出了“叶音”概念并将其推广,对于古音的研究的影响十分深远。明清诸儒的韵书和理论大多都没有跳出吴棫和朱熹的观点,虽然有一些人否定“协韵”和“叶音”的说法,但是这些观点也都不是主流的观念。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可以说“叶音”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想要破除旧说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顾炎武不畏圣贤,坚持真理,倾毕生之力致力于古音研究,考证《诗经》、《楚辞》等韵文中求证古音,提出了自己关于古音的观点,著《音学五书》使得古音研究更加有条理、系统性也更强,在《音论》中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古人韵缓”等观点,也说明了自己对于“叶音”的看法,对于古音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古汉语声调的问题,在古音研究的初期一些学者认为古无四声,例如:明朝的陈第主张古无声调,认为古人作诗对于押韵并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只为“可歌可咏”,也就是说古人作诗只要是发乎情、动与心就是最最自然的表达,

陈第的“后人切不可以今泥古”实际上对于古音的研究是很有启发的。在古音研究上,大多数的学者还是认为古有声调的,章太炎和黄侃先生主张时古有二个声调。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论、孔广森的“古无入声”论都是主张古三声调论。到顾炎武时其提出了“四声一贯”,主张古四声论,对于后人的研究以及古音声调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下面就对顾炎武的上古声调观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一、四声论

关于古汉语声调的问题,顾炎武认为古有“四声调”的看法,其关于上古四声调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其《四声之始》以及《古人四声一贯》中。顾炎武对声调的认识是通过对《诗经》、《楚辞》等上古诗歌、韵文用韵的研究得出来的。他认为上古汉语中已经有了平、上、去、入四声,而且每一个汉字都是有固定声调的。在《四声之始》中顾炎武就说到“四声之谱诚不可无,然古人之字,有定作一声者,有不定作一声者。”在这里“定作一声者”就是平声字,而“不定作一声者”则是指上、去、入声字,所以他在这里是认同四声论的。《古人四声一贯》中顾炎武也说到“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这里的平和仄是用后代的平仄所划分的,这里也是用后来的平仄四声来考证《诗经》、《楚辞》等诗歌以及韵文的押韵情况。也就是说在《诗经》时代已经有了平仄四声的划分了,只是还没有为其命名而已,这也证明了其“古有四声”的观点。

关于四声的起源,顾炎武在《四声之始》中谈到“今考江左之文,自梁天监以前,多以去、入二声同用,以后则若有界限,絶不相通,是知四声之论起于永明,而定于梁陈之间也。”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叶看出在梁天监以前,多以去、入二声同用,在此之后二声则不相通,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四声所产生的时间为永明到陈梁之间,地点则是在江左。

通过对于《诗经》、《楚辞》等上古诗歌、韵文用韵的研究分析,顾炎武看到上古诗歌韵文的押韵“平多韵平,仄多韵仄”的现象,同时也看到了在这些诗歌材料中也存在着不规律的现象。在《古人四声一贯》中顾炎武就提到 “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髙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这也就是说古人作诗对于押韵并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于陈第观点的一个发展,在《毛诗古音考》中陈第认为古人之诗“仄以承平。然节奏调畅,自是可读。盖四省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此类实多。”但是顾炎武并不认同陈第“四省之辨,古人未有”的观点。顾炎武认为古人韵宽,对于押韵限制并不严格,四声是可以贯通混用的,顾炎武说“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也就是说直到六朝对于诗歌、韵文的押韵才有了严格的限制。顾炎武认为古人每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读法,在《四声一贯》中顾炎武也说到“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这就是四声贯于一字。而对于为何“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顾炎武则认为“一人之身而出辞吐气,先后之间已有不能齐者,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迟则一字而为二字。”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字,读的慢了、轻了则为平,读的快了、重了则为上、去、入,这样来讲的话每个字由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所以读起来的轻重和快慢也就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一字四调的情况。

实际上对于四声可以灵活变通这一点,在韵书当中也已经有所表现。顾炎武在《古人四声一贯》中也谈到“《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而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顾炎武认为在《广韵》当中有一个字被收入到二个、三个或更多的韵中,读不同的音主要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四声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并不是为了说明一字多音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顾炎武对于《广韵》中“又音”的一种解释。但是实际上《广韵》中并不是每音都有一字多音的现象,所以这并不能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证明四声的灵活变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声调的问题,顾炎武认为古有四声调,只不过古今要求不同,古人韵缓而今人则相对严格一些。“四声一贯”其核心意思是在韵文中,四声可通押,否定了“叶音”的说法,其观点较以前来讲是符合古诗以及韵文的实际,相对于以前的古音研究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但是顾炎武在实际的叙述和论证的过程中过分的相信了“古人韵缓”的说法,通过其论述,我们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四声的随意性是非常大的,这也就导致了在后面的考证中顾炎武有时也会用到“古无平上去入”的说法,这实际上和他所提出的古四声调的论述是存在着矛盾之处的。

二、入声观

入声是声调的组成部分之一,顾炎武关于入声的看法主要集中体现在其《近代入声之误》以及《入为闰声》中,下面就顾炎武的入声观进行简要说明。

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入声从音长的角度来说是短言。在《古人四声一贯》中顾炎武说到“长言则今之平上去声也,短言则今之入声也。”在四声出现之前,多用长言和短言来表示声音的高低升降,在文中顾炎武也引用何休对《公羊传》作的注进行说明了“长言则今之平上去三声也,短言则今之入声也。”而从音强的角度来说,入声则重且急,在文中顾炎武就讲到“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在这里,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了入声的特征,就是短、重、急。而对于区分古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讲顾炎武认为决定的因素则是音长。在书中顾炎武就说“平声最长,上去次之,入则咄然而止无余音也。”“平生音长,入声音短”“长言则今之平上去声也,短言则今之入声也。”虽然他说了“迟疾轻重”的因素,但是更为强调的则是“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迟则一而为二。”所以顾炎武认为区别四声最主要是音的长短,而轻重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所谓“入为闰声”就是指以入声配平、上、去声,以补足各韵之间的差额。所谓“闰”实际上是取古代历法中“闰”的含义。《说文·卷一·王部》:“闰,馀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闰月也就是馀分之月,是由余剩的未分的月份所组成的月份,每五年要闰两次。在古时每个月初一行吿祭之礼,天子居于庙堂,也就是说闰月的时候周天子是要居处在正室门中整整一个月的。在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古代的历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要比实际上一年的时间要长,所以每三年会多出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再加在一年之中,所加的这一月余月就是闰月。那古音声调上,顾炎武认为入声是为了补足各韵之间的差额。

顾炎武认为“平声音长,入声音短;平声字多,入声字少。长者多,短者少。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故入声之部合之三声,但有其四见古音表而五方之音或有或无,尚不能齐。必欲以配三声,或以其无是声也而削之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并作三声则均之不达矣。”在历法上常月多于闰月,在声调上则是平声多而入声少,所以每一部中都可能存在没有入声的情况,而且闰月实际上是可变的,所以入声也是可变的,其可以转为三声。其在《入为闰声》中也提到“《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人未尝无入声;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声也。故入声,声之闰也,犹五音之有变,宫变徴而为七也。”也就是说入声为声之变,可以单独成韵,也可以转为三声,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韵文押韵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的分部的时候,现代则将古韵分为十三部,而平声皆有入声相配,而并不像顾炎武所说的每一部中都可能存在没有入声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由于当时研究水平的限制所导致的。对于每一部中都可能存在没有入声的情况,顾炎武则认为这是“天地自然之理”这实际上是欠妥的。顾炎武的《入为闰声》以及《古人四声一贯》实际上都是强调四声可以通押的,在表述上顾炎武则并不严密,使得很多后人认为其理论虽然否定了“叶音”,同时又含有很强的“叶音”成分,但是其把入声提出来单独谈论对于以后的古音研究启发性也是很大的。

在《近代入声之误》中顾炎武指出“韵书之序,平声一东二冬,入声一屋二沃。若将以屋承东、以沃承冬者,久仍其误而莫察也。”也就是说并不能将《广韵》平、上、去、入相承的当作是古韵平、入相配,从古韵材料的用韵出发来否定《广韵》的平、入相配的一种模式。在分析韵文材料时顾炎武发现在入声转为平声后,押韵字往往是平声字而且和《广韵》并不对应,所以提出了近代入声所存在的在统系、收字以及古韵分合上问题,指出了入声改配阴声的说法,对于以后研究阴、阳、入对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顾炎武于古音学有奠基之功,但是由于当时研究水平的限制,其理论中不成熟值得商榷的地方依然很多。其以“古人韵缓”之说为依据反对叶音,提出了“四声一贯”“入为闰声”等观点,通过考证《诗经》《楚辞》等韵文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又过分的相信了“古人韵缓”之说,利用“韵缓”来归并古韵,其叙述也并不严密,有时也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认识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正是他开创了以上古诗歌韵文押韵为依据来研究上古声调这一科学方法并做了最初的尝试,在上古声调研究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开创性的启发,其关于上古声调方面的贡献非常大。

参考文献:

[1]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华书局.2005年2月.

[2]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6月.

[3]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82年6月.

[4]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5年.8月

[5]冯雪.顾炎武入声分配研究[D].华侨大学,2013.

[6]高天霞.顾炎武《音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刁自凯,(1993-)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

论文作者:刁自凯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浅析顾炎武的声调观论文_刁自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