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就业吸收的投入产出分析_投入产出分析论文

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中国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劳动力供给大国,1997年劳动年龄人口(16岁以上总人口)为8.88亿人,2010年预计将达到10.54亿人,平均每年净增1277万人。因此努力安排就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国又面临经济转轨,国企改革减员增效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批人员失业下岗,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本文的目的就是定量研究各个行业吸纳就业能力,以便为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因应市场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探讨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有多种途径,本文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方法。理由是:(1)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各个行业部门的相互关联关系;(2)投入产出系数是技术性的参数,较少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3)中国已有多年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历史,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任何定量研究方法一样,投入产出方法也有其局限和误差。因而本文给出的结果也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近似。

理论框架

一、行业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

1.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

定义j行业对i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其中X[,j]:j行业总产出(货币表示),x[,ij]:j行业对i行业的直接消耗(货币表示)。直接消耗系数a[,ij]的含义是: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产出所消耗的i行业的货币单位的投入量。用n×n矩阵A=(a[,ij])表示直接消耗矩阵,它表示国民经济全部n个行业部门彼此的直接消耗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

j行业对行业对i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定义为:

b[,ij]=a[,ij]+a[,i1]b[,1j]+a[,i2]b[,2j]+…a[,in]b[,nj]

完全消耗系数b[,ij]的含义是: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最终使用产出所直接间接消耗的i行业的(货币单位表示的)产出量。

令B=(b[,ij])表示完全消耗矩阵,根据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有B=A+AB。从而有B=(E-A)[-1]A=A+A[2]+A[3]+…=(E-A)[-1]-E,只要知道A阵即可求出B阵。

3.产出乘数

评价一个行业部门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能力,可以引入产出乘数概念,

定义j行业的产出乘数M[,j]=b[,1j]+b[,2j]+…+b[,nj]+1,它是全消耗矩阵B的第j列元素之和加1,取货币单位。

j行业的产出乘数含义是:增加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最终使用,所带动的各行业产出之和;也就是说增加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最终使用,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出规模的扩大。一个行业部门的产出乘数越大,则该行业部门带动经济的能力越强。

4.行业边际劳动力投入系数

定义j行业边际劳动力投入系数l[,j]=△L[,j]/△X[,j],其中为j行业总劳力数。边际劳动力投入系数的含义是:j行业产出增加一个货币单位,本行业需要直接增加的劳力数。它和L[,j]/X[,j]不同,后者是j行业每一个货币单位产出平均对应的劳力数,j行业增加一个货币单位产出真正要增加的劳力数是l[,j]而不是L/X[,j]。

5.行业就业效应

与完全消耗系数概念类似,如果国民经济系统增加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产出作为最终使用(如消费或投资等),与之对应需要国民经济系统增加的劳力并不只是l[,j]。事实上由于增加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最终使用,导致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部门分别增加产出b[,1j],b[,2j],…,1+b[,jj],…b[,nj],每个产出都对应该行业的劳力增量,从而各个行业的劳力增量之和,就是增加一个货币单位j行业最终使用导致的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劳力的增加

定义j行业的就业效应e[,j]=l[,2]b[,2j]+…+l[,j](1+b[,jj])+…+l[,n]b[,nj]。

需要指出,农业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出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很大,就业人数增减几乎与产出增减没有多大关系,设定其边际劳动力投入系数为0才比较接近实际。中国投入产出表行业排序农业为第一,因此设定l[,1]=0;相应的行业的就业效应e[,j]中从l[,2]b[,2j]项开始,不包含l[,1]b[,1j]项。

6.国产率对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的影响

如前所述,投入产出分析的直接消耗系数定义式a[,ij]=x[,ij]/X[,j]的x[,jj]表示第j行业总产出X[,j]消耗的第i行业产品的数额(都是货币表示),因而a[,ij]具有定额性质。但是x[,ij]既包含国内生产部分,也包含进口部分。考虑到我们是从国内就业角度做投入产出分析,只有国内生产部分才能增加国内就业量,有必要对消耗系数做调整。

设第i行业产出的国产率为m[,i],则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a[,ij][*]和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分别定义为

a[,ij][*]=m[,i]a[,ij]A[*]=M×A

其中M为各行业产品国产率构成的对角矩阵diag(m[,1],…,m[,n])。

随着直接消耗系数的调整,完全消耗系数及其矩阵也将做相应调整,公式B[*]=(E-A[*])[-1]-E。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公式中的b[,ij][*]也一律改为b[,ij],这种调整更加准确的符合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的本意。

以下讨论中一律把A、B、产出乘数和就业效应理解为已做了国产率调整,不再使用符号A[*]、B[*]以及a[,ij][*]b[,ij][*]。

二、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

1.产出乘数

令(9)式的△=(0…,0,1,0…0)′,其中只有第j个元素为1,即最终使用向量增量只有第j行业产品数量为单位量,其他行业均为0,则得出(12)式

其中是=(C[,1j],…C[,jj],…C[,nj])是C阵的第j列。这个向量的各个元素C[,i,j]除C[,j,j]=b[,j,j]+1外,其余都等于b[,i,j]。(12)式的含义是:为配合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个单位,其它行业最终使用均不增加,各个行业总产出的增加额就是C阵的第j列。当然这里所说的“各个行业总产出的增加额”都是指国内的增加额。

利用可以定义第j行业总产出乘数F[,j]

它就是向量的分量之和。C阵的某个列向量以及由它构成的总产出乘数的大小能够反映相对应行业带动国民经济规模的能力,也能间接反映相对应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顺便指出:最终使用增加1个单位j行业产品,国民经济各产业总产出之和增加F[,j],除了这1个j行业产品成为最终使用之外,其余的F[,1]-1=b[,ij]都是为增加1个单位j行业最终产品而被直接间接消耗掉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准确含义:B的第j列(b[,1j],b[,2j],…,b[,ij],…b[,nj])′,就是增加1个单位j行业最终产品而直接间接被消耗掉的各个行业的国内产品数额。

2.影响力系数

进一步定义第j行业的影响力系数f[,j]=F[,j]/(1/nF[,j])

(14)

就是第j行业产出乘数除以各个行业产出乘数的平均。其含义与产出乘数类似,不过把绝对数变成相对数,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带动国民经济规模的能力较小,大于1的带动力较大。

三、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

1.劳动力投入系数

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被省略的工资行向量如果改用实物量表示,则为各个行业就业者人数行向量(L[,1],L[,2],…,L[,n]),L[,k]的含义是第k行业投入的劳力数。定义劳动力投入系数

l[,k]=L[,k]/X[,k] (15)

含义是生产单位k行业产品所投入的劳力。设劳动力投入系数为常数,则有公式(16)和公式(17)

式(16)表明第k行业总产出增量△X[,k]引发的k行业劳动力增加数,若△X[,k]=1则有。式△L[,k]=l[,k]。(17)中的=(l[,1],l[,2],…l[,n])′是各个行业的劳动力投入系数向量,(17)式表示总产出增量△引发的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数。利用(16)式、(17)式可以计算总产出增量对就业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投入系数和直接消耗系数类似,它只反映一个行业产出增加导致本行业就业增加的能力,并没有反映该行业产出增加引发直接间接消耗各个行业产品导致的各个行业就业的变化。因而这个指标反映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是不完全的。

2.就业效应

为了研究一个行业产出增加直接间接对各个行业就业产生的影响,将(12)式代入(17)式得出(18)式

这个等式的含义是: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个单位,其它行业最终使用均不增加,导致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数。利用(18)式定义第j行业的就业效应为

e[,j]=l[,k]C[,kj]

(19)

就业效应的大小能够反映一个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大小。有了行业就业效应,可以得出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量△Y[,j]和最终使用向量增量△对就业的影响,分别见(20)式和(21)式

(21)式中=(e[,1],e[,2],…,e[,n])′是就业效应向量。(20)式是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加△Y[,j]其他行业不增加,导致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数(注意:不仅仅是第j行业劳动力增加数)。

(21)式是各个行业最终使用向量增加△导致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的总数。

四、几个因素对就业效应的影响

1.就业总产值弹性对就业效应的影响

表示总投入与就业关系的(16)式,假定了第k行业劳动力增量△L[,k]和该行业总投入增量△X[,k]是正比关系,而且比值就是常数l[,k]=L[,k]/X[,k]。根据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的定义σk=(△L[,k]/△X[,k])*(△X[,k]/△L[,k])以及以上正比的假定,则有σ[,K]=(△L[,k]/△X[,k])*(△X[,k]/△L[,k])=l[,k]*1/l[,k]=1。但是实际上这个弹性往往小于1,即劳动力的增长率低于总产出的增长率,其经济含义则是劳动生产率在逐步提高。设第k行业劳动力对总投入的弹性σ[,K]<1,而且进一步假定其为常数(这个假定的经济含义则是劳动生产率平稳增长)。则由劳动力对总产出弹性的定义,(16)式、(17)式分别变形为(22)式、(23)式

其中l[,k][*]=σ[,k]l[,k]是考虑了总产值就业弹性的劳动力投入系数,[*]=(l[1][*],l[,2][*],…,l[,n][*])′。

随着劳动力投入系数l[,k]调整为l[,k][*],(19)式的就业效应e[,j]=l[,k]C[,kj]中的因子l[,k]=1[,k]也要做相应调整。利用就业效应导出的(20)式、(21)式中e[,j]和的含义也做相应调整。

2.关于农业就业弹性的讨论

农业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出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很大,就业人数几乎与产出增减没有多大关系,设定其弹性为0才比较接近实际。中国投入产出表行业排序农业为第一,因此设定σ[,1]=0;相应的:农业的劳动力投入系数l[,1][*]=σl[,1]=0。

综合以上就业总产值弹性对就业效应的影响以及农业就业总产值弹性为0的设定,公式(19)定义的第j行业就业效应也将调整为式(24)。

e[,j][*]=l[,k][*]C[,kj][*] (24)

此处的就业效应既考虑了就业弹性的影响,也剔除了种植业就业的影响。这个参数在以下讨论中将被广泛使用。

3.就业效应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以上就业总产值弹性以及农业就业特殊性对就业效应产生的都是负面影响,将会降低最终使用带动就业的能力。

对就业效应调整后(20)、(21)式化为

五、行业的成本利税率

投入产出表第Ⅰ、Ⅲ象限,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投入来源的价值构成。第k个行业的X[,ik]+i[,k]是该行业的资本投入,其中X[,ik]是流动资本的投入、i[,k]是固定资本折旧投入;W[,k]是该行业的劳力投入。因此i[,k]+W[,k]+X[,ik]=X[,k]-r[,k]可以看做该行业的总投入或称总成本。定义第k个行业的成本利税率如(27)式

S[,k]=r[,k]/(X[,k]-r[,k]) (27)

成本利税率是反映行业效率的一种指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资源的配置将流向成本利税率高的行业,因而该行业成为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可见成本利税率也是间接反映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六、几点结论

1.里昂惕夫矩阵的列向量和产出乘数

里昂惕夫矩阵C的第j列向量、以及由它的分量构成的总产出乘数F[,j]的大小,能够反映相对应行业最终使用带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总产出的能力,也有可能间接反映相对应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利用公式(9)△Y[,n]可以由最终使用向量增量△=(△厶Y[,1],△Y[,2],…,△Y[,n])′求得与之相应的总产出向量增量△的规模。

2.劳动力投入系数

公式(15)给出的劳动力投入系数l[,k][*]以及经过劳力对产出弹性修正的投入系数l[,k][*]的大小,能够反映相应行业总产出(总投入)直接带动本行业的就业能力。

3.就业效应

由公式(19)定义的就业效应e[,j]的大小,以及经过劳动力投入系数弹性修正、剔除农业的影响后,由(24)式给出的调整的就业效应e[,j][*]的大小是行业本身的特性,反映相应行业如果得到发展(例如出口或消费增加),其带动各个行业就业增加的大小。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如果外界有需求,当然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力,但若无需求也无法带动就业。

利用公式(26)可以由最终使用向量增量△求得由之带动的就业劳力的增量,其中△L[(j)]是第j行业最终使用增量△Y[,j]带动的各个行业就业劳力的增量。

4.行业成本利税率

由公式(27)定义的成本利税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行业当前的发展余地,是相应行业现实吸纳就业的外部动力大小的度量。成本利税率大小由行业的外界环境决定,行业即使就业效应不大,如果成本利税率较大,厂商有利可图,仍然有扩展规模吸纳就业的空间。

5.总产出向量增量和最终使用向量增量的调整

利用公式(23)、(26)去求总产出向量增量△和最终使用向量增量△所吸纳的劳力增量,△和△也有可能需要利用国产率做调整。

数据收集和计算

一、投入产出表选取及产品国产率获得

目前我国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是1999年公布的1997年度投入产出表,本项研究将以该投入产出表40*40行业部门的表式为基础。1997年投入产出表中列出的行业总产出含义是国内总产出,表中同时列有各个行业部门产品的进口额(货币表示),因而国内总产出+行业进口额=行业中间使用+行业最终使用。由此得出:国产率=国内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其结果是,各个行业的国产率最高为1,最低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0.706,平均值为0.943。大多数行业的国产率在0.9以上,0.79以下的行业很少。说明我国行业产品对国外依赖性较低。有了投入产出表和行业产品国产率计算结果,即可以得出经过国产率调整的直接消耗阵、完全消耗阵、里昂惕夫阵。

二、行业产出乘数、影响力系数和成本利税率的计算

各行业总产出乘数,由经过国产率调整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该行业所对应的列元素求和加1得出。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则由总产出乘数根据公式(14)求出。由1997年投入产出表和公式(27),可计算出1997年各个行业的成本利税率。其结果见表1。

表1 行业总产出乘数、影响力系数和成本利税率

行业名称排序 总产出乘数 影响力系数

成本利税率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 2.817

1.237

10.429%

金属制品业

2 2.807

1.2329.146%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 2.745

1.2056.9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 2.734

1.200

14.269%

建筑业

5 2.677

1.1757.765%

木材加上及家具制造业 6 2.662

1.169

12.639%

化学工业 7 2.597

1.140

14.327%

纺织业

8 2.590

1.137

13.456%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9 2.582

1.133

11.98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2.575

1.130

13.529%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112.532

1.112

-2.223%

其他制造业

122.525

1.109

16.6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2.522

1.107

13.15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42.495

1.095

15.512%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52.494

1.095

12.797%

机械工业 162.490

1.093

17.988%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72.481

1.0892.066%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82.432

1.067

19.462%

金属矿采选业 192.384

1.0479.733%

机械设备修理业

202.364

1.038

14.736%

饮食业

212.364

1.038

18.957%

科学研究事业 222.319

1.0183.460%

社会服务业

232.313

1.016

10.00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242.198

0.965

16.393%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252.193

0.9630.596%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262.180

0.957

23.115%

非金属矿采选业

272.162

0.950

18.762%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82.100

0.922

20.798%

煤炭采选业

292.076

0.9117.482%

商业 302.061

0.905

24.997%

旅客运输业

312.052

0.901

17.548%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322.044

0.8972.446%

邮电业

331.973

0.866

28.716%

货物运输及仓储业 341.932

0.848

19.260%

综合技术服务业

351.921

0.843

13.617%

农业 361.827

0.8025.014%

金融保险业

371.789

0.786

61.31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81.567

0.688

66.000%

房地产业 391.538

0.675

18.849%

废品及废料

401.000

0.439*

行业平均

2.278

1

15.292%

注:*废品及废料行业利税与总产出相等,也就是成本为0,无法计算成本利税率。

例如排在首位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总产出乘数为2.817,其含义是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万元,由此引发的各个行业总产出共增加2.817万元;又如排在第5位的建筑业将引发各行业总产出增加2.677万元。

在成本利税率方面,各个行业差别极大,最高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达66%,最低的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是-2.22%,平均值为15.29%。

三、行业从业人数的获得及劳动力投入系数、就业效应的计算

1.行业从业人数的获得

计算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乘数需要知道各行业1997年的就业人数。现行的投入产出表是货币型表式,没有提供1997年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我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行业就业数据有几种:有一种提供了全行业的就业人数,但其行业分类较粗,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并不对应。统计年鉴提供的另一种就业数据,其行业分类与投入产出表比较接近,但是只有该行业职工人数,没有包含全行业从业人数。我们以这两种数据为基础做进一步加工:对于两种行业分类完全对应的少数行业,例如农业、建筑业就以前一种数据为准。有一批行业其就业人员基本上都是职工,例如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就以后一种数据为准。投入产出表中一大批属于工业(制造业)的行业,统计年鉴只提供1997年的职工人数,利用行业划分较细的工业普查资料加以调整。已公布的最新的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既有各个行业的职工人数也有各个行业从业人员数,计算出各个行业职工人数占该行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假定1997年这些工业行业的这个比例不变,就可以利用该行业的职工数推算出相应的行业从业人数。投入产出表还有一批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统计年鉴也只提供1997年的职工人数,用调整工业各行业从业人数的方法,利用最新的、也是我国首次的第三产业普查资料(1991、1992年),也可以近似得出这些三产行业的从业人数。需要指出以上调整肯定是有误差的,相对说来,工业各个产业就业结构状况比较稳定,1995年距离1997年比较近,误差会比较小。三产各行业近年发展迅速,估计其就业结构变化也比较大,1992年和1997年时间间隔也较长,误差有可能会比较大。

2.劳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的计算

可以利用获得的各个行业部门从业人数,分别带入公式(15)、(19)得出各行业劳动力投入系数和的未经总产出就业弹性调整的就业效应(未调整的就业效应),结果见表3。其中最高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劳动力投入系数为0.516,含义是该行业总产出(总投入)增加1万元,本行业增加就业0.516人;就业效应为0.675,含义是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万元,导致各个行业增加就业总人数增加0.675人。

四、就业总产值弹性及其对劳动力投入系数、就业效应的影响

1.就业总产值弹性的获得

研究就业弹性时可以采用就业人数L[,k]对该行业增加值Z[,k]的就业增加值弹性(△L[,k]/△Z[,k])*(△Z[,k]/△L[,k]),也可以使用各个行业就业人数对该行业总产值弹性,在投入产出假设下这二者是相等的。

对于就业增加值弹性,我们利用1978年至1997年的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来进行估算,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计算:(1)计算长期弹性,也就是计算1978—1997年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对行业劳动力平均增长率;(2)计算短期弹性,逐年计算就业增加值弹性,然后平均;(3)利用宏观模型,进行计算。我们用这三种方法均进行了计算,其结果大致一致。从理论上来说,利用宏观经济模型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理论弹性的定义。其结果如下:

表2 各行业就业增加值弹性和增加值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行业

就业增加值弹性

增加值增长1%时就业的增长(万)

采掘业 0.02980.26

制造业 0.23322.40

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0.371 1.05

建筑业 0.42514.66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0.101 0.1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0.339 6.99

批发零售和餐饮业0.71834.43

金融保险业 0.585 1.80

房地产业0.278 0.24

社会服务业 0.782 6.33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0.431 2.03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0.78312.19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0.243 0.45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0.226 2.47

其他0.53824.54

要说明的是,由于年度统计数据中主要是13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统计,所以,这里仅估计了这13个行业的就业弹性。这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不一致。因此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投入产出表的某个细分行业属于表2中的较广的行业,则该细分行业就采用表2所属行业的弹性,例如制造业弹性0.233就作为投入产出表分类中13个属于制造业的行业的共同弹性。得到了就业增加值弹性,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就等价于就业总产值弹性。

另外,如同第一节理论框架所讨论的那样,农业的就业总产值弹性设定为0。

2.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的调整

有了就业总产值弹性和行业产品国产率,根据公式(22)、(24)得出的经过调整的劳动力投入系数1[*][,k]和就业效应e[*][,k](调整后的就业效应)(见下表3)。

排在表3首位的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经过就业总产值弹性调整的就业效应为0.474,含义是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万元,可以导致各个行业直接间接就业共计增加0.474人,比未经调整的就业效应0.675降低30%。两相比较,可知经过弹性调整就业效应普遍下降,而且下降比率不小。

表3 各行业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

行业名称 劳动力投入 未调整的 调整后的按调整后

系数 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排序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0.516

0.6750.4741

商业 0.371

0.5190.3362

饮食业0.311

0.4200.2713

社会服务业0.143

0.3150.1834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0.257

0.4360.1825

旅客运输业0.382

0.5220.1816

货物运输及仓储业 0.372

0.4960.1727

建筑业0.198

0.4180.1638

科学研究事业 0.368

0.5330.1559

机械设备修理业0.350

0.5200.14110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0.280

0.4570.14011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0.166

0.4030.13712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216

0.4050.1211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144

0.3520.10714

木材加上及家具制造业 0.104

0.3110.10515

金融保险业0.086

0.1910.09916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34

0.2650.09817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111

0.2930.0971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139

0.3090.09619

金属制品业0.080

0.2870.0942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67

0.2710.09121

机械工业 0.120

0.2930.09022

其他制造业0.100

0.2740.0902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85

0.2800.08824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71

0.2750.08725

纺织业0.097

0.2640.08726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0.067

0.2440.08227

化学工业 0.072

0.2480.08228

邮电业0.084

0.2170.0812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045

0.2100.07430

综合技术服务业0.058

0.1760.06331

金属矿采选业 0.064

0.2380.06332

非金属矿采选业0.098

0.2470.05933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057

0.1630.05834

煤炭采选业0.224

0.3610.05735

废品及废料0.100

0.1000.05436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033

0.1740.05037

房地产业 0.047

0.1210.04438

农业 1.341

0.0700.0283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073

0.1410.02640

行业平均 0.191

0.3120.118

分析与结论

一、对就业效应的分析

1.行业总产出乘数和行业就业效应

查看行业总产出乘数和经过调整的行业就业效应,可以看到,二者行业排序差异很大,一方排序在前十名的行业,各自只有一个行业进入另一方的前十名。利用Spearman序数相关检验结果,相关系数0.1797,在0.10的水平下也不相关。这进一步说明二者的差异,也说明总产出乘数不是评估行业就业的好指标。

前文理论分析中就己指出,行业的总产出乘数表示该行业带动各个行业生产的能力。带动各个行业生产能力强,固然有可能带动就业,但与吸纳就业能力并无必然联系。而从就业效应的含义来看,反映的是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一个单位,所引发的各个行业增加的就业量。一个行业比另一个行业就业效应大,这两个行业同样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前者行业比后者行业带动的就业量也大。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两个行业就业效应,同样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前者比后者用工多,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前者比后者

劳动生产率低。所以就业效应在评估就业角度固然是有效的指标,但是用来评估经济增长却不见得最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都是多目标决策,需要综合平衡经济、就业、环境、安全各个因素。正如第一节所讨论的那样,实现就业的根本动力还在经济发展,只考虑就业目标,单纯发展劳动密集型或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忽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或忽视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就会妨碍经济平衡发展,最终也不能导致实现广泛就业。

2.就业总产出弹性及产品国产率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分析

从各行业就业弹性可以看出,由于普遍是弱弹性,所以第二节表1给出的行业产品国产率也普遍小于1,二者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各行业就业效应普遍下调。

由于各行业就业总产值弹性和产品国产率不同,就业效应下调的比例也不同。产品国产率使得就业效应下调的道理比较简单,因为新增的最终使用只有国产的部分才能带动国内就业。就业总产值弹性使就业效应下调的机制是:(1)行业内有冗员存在,内涵式增加产出可以部分用挖掘劳动力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2)扩大生产规模外延式增加产出,一般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其劳动生产率比整个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

考察调整前后的就业效应。表3未经调整的各个就业效应平均为0.312,而经过就业弹性调整后的就业效应平均为0.118,二者平均降幅比率为62%,下降不小。从微观排序角度看,只有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8个行业在根据调整前后的就业效应进行排序的结果相同,可以说变化不小。但两种排序前10位的行业各自都只有1个未进入对方前10位;排序后15位的行业各自也都只有1个未进入对方的后15位。Spearman序数相关系数0.881,在0.99显著性水平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宏观角度又可以说各行业在两个表排序的相对位置变化不太大。两种排序均列第1位的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效应由0.675降为0.474,增加万元产值能吸纳就业人数由略多于2/3人降为略少于半个人,降幅比率为30%。排序变动较大的煤炭采选业,由未经调整时排序第17位、就业效应值0.361,降为调整后排序第35位、就业效应值0.057,万元产值吸纳就业人数由略多于1/3人降到约1/18人,降幅比率高达84%。煤炭采选业长期以来冗员较多劳动生产率低下,近年实行限产减员增效,调整后就业效应大幅度下降正是反映这一进程。另一个排序变动也比较大的金融保险业,排序由未经调整的第33位升为调整后的19位,反映金融保险业和其它行业比较吸纳就业能力相对有所加强;其就业效应由0.191降为0.099,下降约一半,高于平均降幅比率。金融保险业吸纳就业相对能力提高(降幅比率较少),反映该行业发展迅速,冗员消化也比较快,吸纳就业余地较大。

就业效应本质上是一项技术性指标,主要由生产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决定。但是政策也起一定作用,例如就业总产出弹性就受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经过调整的就业效应的绝对值和排序位置,是评价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比较好的指标。国际贸易上常常谈论某一项出口可以促进本国多少个就业岗位,或者某一项进口将会损害本国多少就业机会,往往也使用这项指标。

二、行业成本利税率分析

1.成本利税率排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1997年40个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融保险业和邮电业3个行业的利税率遥遥领先,而且比其它大多数行业高得多,是各行业成本利税率平均值的4.21、3.91和1.83倍。按照第一节的分析,这些行业发展空间较大,从而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但是第一节也指出这种分析在完善市场机制条件下才有效。上述3个领先行业目前在我国还是垄断性质的行业,很高的成本利税率并不见得是导致资源流向的准确信号。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例,它属于资源约束型行业,是储量和地区分布而不是现行的利税率决定着是否能够开发。我国还处于改革过程中,市场还不完善。对垄断行业来说,成本利税率无论高低都不能成为吸纳就业能力的标志。

成本利税率排序在前10位的行业就有5个是垄断行业,另一个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所包含的烟草加工行业也具有垄断性质,实际上有5个半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只有商业、饮食业和房地产业属于竞争性行业。排在后10位的行业行业也有5个是垄断行业,其中包括行政机关及其他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以及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等都是广义服务行业和福利性行业。另外这后10个行业中还包括农业,农业劳动力资源受到限制,即使成本利税率不高也不能自由流动。成本利税率不能用来分析垄断行业的发展空间,需要做具体的分析讨论。

2.非垄断行业就业空间的分析

排除垄断行业之后,排在前20位的约有13个半行业,其中服务业有5个半,约占40%,说明服务业尚有一定发展和容纳就业的空间。进入前10位的商业、饮食业和房地产业三者近年的确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容纳就业的主要行业。

三、从社会需求与资源约束角度分析行业吸纳就业能力 1.社会需求分析

促进一个行业扩大就业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对该行业产出的需求。没有需求,行业的就业乘数再大、成本利税率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就业。成本利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但对垄断行业并不适用,在其他方面也有局限,因此需要从从社会大环境探讨社会需求。

中国的第三产业规模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小,有一定发展空间。除以上分析的成本利税率排序较前列的非垄断行业服务业应给以关注外,垄断行业中的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具有强劲的社会需求,应予重点发展并且逐步放松垄断,逐步对市场部分开放。

社会需求并不一定是现实存在的,有时也是可以培育的。近年来的发展证明,包括家庭服务业在内的社会服务行业,虽然利税率只有0.10(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利税率)、排序在第28位,但是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经过各方的提倡和政策上的扶持,已经发展经济吸纳就业的一个重点行业。又如属于机械工业的轿车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面临着发展的良好机遇。只要努力提高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调整抑制私人购车的种种政策,我国轿车行业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吸纳就业的重点行业。

2.资源对就业的促进与约束

创造和培育就业机会,和国家及地区的资源有密切关系。例如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并带动相关行业具有巨大潜力,开发得当可以成为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重点行业。又如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发展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成为一些沿海地区早期发展经济吸纳就业的支柱。不但解决了本地区就业,还吸纳了大量毗邻地区劳力的流入。发展劳务出口也是中国发挥劳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但是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适应国际劳力市场的需要,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资源也会对就业起约束作用。如前所述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就属于资源约束型行业。由于林业资源十分短缺,因此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也受到制约。但是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家具需求十分旺盛。只要能够进口足够的木材或提供有效的家具原材料代用品。家具制造业也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重点行业。

标签:;  ;  ;  ;  ;  ;  ;  

中国工业就业吸收的投入产出分析_投入产出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