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
1978年至今,中国抓住新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革故鼎新锐意改革,突破观念障碍和体制约束,迅速建立起了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开放型经济体,加深与世界经济关系之迅捷在诸大国中史无前例。中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采取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成为中国正在开创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
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秉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的基础战略地位,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实现成长为世界性开放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效应
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使中国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扩大了人们的国际视野,拓宽了发展的知识,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实行对外开放并没有中断或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增长迅速、高度开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新的发动机,给世界各国带来明显的正外部性。
对外开放既然有正外部性效应,也必有负外部性影响,因而是否开放如何开放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争论焦点。加入WTO之后,国际竞争直接发生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我们面临着改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加强海外投资、实现互利共羸等大量新课题;在国家一体化上,中国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相对脱节,国家一体化水平还不高,被视为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最大障碍;在经济全球化上,由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未久,将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方面有待加强;在东亚一体化上,中国在推进地区一体化及各种双边合作中的主动性尚不够,尤其在东亚或周边地区自由贸易区的推进方面进展不显著。
三、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总结
中国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取决于对如下战略基点的秉持:
第一,党的领导是对外开放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最大机遇
第三,国家一体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必须夯实
第四,地区一体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
第五,加入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四、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走向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是从开放型大国到开放型强国,为此就应当更加明确地把全面开放作为21世纪的基本国策。
全面开放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全面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开放型市场和开放型社会,全面激发中国的创新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第二,全面参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组织,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全面合作。既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也与发达国家合作;既与大国合作,也与小国合作;既推动“南南合作”,也推动“南北合作”;既推动经济、贸易、技术合作,也推动安全合作。
第四,全面提升。通过开放全面提升国内企业和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及抵御外部冲击与风险的能力;提升中国政府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五,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
五、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
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应围绕国家战略、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平衡协调展开,具体地说:
第一,优化国家战略,完善国内开放布局。努力实现国内、国际协调发展,实现国内一体化。
第二,深化全球战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中国全球战略以全面参与、力所能及地提供公共物品为基本路径,具体地说:其一,全面参与全球性国际制度。其二,强化“走出去”战略。其三,确保并继续加深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其四,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对外援助延伸中国的战略利益。
第三,强化地区战略,主导地区一体化进程。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其一,着手制定参与地区合作和推动地区一体化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其二,稳定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率先推进双边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其三,通过共同利益的寻求和扩大,进一步稳定中日关系;其四,利用传统关系,加强内陆地区与周边国家(如西北与中亚、俄罗斯,西南与南亚、东南亚,东北与日本等)的经贸一体化;其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着重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俄罗斯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并将之提升到反战略包围圈的高度;其六,在推进地区一体化上保持开放性思维,做出必要的让步和贡献,力争通过共同利益汇聚及其制度化建构一个稳定的东亚秩序,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