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文化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战略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文化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根据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确立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战略,这对于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战略目标取向、指导思想、框架构建、基本原则、本质和灵魂等五个方面对江泽民文化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试作探讨。
一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提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P158)在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要真正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与时俱进的人民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江泽民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P38)。这是对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总目标的规定,也是江泽民文化战略思想的目标取向。
民族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当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这是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建设先进文化的根基和起点。因而我们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来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2](P39),使优秀文化传统熔铸到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3](P388)。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思想的较量将越来越成为国家实力抗衡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更加要注意发展先进文化,而且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上来建设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3](P388)。须知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
在立足于民族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科技教育,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只有客观地反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真理性认识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因此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先进生产力日益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同义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然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3](P251)。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十分注意自主地进行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建设,并全面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尤其是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人民群众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亿万中国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源泉,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新的文化需要,涌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也必然是人民群众,因此,江泽民强调要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提出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2](P39)。这就要求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整合社会多样性的文化,为培育“四有”公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为全国人民创建一个理想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
毫无疑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对此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战略指导思想,他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P38)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内在原因。社会主义文化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文化,具有资产阶级文化所没有的优越性,因而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并且能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始终能代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使它能够顺应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的转变。总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民族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帮助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要经过很多艰难曲折和斗争,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和阵地则更加复杂艰巨。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砥砺,斗争错综复杂,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有效地抵制形形色色反社会主义、假社会主义的文化的进攻和侵蚀,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进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举旗指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别是在21世纪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以后,西方敌对势力更不会放弃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它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但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就会方向明确,永不迷航,不管路途多么艰险遥远,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三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P38)江泽民从战略高度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在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框架进行了科学构建:
(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P3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根本目的便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理想,铸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社会,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3](P389)。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任务。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江泽民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3](P263)这就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不能动摇”[3](P231)。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得更好”[3](P234)。这就是说,发展教育和科学既是把我国变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战略,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程。
(三)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3](P39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进行爱国主义等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以外,还要注意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这些都是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对此,江泽民强调:“我们要花大力量抓繁荣、促发展,多生产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3](P387)为此,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3](P390)。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则要注意“对新闻出版事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3](P390)。同时,要十分注意加强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推进我国文艺的创新和繁荣,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时代的进步精神的作品”[3](P392)。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江泽民指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P41-42)。在某种程度上讲,建立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环境和一整套有利于文化创新的制度,对保证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使人才需求多元化,知识更新快速化,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开放扩大化,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全球问题向传统文化和现有文化体制发出了强烈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只有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营造一个知识快速更新和人才迅速成长的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中华民族致胜于创新时代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2](P41)。我们应该自觉地担当起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历史重任。
(五)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经济结合为文化产业,虽在文化发展中早已出现,但是在当今迅猛发展的高新科技支持下,新的人类文化事业群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迅速崛起,在质和量上都大大超出以往任何时期,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新的特点。我国有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但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产业规模和结构上,在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程度上,还是在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力上,都是如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在文化教育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中,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吸取新的力量来壮大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尽快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因而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进而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P41)。规模狭小,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效益低下,是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前,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加快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
江泽民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调发展,这些也可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4](P663)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反映和存在方式,并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一种文化是否真正先进,说到底要看它是否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的、社会的、精神的需要。脱离人民的实践,脱离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之外的文化不可能是先进文化,充其量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泡沫文化。
江泽民从唯物观出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来认识,不仅给予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以重要地位,而且使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实现了有机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明确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互动关系,把文化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认识,并且将三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起来。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P38)因而,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辩证发展关系,坚决克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了真正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凋发展,江泽民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3](P379)同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3](P379)在这里,江泽民提出了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来抓,实际上就包含了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他还指出,只有思想上的重视远远不够,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他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并据此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前所述,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战略保障。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道德基础和智力支持。同时,可持续发展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五
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文化,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依赖于创新。因而,文化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江泽民文化战略思想的活的灵魂。
众所周知,创新是先进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孕育符合时代节律的文化,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反映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和目标,既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又是对前人思想认识的升华,既是一个批判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点,文化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时代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提供了时代条件与历史机遇,也对这种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江泽民强调要“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3](P387)。他大声疾呼:“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1](P160)同时,“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阻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1](P160)。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P397)可以说,这也是文化创新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江泽民认为,制度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保证。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如果缺乏有利于先进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制度及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证和规范,则文化创新将失去依托。因而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先进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制度,对保证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江泽民多次强调:“积极进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3](P247)“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3](P253)同时,文化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对此,他进一步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体制和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P40)在文化创新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任何一种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都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发展与创新本身就昭示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着眼于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切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实现世界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在继承借鉴中整合创新,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必由之路。总之,“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还必须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把它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中。”[3](P385)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江泽民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