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研究院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院论文,国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将知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大学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以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研究型大学为标志。现在可能正处在知识生产的第三阶段,即以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的发展为标志。这个理论明确了高研院的发展对于知识生产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高研院这种类型的学术机构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涌现出来,以其机制灵活、知识自由和效率高等特点,对推进那些与现存的大学系科模式或固定的研究日程不符的、新的研究或探索项目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的学术界也掀起了建立高研院的热潮。高研院这种类型的学术机构在我国从无到有,在发展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认真学习国外高研院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高研院建设找到一条“从弱到强”的捷径。
一、几所世界上重要的高等研究院
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浏览到的有文字介绍的世界各地的高研院数以百计,限于篇幅,本文选择9所欧美地区比较重要的高研院予以介绍。
(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普林斯顿高研院是于1930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成立的。在普林斯顿高研院的官网上,该机构的正式名称是“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IAS)。普林斯顿高研院是一所私立的、独立的学术机构,与普林斯顿大学在管理上和机构上都没有关系,但是有很密切的合作关系。研究院最早是借用普林斯顿数学系的办公室,研究院的许多教授也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兼职。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其定位中明确指出:“研究院鼓励和支持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那些原创性(常常是纯理论的)的想法,会产生新的知识,并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至于研究方向,第一任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实行的是“人才优先”政策。先要物色卓越的人才,然后再发展他们擅长的学科,而不是先决定发展什么学科,才去找人。也就是说,先去找已经做出并且还能做出杰出研究工作的人,如果他愿意的话,就在高研院里开辟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普林斯顿高研院现有四个学院:数学学院、历史研究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除了以四个学院为主开展的工作外,还有几个专门项目,如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驻院艺术家项目(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女性与数学项目(Women and Mathematics)等。目前,28位杰出学者为常任人员,引领着各个学院的工作,每年将奖学金授予从世界近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500多名申请人中选拔出来的约190名访问人员。访问人员的工作期限大多为一年,也有个别的长达5年。
普林斯顿高研院是在得到班伯格家族的500万美元(当时是一笔巨款)的捐款后而创办。在高研院运行费用中,大约75%依靠个人捐助和私人基金会捐赠。除了来自个人捐赠和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外,高研院的有些项目还得到来自联邦政府,包括能源部、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国家人文基金、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安全局的资助。正如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当初设想的那样,高研院由成熟而自立的学者组成,大家独立从事各自的研究,没有正式的指导,无需汇报,更没有考核。在高研院,研究人员可以为长期的目标而自由地工作,而没有短期出成果的压力。普林斯顿高研院曾经的6000多名成员正在学术世界中发挥领导作用。大约有2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许多沃尔夫奖和麦克阿瑟奖获得者,都与该院有关系。不难想象该机构对世界学术贡献之巨大。
(二)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简称CASBS)建立于1954年,最初是由福特基金会资助,是美国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实体,着重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它起初并不属于斯坦福大学,直到2008年才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一部分。CASBS位于斯坦福大学校区内,自1954年起CASBS将奖学金提供给不同学科的学者,他们包括来自五个核心的社会和行为学科,即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来自范围广泛的人文学科、教育、语言学和生物科学的学者。1954年秋季,在CASBS的首批研究员中,三分之一为杰出的高级研究员,三分之二为有前途的年轻研究员。现在,中心不仅坚持传统的做法,邀请那些有自己研究计划的团队,而且还制定具体课题并招募合适的科学家和学者组成团体来攻克这些课题。
50多年来,研究员在这里写作了大量在社会和行为科学及教育方面的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在中心的2000多名校友中,有22位诺贝尔奖得主,10名普利策奖得主,44位麦克阿瑟奖获得者,有128位国家科学院现任院士,这些著名学者大多数是在他们事业的初期来到中心的。CASBS的运作模式得到世界上多所高研院的效仿,荷兰高等研究院、瑞典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柏林高等学术院、布达佩斯学院、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等都明确承认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CASBS模式。
(三)美国国家人文中心
美国国家人文中心(The 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简称NHC)在1978开始运行。NHC是一个独立的高级人文研究机构,不隶属于任何大学。该中心是作为一个非营利私营股份有限公司运作的。NHC是全美唯一一家覆盖所有人文领域的重要的高等研究院。它在文科方面开展国家关注的最好的工作,吸引大家对古代和现代历史、语言和文学、伦理和道德反思、艺术和文化传统及在各个人文研究领域的批判性思维的持久价值的注意。通过鼓励学术优秀,该中心旨在确保文科的持续强势和肯定人文在美国生活中的重要性。
NHC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区(Research Triangle Park of North Carolina)内,被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校园所环绕。NHC每年招收40名研究员,他们的年龄、学科和单位分布范围很广。该中心每年收到的申请一般会超过五百份,大多数研究员是在每年一度的竞争中选择,该中心的董事会也会邀请一些具有特点的学者。NHC向获选人提供奖学金和旅行费用,以便他们可以在中心度过一个学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中心与其他高级研究中心不同之处是致力于将学术与提高教学挂钩。该中心开发的美国研究示范项目为教师提供新的材料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暑期学院将中学教师带到中心,与校友研究员和其他领军学者一起对有关美国艺术、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专题集中开展研究。同时该中心还为高校人文教师设计暑期研讨会。像中学暑期学院一样,这些项目是由校友研究员和其他领军学者领导的。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的支持来自私人基金会、社团慈善事业、国家人文基金会、三角区内大学的资助,中心基金的收入及个人捐助者慷慨捐赠。自1978年以来,来自美国和其他30多个国家近1000名学者在NHC得到研究职位,他们在那里完成了1100多本书,涉及44个领域。
(四)荷兰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荷兰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简称NIAS)是于1970年在瓦瑟纳尔建立,是在人文、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的独立研究机构。它的建立得到了荷兰各所大学、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和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KNAW)的支持,在1971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批研究员。自1988年以来,它是在KNAW的领导和主持下运行。NIAS的年度预算约250万欧元,主要由KNAW资助,额外部分由赞助商补充。每年招收的50名来自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NIAS工作期间会有一个工作人员小团队(15名全日制工作人员)来支持研究员的工作。研究员中一半为荷兰人,另一半为外国人。NIAS的大多数奖学金申请都是向合格的候选人开放的。所有的奖学金是由学术委员会颁发。研究员都是具有博士学位并已在各自领域内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研究人员和资深学者。除了常规的奖学金,NIAS还设立一些特殊的奖学金计划,其中有些是只能通过邀请获得。NIAS不同于其他KNAW机构之处在于它没有聘用研究人员在固定的研究计划上开展工作。实际上,它是一个“给予”(granting)组织,对选定的最长期限为10个月的学者授予财政支持、提供居住和研究设施。NIAS认为,通过统计产出来评判绩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重要的是设计其他标准,能评估NIAS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如果NIAS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允许优秀的研究者通过在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社区”内与国际同行的互动推进他们的研究,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它的目标。因此,对高研院所做工作可以通过回答如下问题来评价:奖学金和研讨会的申请者是否是最好的?我们是否在和杰出的资助人建设和保持伙伴关系?我们能使专题小组一起在创新研究课题上工作吗?我们能吸引有助于使研究充满生气的研讨会组织者吗?上述问题的回答就是对学术水平和社会意义的衡量,是多科性和NIAS创新能力的证据,是NIAS在当前的学术辩论中的作用和提高知名度的证据。
(五)柏林高等研究院
柏林高等研究院(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于1980年在德国柏林成立机构并任命首任院长,随着1981-1982学年第一批研究员的邀请,学术工作开始运转。在选择成员时,对来源国、学科或学术地位没有限制。选择研究员的标准是研究员的杰出性和研究计划的吸引力。借助于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帮助,通过评定后向学者和科学家发出个人、整个专题组或重点的邀请,以促进相互间的激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学科边界,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学科界限。通常,研究员们在柏林高研院的期限为一个学年(9月15日至次年7月15日)。在特殊情况下,院长也可以邀请他们呆较短的时间。在工作小组的框架内,可以集中在一个由几个研究员承担共同的项目。为了努力确保来自不同学科和国家的研究员的生活和研究,在过去几年里柏林高等研究院已经建立了一些例行规定,如星期二讨论会、共同进餐、居留义务。除此之外,由研究员自己安排他们的学术活动。每个学年结束后,该高研院要出版年鉴,因此院长要求每个研究员提交一份简短的关于他(她)在高研院工作和生活的报告。
在1980年柏林高等研究院成立时,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stiftung)一次性提供350万马克的基金,并赠送了一幢大楼。然后柏林州在主建筑旁建造了一个新的建筑。1984年,德国联邦政府开始承担该机构一半的运营费用,使其实现既定的在1985-1986学年具有40个研究员的规模。在“研究经费的框架协议”的基础上,现在柏林联邦州和德国联邦政府对柏林高等研究院给予等额的资助,同时它定期收到其机构赞助者——瑞士和瑞典基金、瑞典银行三百周年纪念基金会(stiftelsen riksbankens jubileumsfond)的捐赠和额外的私人基金。这些资金保证了柏林高等研究院的经费平稳运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灵活性,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之急需。
(六)瑞典高等研究学院
瑞典高等研究学院(Swedish Collegium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SCAS)于1985在瑞典乌普萨拉成立。它是国家的科研机构,得到瑞典政府的许可,其主要在社会和人类科学方面开展高等研究。SCAS是北欧的第一个该类型机构。
SCAS对高级学者提供住读奖学金项目,该奖学金对所有国家的学者开放。高等研究院工作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对访问研究员的精挑细选。学者可以申请成为驻读研究员,经过广泛的审查过程,30名资深学者和早期职业生涯学者应邀在SCAS开展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研究。研究员可以完全自由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无论他们是选择单独工作或是参加专题组的工作。作为一个学术团体,SCAS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活跃地进行跨学科对话的环境。SCAS的一般目标是在社会和人类科学方面有广泛代表性的高质量的研究,但在三个关键学术领域保持长期的努力:一是重新建立社会和历史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对理解世界的文化、历史和语言等至关重要的“小学科”,包括东亚和中亚语言和历史的研究;三是促进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更密切的接触,特别是通过促进经济学家、哲学家、分析与实验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之间的合作。在大多数情况下,SCAS不能提供全额的研究资助,因此,其鼓励申请人从其他来源寻求更多的财政支持。
(七)布达佩斯学院
布达佩斯学院(Collegium Budapest)自1992起运行。目的是通过向国际公认的学者和年轻的研究人员提供继续深造和研究的机会,以此来促进文化和科学的进步。据称,布达佩斯学院是“后共产主义”(post-communist)地区第一所高研院类型的机构。通过邀请杰出学者从世界各地到布达佩斯,在50年之久的隔离后,学院努力重建在中欧和东欧地区学者和学术机构的国际联系。现在,布达佩斯学院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中心和新型的学术合作的典范。到目前为止,每年有25-30名受邀的研究员在布达佩斯学院工作。在18年里,有近700名学者在此工作。受邀的知名学者在这里进行为期最多一学年(10个月)的个人项目研究工作。自2003-2004学年起,布达佩斯学院建立了一个新的和更富有成效的选择机制。现在,一半的“核心研究员”被邀请去继续进行他们自己的研究,其中10-15名的学者可以按年度邀请3-5名初级研究员(博士生或博士后)(初级奖学金)。在选择研究员时,着重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等所有传统学术领域的学科的代表。为了吸引学者到布达佩斯学院的氛围中,该机构提供可以在这里展开更加专门和集中研究的主题。研究方向的范围是由布达佩斯学院制定,它在选择研究员时发挥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核心和兼职奖学金外,布达佩斯学院还主持研究项目。参与这些项目的学者被称为“入驻学者”(Resident Scholars),由这些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小组通常遵循一个明确的研究议程。从2011年9月30日起,布达佩斯学院停止运行,访问研究员项目转到中欧大学(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简称CEU)的名下继续进行。
(八)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
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t Harvard University)是由原来的雷德克里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转型而成,于1999年10月1日,雷德克里夫学院与哈佛大学正式合并后建立。原来的雷德克里夫学院是一所女子学院,1879年成立时名为“哈佛附校”(Harvard Annex),1894年被命名为“雷德克里夫学院”。现在,雷德克里夫高研院已不再是女子学院,女生由哈佛大学直接录取。
虽然雷德克里夫高研院是哈佛大学的高研院,但研究员的选择是由高研院独立进行的。许多哈佛的教师已经被选为研究员,高研院为哈佛大学教师提供许多机会和资助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工作。也有哈佛大学的教师担任高研院的领导或担任学术风险项目的顾问。高研院的学生研究计划使哈佛的大学生能整个一年与研究员在他们的项目上紧密合作。自1999成立以来,雷德克里夫高研院奖学金项目已经授予了近600项,在开放的知识氛围中为各种学科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年期的奖学金是高研院一项明确的计划。
(九)以色列高等研究院
以色列高等研究院(Israe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于1975年成立,是以色列唯一的高等研究院,坐落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内。作为一个国家科学机构,该院提供培育和促进学术的环境,支持广泛的学科范围内的优秀学术研究。在行政职能以及学术追求上,它都是一个自治机构。
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为期五、六个月或十个月的合作研究。该院的高级学院(Advanced School)促进了国际合作。以色列高等研究院每年邀请3-6个研究小组来进行研究。所有学科的课题都受欢迎。每年举办5个高级学院,由各领域的首席学者领导,为期5-10天。有前途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被邀请参加经验交流,聚焦前沿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自成立以来,该高研院已主持研究28个主题,内容涵盖广泛。
二、“一些高等研究院”联盟与“普林斯顿模式”
上面介绍的几所高研院,它们之间连续开展经验交流,这导致了一个名为“一些高等研究院”(Some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SIAS)联盟的诞生。SIAS成立于1991年,最初的成员为6家,现在发展到9家,即上面介绍的9所世界上重要的高等研究院。在20世纪90年代,SIAS联盟曾被授予“新欧洲奖”(New Europe Prize),现在它分担“SIAS暑期学院”(SIAS Summer Institutes,简称SIASSI)的责任,它是“欧美青年学者暑期学院”(European and American Young Scholars' Summer Institutes)的继续。
这些加入SIAS联盟的高研院都明确地采用“普林斯顿模式”(Princeton model),重点放在给予一年期的奖学金。它们的普遍特点是:“像传统的大学一样,致力于促进学习,但它的规模较小,且它不提供正式的教学。它也没有大的实验室。它是从事最高度专业化研究的地方,并提供向跨越所有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开放的氛围。”要成为SIAS联盟的成员必须满足四项条件:第一,它应该真正是从事高等研究的场所,按承诺提供最高标准的奖学金;第二,它必须提供真实的、竞争的奖学金项目,此外还可以再加上在项目中对每个拟录用的人员都要进行充分的评估,而不只是接受为某专题研究团队的成员,或由这样一个团队的召集人来挑选;第三,它的经费应该是稳定的,足以保证其能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运行;第四,该机构应该是学术体系的部分,但又是独立的,不是狭窄地受任何单一的大学或任何商业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指挥。
在SIAS联盟成员中,有4所欧洲地区的高研院,即荷兰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柏林高等研究院、瑞典高等研究学院、布达佩斯学院,同时还是另一个高研院联盟组织——“欧洲高等研究院网络”(Network of European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NetIAS)的成员。NetIAS成立于2004年,目前有来自欧洲15个国家的17所高研院加入。在整个网络内,每年接纳的一学年制的研究人员达500多名。
现在,在世界各地建立的高研院的数量远不止上面介绍的9所,不排除在其他高研院中还存在与“普林斯顿模式”不同的高研院的可能。但本文介绍的9所作为SIAS联盟成员的高研院,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高研院,它们大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的运行模式无疑对世界上其他众多的高研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被SIAS联盟所普遍接受的“普林斯顿模式”,代表了当今世界高研院的主流模式、基本模式,尽管它可能不是高研院的唯一模式。
三、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的高校和中科院系统内已经建立了若干所高研院,相信今后还会陆续有新的高研院成立。若要办好我国的高研院,必须首先厘清下面三个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要办高等研究院
从国外高研院的发展历史来看,之所以要在已有的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类型之外再成立高研院这种新型的机构,主要原因为:一是为了坚持学术自由的理想,为开展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基础性的“纯学术”研究提供一块乐土;二是因为高研院这种类型的机构由于不像大学等机构那样有明确的系科划分或固定的工作议程,的确更加适合开展跨学科的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因此,高研院这类机构的建立从一开始就不是出于尽可能快地、多地获得“有用的”科研成果的目的。随着高研院这类机构在我国逐渐兴盛,我们衷心期待它能对净化我国的学术环境,克服学术研究领域内存在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推进我国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要办什么样的高等研究院
国外的高研院大多采用“小而精”的模式,规模大多控制在四五十人,个别规模较大的也不过在200人左右(如普林斯顿高研院)。高研院的研究人员多为资助期限为一学年的访问研究员,有些高研院甚至完全不设永久职位,只有少量的行政人员提供服务。高研院正是通过人员频繁地“大进大出”,来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性和科研工作的活力。
高研院一般为独立机构,有的高研院虽然属于某所大学,但在工作的开展上依然享有充分的独立性。尽管高研院的运作经费来源多种多样,如美国高研院的运作经费主要来自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和个人捐赠,而在欧洲高研院的运作经费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经费提供者一般不直接干预研究的内容。不像常规的计划课题那样,需要研究者向出资方逐项申报来获取研究经费,国外高研院的运作经费比较接近于我们这里所称的“日常经费”而非“专项经费”,研究人员主要开展由个人兴趣驱动的“自选课题”或高研院拟定的“招标课题”。高研院更像是一个“分钱”的地方,主要的工作就是找合适的人来用掉能花的钱,对研究人员只讲“给予”不讲“索取”。我国目前成立的高研院大多依附于某所大学,而我国大学的日益行政化已饱受人们的诟病,高研院作为大学的下设机构如何获得足够的运作空间来发挥它的长处,它与大学内的其他机构又是怎样的关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办好高等研究院需要哪些保障条件
就物质保障而言,高研院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不是物。高研院可以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这些可以利用周围的大学等机构已有的设施条件),但必须要招募到优秀的研究人员。为了招募到与高研院承担的使命相匹配的研究人员,国外高研院向研究员提供的薪酬、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都相当不错。为了创造跨学科研究的条件,研究人员的办公地点相对集中,还有供大家共同进餐和开会的场所,使不同学科的人经常能“不期而遇”,碰撞出跨学科的思想火花。有的高研院甚至有条件让所有的研究员住在同一个社区里,让他们有更多“无意”交流的机会。
目前,真正为高研院所器重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很稀缺,大学自身在某些资源尚不充足的条件下,如何使高研院对优秀人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应引起更多的关注。由于我国大学教师目前的整体待遇并不理想,任何被认为是“合理的”高研院研究人员的待遇都可能会明显地高于现在的大学教师待遇,如果在同一个单位内实现两套相差悬殊的薪酬标准,如何保持大学教师的思想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大学管理层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要知道,高研院的人员规模与大学教师的人员规模不在一个数量级,大学不能承担让整个教师队伍涣散的风险。要办出成功的高研院,需要厘清的问题可能还有更多。从国外有些高研院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在正式成立前要经过较长的酝酿过程,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也并不平坦。因此,我国高研院的创立者应该做足功课,对高研院的使命、运行模式、相关政策等考虑清楚,使我们的高研院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