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进程_精神文明论文

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进程_精神文明论文

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共同富裕论文,物质论文,过程论文,文明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它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渐进过程。研究共同富裕就必须研究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各种因素,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在交互作用中促成共同富裕的实现的。本文仅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过程。

一、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

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必须要有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只瞅见物质生活的一面,看不到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存在,失去了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无异于是在把人往猴的路上拉。人之为人,不仅有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更有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越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就越大。从根本上说,随着生产力的日渐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精神生活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这一点即使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也能明显看出。

精神生活所以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首先是由于精神生活是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关键。物质生活的丰裕迫切需要精神生活的指导,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精神素质,人们在横溢的物欲和财富面前就会迷失方向,就会无力承受巨大的财富压力。我国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暴富者,由于精神素质的低下、人生价值的迷误,承受不住突涌而来的巨富的状况时有发生。一些暴富者,斗富摆阔、搓麻赌博、嫖娼纳妾,穿梭于灯红酒绿之间,沉浸于纸醉金迷之中,美其名曰“享受人生”、“游戏人生”。其实这些所谓的“享受”,除了获得感官的些许快感外,又何誉享受到生活的真谛。其次是由于精神生活是科学安排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已普遍推行了每周44小时工作制,在一些发达国家每周工作时间已降到35小时。这就表明由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将越来越多。马克思说:“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的本身。”人们创造闲暇时间,就是使用财富。但是对于精神生活贫乏者来说,拥有闲暇时间不过是拥有了更多的空虚;使用闲暇时间不过是徒增了更多的无聊。因此离开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合理地支配闲暇时间、有效地驾驭物质财富。如果说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更多注意的是物质财富的匮乏、那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精神匮乏现象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最新阶段,它所指的乃是全体社会成员生活上的全面富裕。这种生活上的全面富裕一方面表现在社会成员对生活资料占有量上的极大丰富,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表现为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上的极大提高。决定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关键则是其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裕程度,离开了富裕的精神生活,就很难谈得上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共同富裕必然地包含着精神生活上的富裕,共同富裕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共同富裕最基本的目标应该是: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精神生活高度文明,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合益事业普遍发达,社会秩序有条不紊。

二、物质文明建设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

物质文明建设,就是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共同富裕的实现最终要靠物质文明建设为其提供基础。

物质文明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决定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物质文明建设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提供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人类社会的历史雄辩地表明这样一个真理,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首先是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经济的不发展,人类最终无法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只能处在共同贫穷之中。在以后的社会形态中,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可供人们分配的蛋糕越来越大,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从总体上讲也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不发展经济,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就谈不上消灭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更没有资格侈谈共同富裕。其二,物质文明建设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富裕创造着前提和条件。精神生活的富裕归根到底要靠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其作前提和条件。“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精神生活上的富裕!“仓禀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谈得上充实,并逐步走向富裕。

正是基于对物质文明建设在共同富裕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才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都必须服从把经济搞上去这个大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力争经济建设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就需要有一套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十余年来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经济就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我们党已经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制定出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三步走战略中,我们党始终把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的性。可以说三步走战略从根本上描绘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和实测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宣言书和进军图,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坚强决心,指明了中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步伐。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之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共同富裕初步实现之时。

三、精神文明建设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文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精神文明不仅是形成富裕的精神生活的关键,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离开了精神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离开了精神文明不仅物质文明建设会受到影响,而且根本不可能有精神生活的富裕,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的历史清楚地显示出:人们精神生活的富有从来就不是物质文明所能完全左右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能自发引出精神生活富裕的结果来。相反在私有制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总是不同步发展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不能不说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不能不说比我们富裕,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颓废现象却比我们国家严重得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基础。“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就会自动走向富裕。如果不重视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样不会导致精神生活富裕的结果来。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同样可以看出来。改革以来,受利益格局变化及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不少群体的道德状况出现滑坡现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正在蔓延和泛滥,相当一部分人确实到了“穷得就剩下钱了”的地步。与精神生活贫困现象相伴生的是,社会个体责任心的下降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腐败现象的出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造假贩假、强取豪夺者大有人在。长此以往,不仅实现不了共同富裕,还“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在共同富裕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崇高的理想道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理想激励着人们对未来的追求,道德规范着人们现实的行为,它们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共同富裕本身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追求的共同理想,正是这一共同理想才激励着全体人民投身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去的,忽视理想的作用,本身就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漠视。当然社会主义理想的内容要比共同富裕的内涵广泛得多,但在现阶段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需要广泛的集体主义精神,需要全社会互助意识的高涨。如果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利己主义之风就会蔓延社会,就会出现“愈富的人愈悭吝”、而危难贫困者又无人问津的局面,就会助长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和理想道德既为人民投身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提供着精神动力,又是物质文明建设沿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健康发展的精神保障。至于理想道德在人们精神生活富裕方面的作用更是自不待言。(2)教育科学和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创造共同富裕所需要的雄厚物质基础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日益决定于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要实现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进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就不能不充分发挥和挖掘教育、科学和文化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作用,形成教育科学和文化服务物质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依靠教育科学和文化的良性循环。(3)民主法制观念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说,部分先富“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基于正当依法致富这一原则基础上的。如果致富者缺乏民主法制观念,就可能挺而走险,通过违反法律的渠道,堂而皇之地跨入部分先富的行列,就会违背部分先富政策的初衷。

四、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作用。单靠物质文明建设或者单靠精神文明建设都不会自动演译出共同富裕的结果来。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过程。

要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并有机地促成共同富裕的实现,就要在实践中形成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来。第一,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物质文明建设展开。物质文明建设既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又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着越来越坚实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不断具有时代特征,才能不断创造出新成果来。背离了物质文明建设这个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就难免陷入空对空、流于形式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依靠精神文明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精神动力,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去攻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重。也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才能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要体现精神文明的要求和特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不是为物质而物质,为经济而经济,从根本上说它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是说它是服务于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的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这种本质,要求我们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既要讲赚钱也要讲文明、既要讲利益也要讲道义,一句话经济建设既要开出物质文明之花,又要结出精神文明之果。必须坚决取缔和打击那些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经济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才能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并有机地促成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真正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其一,必须强化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树立中央的权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社会的管理职能,但转变职能不是不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进器,又是二者未进入协调状态的调节器。只有维护和树立中央权威,不断加大政府在宏观管理中的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加强中央的权威,不加强政府在管理经济社会方面的职能,“局势就控制不住”,就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地方主义和只顾经济发展的“经济主义”,就不可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其二,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确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只有把这一方针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才能在实践中避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产生,使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成为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过程。其三,尽快制定一个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目前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社会发展战略依然相对滞后。尽管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党和政府从多方面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但从总体上还缺少一个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步骤稳妥的精神文明建设战略,长此以往,将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制定一个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战略,就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当务之急。

标签:;  ;  ;  ;  ;  ;  ;  ;  ;  

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进程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