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内涵的三维认知路径摭谈论文_王树华 张志坚

爱国主义内涵的三维认知路径摭谈论文_王树华 张志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爱国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倾向,是一种深厚的政治情愫,更是人的本质和人性中的一抹亮色。爱国主义是对“爱国”的理论升华,从情感层面上看,它是公民对于国家天然依附和归属的情感;从认识层面上看,它是公民对国家政体和民族文化的体认及担负的责任;从行为层面上看,它是公民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感动力;责任意识;道德规范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作为精神的“爱国主义”古已有之,并已内化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但作为概念的“爱国主义”却是一个舶来品。在西方,爱国主义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体现着对阶级、政党、团体等政治共同体认同的政治属性。实际上,在爱国主义教育运行体系中,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仅局限于此,而是一个由情感系统、认识系统、行为系统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是情感动力、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一、情感系统维度: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动力

情感动力是爱国主义的起点和基础,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对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推力,这种力量不仅蕴含着超常的爆发力,而且浸润着绵绵的持久力,是一种能够渗透到基因中去的永恒动力。作为情感动力系统的爱国主义,爱国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感情与热爱的态度即国家主体对自身生存满意度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产生肯定、热爱、自豪、参与、投入、负责的体验, 对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和人产生否定、排斥、抵制、憎恶、仇恨、义愤的感情”[2],是公民或社会成员爱国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以族类情感为实体,以集体向心力为动力,以物质文化生活为条件,通过各种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爱国情感的时代主题。爱国情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不断与时俱进。“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3]”因此,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爱国情感的主题与时代特征总是衔接在一起的。氏族社会爱国情感的主题是图腾崇拜,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共同抵御外来物种的袭击,以血缘情感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群体意识日新月盛,氏族成员对土地的生物之功、载物之德心怀崇恋,而社会等级制度的划分及私有制的出现进一步凝聚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人们被束缚于土地上,由此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感恩心理和难以名状的爱国情怀;古代社会爱国情感的主题是忠君报国,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为了确保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通常将对臣民的统治裹挟上“上天旨意”或“神灵庇护”的“隐身衣”,君主是他们实现报国理想的合法中介,忠君即大义。当各民族把忠君爱国作为份内的责任时也就消解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界限,甚而在动员民族激情时产生对共同祖国的真诚的热爱、忠诚和眷恋之情;近代社会爱国情感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帝国列强的大肆侵略、西式思想的疯狂输入不断加深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于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感成为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旗帜和纽带,成为汇聚各种社会进步势力推倒“三座大山”的斗争武器;新时代爱国情感的主题是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4]”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感的精神寄托,凝结了志士仁人报国杀敌的血雨腥风,浓缩了中华民族毅然崛起的苦难历程,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为爱国主义情感注入了勃然生机。

爱国情感的价值形态。爱国情感是反映了个体、群体和民族与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在理想信念的指导下,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和模式与祖国这个自然的、社会的环境整体长期交互作用下产生并不断巩固发展着的忠于祖国的肯定性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人“对祖国的整体之爱的爱国主义情感,经过实践的砥砺和深化,能够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5]”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价值情感,爱国情感是由三个维度统合成的心理组织,表征为一种动态、交叉的网络体系。一维曰爱国情感的对象,即触发主体爱国情感的客体。这涵括了祖国的自然实体、人文实体、制度实体,这些实体是诱发主体对国家价值产生“脐带”情感的根源。二维曰爱国情感的形式,即主体爱国情感的存续形式,它往往与国家的存在状态瓶罄罍耻。以“情调”表现的爱国情感会为祖国所代表的各种客体涂上情绪色彩,使无感情的事物情感化,并且作为客体的一种特殊属性被意识到;以“激情”呈现的爱国情感具有短暂性,常生发于国家利益受损或民族危机加深的存亡时刻,最容易引起主体情绪激动,并在一定条件下以强烈、鲜明、短促的形式爆发出最大的行动力量;以“温情”展现的爱国情感表现为一种温和、平静而持久的心境,它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背景,不会随主体生活的时空变化而转移,不会因外力对主体的压制而扭曲,更不会在祖国处于危难时刻而背离。三维曰爱国情感的发展水平,即感性体验水平、想象体验水平、理性体验水平,其中理性爱国情感具有其他情感不可比拟的情感内容和社会高度,积淀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文化模式。

二、认识系统维度:爱国主义是一种责任意识

爱国主义源于个人忠于祖国的天然情愫,是因为这种情愫是建立在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公民“个体对国家利益和自身价值的关心、对国家前途寄予厚望,并抱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6]”因此,从认识论上看,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体现了公民对国家所担负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它涵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国家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切,另一方面是个人对国家主权的捍卫。从微观来看,爱国责任意识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尺也是判断个人作为“社会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法律上,爱国都是任何一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爱国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爱国情感的激发提供了道德自觉,为爱国行为的践行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宏观来看,爱国主义意味着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政治体认及基于这一政治体认所担负的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国家繁荣与强盛的政治责任,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自然义务”。具体而言,作为责任意识的爱国主义,其内涵主要展呈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毅然崛起的重任。任何爱国主义价值观都有自己的时代坐标。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爱国价值坐标,它以概括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上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它的酝酿、萌芽、确立离不开爱国主义所提供的理论滋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其内涵而言,中国梦根植于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中,根植于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之中;就其价值而言,中国梦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忘我求索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爱国主义就要担负起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牢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宗旨,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涵,实现新的价值提升。

第二,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使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7]”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蔓延、积淀、创新,最终凝练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经典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灵魂气质的彰显,其内容涵摄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红色经典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锻造、积淀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制度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把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爱国的责任和担当,“具体到实践层面,就是要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为根基,夯实文化自信生成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自信生成的文化滋养,巩固文化自信生成的文化身份认同基础。[8]”

第三,凝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的担当。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孤立存在,“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9]”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上看,国家作为真实存在的政治共同体,爱国主义要求必须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纳入个人价值体系中。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中国的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命运水乳交融。任何一国要发展决不能将自己囿于“封闭的孤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0]”以共赢、共建、共享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爱国主义与国家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这种胸怀人类关切、担当国际道义的伦理情愫体现了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命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究其根本在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性同构。

三、行为系统维度: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基础上并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社会意识范畴,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与道德信念、道德品质等密切相连。因此,从行为系统维度来看,爱国主义又属于一种道德规范。作为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的这一要求与其所归属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其价值体系发端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对“家国天下”情结的伦理阐释。早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规范来调整,而此时处于萌芽状态的爱国主义以道德的形式有效地协调着氏族成员与氏族、部落集体之间的关系。随着阶级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以道德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爱国主义就逐渐转变为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道德动机成为直接推动行动的力量并得到舆论、良心和风俗的肯定,从而生成了普遍性的爱国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是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作为社会道德评价的结果,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基于对爱国主义道德必然性的认识而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要求,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升华。”[11]公民是国家赋予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担负着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神圣使命。在道德视阈下,每一个公民都需要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不得损害和疏于职守,更不允许有个人利益僭越国家利益的行为发生;其二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是对一定人伦关系的反映,它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维持和传递,并通过劝阻、示范的方式形成主体心理上、道义上的自我约束。按照德育教育规律,爱国主义道德是由爱国主义道德认识、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爱国主义道德意志、爱国主义道德行为构成的完整系统要素,其中爱国主义道德认识是基础,爱国主义道德行为是关键,但也离不开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约束,其最终目的就是借由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过程的连续性、时间的持久性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建构一种稳定的、合理的爱国伦理秩序。

爱国主义是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表现为一个国家的伦理精神风貌,同道德的评价标准一样,“它是以特有的善恶样式从根本上反映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反映了其所内涵的人民性、正义性和进步性。”[12]热爱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从来都具有深刻的道德意蕴,要求人们把报国、效国、强国、兴国看作一种崇高美德,把卖国、辱国、祸国、叛国视为一种丑恶行为,爱国主义的这种惩恶扬善作用正是评判个人爱国行为善恶、是非、荣辱的道德标准。在道德领域,坚持爱国主义就是要坚守道德底线,爱国感情的表达、爱国行为的实践不能因为“爱国的初衷”而蔑视秩序、突破规范、丧失底线,否则,即使是出于正义和向善的初衷,但缺席了理性的爱国实践只能被人们定义为一种道德恶。因为“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而是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1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又是对人的爱国动机和爱国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和价值导向的根本标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2]郭海燕.爱国主义新论[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5]吴潜涛,杨峻玲.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09-14.

[6]梅仲荪等.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左路平,吴学琴.论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49-5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10]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

03/29/content_2649512.htm.

[11]胡炜赟.爱国主义内涵的多学科解读[J].求实,2013,(7):82-86.

[12]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王树华(1993.07-),女,河北邯郸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志坚(1993.09-,男,河北衡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王树华 张志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爱国主义内涵的三维认知路径摭谈论文_王树华 张志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