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83;教育溺爱老虎_亲子成长论文

儿童183;教育溺爱老虎_亲子成长论文

儿童#183;教育 溺爱猛于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溺爱论文,儿童论文,于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溺爱,指父母过分娇惯宠爱子女。溺爱子女已是当今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独生子女急剧增加;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敬老、尊老、养老,以老人为中心的家庭模式,逐步演化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模式。出现了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四二一”家庭。由于独生子女在家所处的特殊地位,孩子在家至高无上。家长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幸福的结晶,父母未来希望的寄托者。家长对他们往往娇宠有余、管教不足、放任迁就,以至溺爱在某些家庭已经发展到惊人的地步。如若不信,请看:

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每早用摩托车把女儿送到教室门口,牵着她的手送到座位上坐下,帮她拿出文具盒,打开放好,才离去。

有个小男孩,在家说一不二。每天父母去幼儿园接他时,要带两个甜筒雪糕去,回到家里一定要和外祖父玩一场“打坏人”的游戏,非得把外公打“死”在地才罢休。吃饭,菜谱由他点;电视频道由他选,别人是万万不能插手的。当这孩子爬上桌子玩突然要撒尿时,家里人甚至把痰盂递上桌子让他方便。

有位祖父,每天送孩子上学校,都拿着牛奶、点心、坐在学校门口,一到课间餐时间立即给孙子递上。某户,吃饭时,孩子把喜欢吃的菜拉到自己面前,恨不得一人包圆儿。家长不仅不教育,反而由着孩子;甚至特意把孩子爱吃的菜放到他面前,自己不动筷子,还说自己不爱吃。

总之,“爱之过甚,担心过度,照顾过头,迁就过多,夸耀过分,希望过奢。”这廿四个字可以概括这类家庭溺家子女的特点。他们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侈奢愿望,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严格要求。这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一种特殊优越感,致使形成一些不良的品德和个性。其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百依百顺、娇宠纵容养成孩子发号施令,我行我素,拒绝教育。

如一个男孩子对爸爸说:“我不吃饭,除非让我把酱油淋到你头上。”爸爸说:“好吧,不过少淋一点。”有这样一家子上街,女儿要吃桔子,而且非让爸爸吃桔子皮不可,妈对爸说:“你就吃点吧!”对孩子不合理要求一味地满足,形成了孩子任性胡闹的坏脾气。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真“乖”,有个孩子骄傲地说:“全家人都听他的话。”孩子在家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养成孩子“以我为中心”,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任性自私的心理。

二、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形成懒惰、依赖、懦弱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有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带的午饭都有一只鸡蛋,这只鸡蛋是由妈妈剥好蛋壳装进饭盒的。有一次妈妈来不及剥蛋壳,吃饭时这个孩子竟然犯了难。不知道怎样对付鸡蛋,最后只好带回家了。像这样的孩子是极少数,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却十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生怕家务劳动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甘心做孩子称职的“保育员”。他们觉得孩子小,什么也不会干,也舍不得让他们干。孩子吃水果,家长给削皮;孩子吃鱼,父母给刎刺。孩子不会叠被、铺床,不会洗衣服的,为数不少;有的上小学一、二年级还不会穿衣服,上了三年级不会系鞋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从来没有自己系过红领巾,在家是爸爸妈妈给系,在校只好像松领带一样松开后套上或取下。有的不敢让孩子上街买酱油--怕车撞了;水开了不敢让孩子去冲--怕烫着了;垃圾满了,不敢让孩子去倒--怕迷了眼……家长包揽了一切,甚至连铅笔都要亲自给孩子削好,让“小太阳”一门心思去读书。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不能搞好学习呢?

物质的满足,生活自理上的包办,使孩子产生依赖和惰性,而这种毛病迁移到学习上就会产生抄作业、对答案、有问题就问父母,自己不动脑筋;这样怎能搞好学习。再者,孩子会这样想:既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有了,学习求知又有什么用?既然一切父母都包办了,何必还要自己奋斗?这样的孩子失去学习目的,他还努力学什么?

所以,过分保护的结果,使孩子成了被抱大的一代,到了上大学的年龄,还不能独立生活。难怪一位18岁的研究生被选送出国留学时,因发愁没有妈妈的洗衣服和照料生活,以致愁出了严重失眠症,只好休学。

其实,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让孩子扫地、叠被、缝纽扣、洗碗、买菜、洗衣服、烧菜、做饭等,经学习锻炼后都能习惯胜任;这样做也符合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自主的心理,也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训练了他们为家庭尽责,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感。所以,我们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要心疼他们摔跤碰壁。那么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快地提高学习能力,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好处。否则,孩子长大了,面对生活的挑战会束手无策。

三、溺爱将造成孩子的抗挫折力低下,导致“蛋壳效应”。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很差。这种人外表上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他们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谓之的“蛋壳效应”。请看事实:

某县一中高一女生杨某,初中时各门功课均居全班之冠,经常听到的都是教师、家长、邻居、同学的赞美之词。自考入一中后,第一次期中考总成绩居全班第九:她苦心攻读,发誓期末非进入前三名不可,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竟跌入20多名的行列。酷爱脸面、听惯了表扬的她难以接受这严酷的现实;她太看重分数和名次了,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乡亲,终于用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2岁的刘某某,秀气机灵,父母对她抱以厚望。上小学后,父母要求她门门功课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头几年,没有辜负家长的希望。可是越到高年级,她的成绩越不如人意。到了12岁,6年级的她,在班里仅维持中不溜的档次。她的父母心急如焚,恨铁不成钢,对她从关心到无意识的心灰意冷、失望冷漠,最后发展到责怨不断,训斥有加的地步,刘某某也随之从习惯宠爱陡然跌落到尽遭白眼的痛苦境地。终于小姑娘被压垮了。只留下了可怜巴巴的10个字来迎接自己还差4天的12周岁生日:

“我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死”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挫折,学生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的现象频频发生。据《文汇报》载上海市九四年截止五月底,五个月里就有63人离家出走,有的发展到集体离家出走。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向我们的溺爱子女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四、溺爱子女将导致自食其果。

中国有句古话“惯子不孝”,这句话千真万确。娇生惯养造就了“小皇帝”;子女成了“小皇帝”,那么以后父母就只好做奴隶了。

一位14岁的男孩,深夜12点还在看电视,母亲上前关了电视机,他便暴跳如雷,上去就打。边打边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管我……。

另一位读大二的男孩则每月向父母要500元钱,并规定父母晚上9点以后才能回家,因为他要和女朋友共进晚餐。父亲开始不从,儿子便对父亲拳脚相加,几次交火后,父亲认输了。从此以后,老俩口一到晚饭时间便在校园里“流浪”,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家吃顿晚饭都成了一种奢望。

某夫妇俩皆为大学教授,俩人膝下一子被捧若明珠,溺爱娇宠。儿子结婚时,一切用品皆出自二老之手。后来,媳妇怀孕、分娩、坐月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潇洒”丈夫哪会照料这档子事?只有两位雪染双鬓的知识分子挥舞着老胳膊老腿,一边翻阅“孕妇须知”、“育儿十条”之类的启蒙读物,一边躬身操练,勤如村妇老农。本想养儿带孙、合家欢度晚年,可万没想到,媳妇竟嫌丈夫,一没赚钱本事,二无伺候老婆的能耐,屁股一拍“拜拜”甩下父子二人离了。早已被爷爷奶奶抱得两脚不沾地的顽皮孙儿,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自己的归宿应是爸爸那间零乱的小窝,而他爸爸倒先搬回“娘家”来了。美其名曰是来亲自带孩子。其实,无非要依赖老父母解决衣食问题。

不努力培养后代的敬老意识与生存能力,一味地娇生惯养,才是上面这些苦难哑剧产生的根源。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而今是溺爱猛于虎。溺爱像猛虎一样正在吞噬下一代人的意志、抗挫折力、勤劳节俭、敬老的美德、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独立自理能力,它危害着下一代的国民素质,严重影响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正如原中顾委委员曾志九四年五月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研究会上痛心疾首地所指出的:“娇宠子女,也是腐败”。

伟大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单单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善于爱护他们。”

我们的家长,必须懂得“溺爱猛于虎”的严重后果,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家教指导思想,既用爱心,也用理智,做到爱有分寸、严慈适度,爱而不纵,严而不苛;科学地做好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工作。

标签:;  ;  

儿童183;教育溺爱老虎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