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产业结构演进的跨越式特征分析_轻工业论文

深圳工业结构演进的跨越式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跨越式论文,特征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化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动态变化的过程。工业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不但是工业化的表现,更是工业化的原因。深圳从1979年建市以来,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市GDP从1979年的19638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6674524万元(1979年不变价),增长了近340倍;工业在第二产业及全市产业结构中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深圳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经历了从初级生产阶段到工业化中期的过渡,工业在产值结构、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工业化特征的独特之处。下面按照深圳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从深圳工业内部的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演进和主导产业的更替等方面来阐述工业内部结构的跨越式演进特征和演变原因。

一、深圳轻重工业结构的演进

一般来说,在工业产业的结构演进中,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工业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转变,即所谓的重化工业化过程。深圳在短期内完成了初级工业化,并且迈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其中完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快速推进。与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才完成这一变化过程相比,深圳工业的重工业化所用时间明显地缩短了。

1.轻重工业演进历程

随着世界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香港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的成本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上升,这使香港具有将本地的一些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压力和动力。适逢中国的改革开放,自然深圳以其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成为承接来自香港转移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之一,这种产业转移通过香港的资本投向深圳而实现。所以深圳在接受香港投资的同时就形成了这种轻型的和外向型的生产加工模式,这使深圳的轻工业在工业化的开始就占据主导的地位。1993年以前轻工业比重一直以绝对优势超过重工业比重,在1998年重工业比重才开始超过轻工业比重,但重工业增长速度除少数年份外一直高于轻工业增长速度。深圳这种在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为主要形态和重工业高速发展的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特征相一致。

从轻、重工业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重工业的比重在1982年以后持续快速上升,到1998年超过轻工业的比重,之后平缓上升,到2000年又有快速上升的特征。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轻、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可以知道,1982~1984年出现超高速增长,1986~1994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外一直高于轻工业,这使深圳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重工业的比重快速提高,同时轻工业的比重不断减小。深圳从建市初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大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在90年代的中后期,深圳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演进的时期里,重工业在规模上增长很快,但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并非一直领先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前者在1996~1997年、1999~2000年均出现波动甚至低于后者,这说明深圳重工业的发展后劲略显不足。这一现象也与深圳在90年代初期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主导产业结的工业构调整有一定的关联性。

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工业结构在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为中心,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中心向重工业转变,且其过程至少需要数十年时间,例如,日本和韩国完成这一转变均用了大概30年左右的时间。与日、韩两国相比较,深圳的重工业化呈现出快速推进的特点。2002年,工业所实现的增加值中重工业的比例占到63%,与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化率大致在60%~65%之间相比,深圳的重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深圳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所走过的重工业化道路,这不能不算一个时间上大的飞跃。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工业化的初期,轻工业优先和快速发展为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其二,随着深圳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外资投向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加大,从而保证重工业的规模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深圳重化工业的演进及跨越式特征

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认为,平衡发展所有的产业不仅存在资金的困难,而且,平衡发展的政策必然在资本、技术市场问题上发生摩擦。因此,必须重点发展对其它产业诱发效果大,并具有较强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的产业。一般来说,在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中的重化工业关联效应比较大,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间因果链的诱发机制作用,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化工业主要指钢铁、石化、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电力等产业。深圳重化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除1995年超过17%之外,其它年份都在9%~13%左右,1995年以后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占工业份额较大的三项重化工业是化学工业、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其中,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既是重化工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是国民经济运行所必须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深圳的交通运输设备业没有大型交通设备的加工能力,年鉴中所统计的交通设备制造业产值多带有修理、服务性质。如果扣除这两项产业和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深圳重化工业的比重在1986年为10.1%,1995年为4.6%,2002年仅为2.2%,重化工业水平更低,并出现了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对重化工的强烈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根据一般的工业化规律,当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重化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很强带动作用,其比重在工业中将占较大的份额,例如,日本的重化工业的比重在1970年达到50%以上。对照深圳的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我们会发现深圳重化工业在工业化的中期还没有壮大就已经开始没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重化工业都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要建立重化工业产业群需要一定的产业资源和一批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做后盾,而深圳刚刚发展的起步阶段既没有与重化工业配套的资源基础,又较少有大的财团支持;其次受到香港投资性质的影响。当香港投资者进入深圳选择项目时,会自发地按照既定的产业经营模式(来料—加工—出口—增值)来经营。在这一模式驱动下,深圳工业的投资只能是轻小型、轻基础和轻长期的。

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来看,深圳在工业化的初期,由于资源和资金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能力发展重化工业。当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时,深圳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标的指引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高加工度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直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避开了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对该阶段的跨越。

二、深圳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变动特征

高加工度化主要是指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由原料工业为重心向加工、组装为重心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加工组装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原材料工业发展速度,工业增长对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将下降。本文设定“高加工度系数”这一指标数值上等于加工工业的增加值与原料工业增加值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工业产业产品加工度程度的高低,从而反映在特定的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素质的优劣。

表1 重工业的高加工度系数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高加工度系数  2.59 3.22 3.41 4.85 4.95 3.72 -

-

1.13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高加工度系数  1.82 1.82 1.82 3.17 2.17 3.80 3.62 2.89

资料来源:根据《深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计算,深圳市统计信息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重工业的高加工度系数在1992年以前数值较大,在2.5到5之间并处于上升的趋势;1994~1997年这段时间内,工业高加工度系数处于1.0到2之间;到1998年及以后的各年份,高加工度系数又有显著的上升。

高加工度系数在上述三个阶段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阶段性变化。究其原因是:在第一阶段,深圳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以进料和来料加工为主,企业主要从事生产的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三来一补的形式促进了加工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本地基础原料工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89、1990年两个年份的原料工业的产值仅占重工业增加值的16.6%左右。在第二阶段,工业结构处于调整阶段,深圳市政府加强了对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引导,使得加工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料基础工业的发展也得到加强,其产值比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大大缓解了基础原料工业对加工工业的瓶颈限制。但和工业化的第三阶段的高加工度系数上升表明深圳已经突破了原料工业的瓶颈并随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确立,基本完成了工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以科技为内涵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稳步增长期,从而降低了对原料工业的依赖程度。

表2 钱纳里的标准模型

阶段

结构状态

 主导产业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中心

 轻纺业

工业化中前期

以原材料为中心结构

轻纺业,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

工业化中后期

以加工组装业为中心

原材料、能源重化工加工装配型产业

工业化后期

 高技术产业为中心

 汽车业、高技术产业

资料来源:黄燕等:《产业素质的升级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P55页

参照钱纳里的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工业产业的结构状态和主导产业变化的标准模型(表3),结合深圳的轻重工业比重及重工业内部的高加工度系数分析,深圳的原料工业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加工工业处于主导地位,虽然中间一段时间原料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始终没能与深圳的加工工业相匹配。深圳原料工业产值占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94年为46.7%,处于整个工业化阶段的最高水平,但其产值没有超过重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可以说深圳工业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以原料工业为主的阶段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深圳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跨越了以原料工业为主的阶段,实现了向高加工度的过渡。

表3 深圳排名前8位的优势产业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深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计算,深圳市统计信息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各产业后面的数字代表该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三、深圳主导产业的更替

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它必定沿着发达国家工业化所经过一般轨迹即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不断演进的规律顺序逐渐推进;但对于小国来说,只要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就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等方式从周边国家获取实现本国的工业化所需的资源和资本,并且完全有可能跨过工业化的某些基础阶段。对于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和具有区位、政策、制度环境优势的深圳完全有可能跨越工业化的某些阶段,事实也是如此。这种跨越一般可以从主导优势产业群的更替得到充分的体现。

1.主导产业演进的路径

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利用毗邻香港和国家的特区优惠政策的优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很快建立和发展起了电子、纺织服装、机械、钟表、玩具、印刷和食品饮料等传统主导行业。其中,电子、纺织、饲料、机械、饮料的产值在1986年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7.9%、6.5%、5.9%、4.6%、2.9%,文教、建材、塑料、电气机械等制造业也占相当的比重,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工业为主,门类较齐全的传统工业体系。

结合深圳排名前8位的优势产业的划分(见表4),1986年有五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饲料工业、塑料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共占工业总产值的24.6%;另外两个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比重占41.1%。1994年以后,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电力、医药制造、忧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比重明显增加并占主要地位,服装、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到2002年,只有塑料制品业和食品加工业两个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前8名之内,但其产值之和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2%;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优势产业增加到3个,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3个产业产值之和占工业总产值的68%。由此可见,在深圳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密集型的主导产业的比重迅速下降,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

2.深圳主导产业演进的特征

①主导产业群缺乏重化工业的带动。深圳工业化的结构演进过程几乎没有出现以纯粹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主导优势产业群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资金、技术双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纯粹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比重很小,这和北京、上海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优势产业群形成鲜明对比。在各地排名前8位优势行业中,北京的重化工业产业的个数在1995年占到6个,产值之和占据工业总产值的39%;1996年上海的重化工产业在8个优势产业中占3个,其产值之和占工业总产值之和的20%;而深圳在1995年只有电力蒸汽和热水供应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且比重只有12.2%。2002年已是深圳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时期,但深圳的主导优势产业群中的重化工业产业的个数只有2个,即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和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9.3%,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还属于基础工业。重化工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效应,但是深圳的主导优势产业中没有表现出其优势地位和应有的带动作用。

作为一个拔地而起的新城市,深圳缺少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这与深圳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前面论及的“香港因素”;另一方面是广东省的重化工业发展滞后,周边地区对深圳发展重化工业所需的配套产业缺乏必要的支持。这种现实情况完全有可能使深圳寻求一个不同于一般规律的发展路径,在结构上跨越重化工优势产业群为主导的阶段而进入到以资金、技术密集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②高新技术产业在主导产业群中的地位快速上升。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由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主导产业群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3产业为主,1986年,8个优势主导产业中有5个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只有两个,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到2002年时高新技术产业在8个优势主导产业的个数达到4个,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41.1%增加到2002年的68%。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工业化结构演变的跨越特征非常明显。

从发展速度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轨道上。2002年全市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950家,比上年增长43.07%,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1496种,比上年增长25.40%,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88%,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7%。

从技术水平看,2002年,深圳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13%,这个比重是我国平均水平的3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到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5.82%;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民营、国有、集体)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中的比例达到了70%。这些指标表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始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型向研究开发型过渡,本土科技创业企业开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外资拉动向自主发展过渡。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化中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例如,深圳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一枝独大,工业结构形式单一,对外部需求和外资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加大了深圳工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另外,深圳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主要是对高科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产业链条中的主要价值增值环节被国外垄断,就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2002年每百元的利润为6.7元,平均年工资为29623元,小于饮料制造、医药,化学纤维等行业的年工资额。深圳缺乏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容易受技术垄断国家的制肘,其发展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

总体而言,深圳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跨越式特征。深圳的重工业化快速推进,且重工业化过程跨越了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阶段;在高加工度方面,深圳工业跨越了以原料工业为主的阶段,产品加工程度和加工水平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高;在主导产业方面,深圳几乎没有出现以纯粹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时期,工业的主导优势产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工业快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过渡。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深圳工业化中期就发展成为深圳工业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标签:;  ;  ;  ;  

深圳产业结构演进的跨越式特征分析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