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型的研究与实践_数学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培养模式论文,数学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数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全新提出

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思考相同的问题,即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外,应该如何教育他们,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只是教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技能,还是培养学生具有由综合信息能力组成的信息素养?是关注于个别信息工具的使用,还是强调全面的信息问题解决和研究过程?是关注于学生老调重弹别人的观点,还是强调学生应具有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正是基于这样的慎重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来表述新时代对学生的新要求,这种提法让人耳目一新.追溯“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目前,信息素养正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正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文题中提及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指的是将信息素养有意识地渗透到数学中去,从而达到信息素养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

2 数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支撑平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技术研究所所长罗伯特·麦克林托克教授在其专著《教育的未来》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编织着一个覆盖全球的教育网络,而一场静悄悄的、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全世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这种难以想象的宽广,学习情境又是那么“无边界”,它将大宗大宗的信息置于学生的手指上,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平台.这种极大拓展了的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网络环境,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只能是一个梦.

3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课题评价—课题延伸”六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培养流程图

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人们不仅需要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技能,并能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实际运用.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而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并且真正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信息素养不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出来的.这里的知识与经验包括一些朴素的信息素养,比如,学生从具体生活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各种信息素养.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学生通过真实课题和情境的学习与反省,提高了对信息伦理道德的认知能力,并反映出良好的能力表现;对问题解决方案的主动研究、积极探索并得到解决,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同时知道什么问题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

3.2 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案例

下面以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十章第二块内容“概率”为例,对此模式作一介绍.

3.2.1 设计思想

体现信息素养培养和“概率”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课题评价—课题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2.2 培养过程设计

3.2.2.1 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一些与概率有关的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并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3.2.2.2 提出课题

通过情境激趣,激发了学生了解概率问题的热情,师生合作(以生为主)提出中心问题:概率是什么?谈谈它的由来;它与你原先想象的有什么区别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概率?你认为在高中学习概率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你能找出生活中一些与概率密切相关的问题吗?你能用概率指正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吗?

3.2.2.3 自主探索和网上协作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老师的协作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各自的解决办法,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OICQ实时聊天,或在“BBS”上发表贴子交流,并讨论其可行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信息搜索的策略,利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工具(如google)、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从多种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量巨大,但又良莠不齐,所以在这一阶段,师生、生生之间必须要经过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所获取的信息是有效的,不至于成为一堆信息“垃圾”.这一阶段要特别强调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2.2.4 课题小结

收集到与概率相关的信息后,由学生完成本课题小结.这一步有赖于学生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所获取的信息,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学语言对课题进行小结.必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所谓创造性地使用就是对所获取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整理”的过程.

3.2.2.5 课题评价

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仅以学生的课题小结作为参考,而更应该关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与智力参与程度.教师可以采取多项目、多途径、多形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灵活有效地评价学生.例如,获取信息的速度、获取的信息量、筛选信息的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另外,考虑到信息素养评价的特殊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应同等重要.教师可用“文档柜手段”(Portfolio Approach)从各种不同角度收集用于评价学生有效学习的资料,学生则使用自我问卷或课题小结来展示他们的信息技能和评价他们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和学习过程的效率.

3.2.2.6 课题延伸

学生得到综合评价后,由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概率相关的网站,阅读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对已经小结的课题进行必要的延伸与补充,实际上是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4 数学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问题与思考

4.1 教育观念的开放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在一时,可让学生在掌握各种信息技能的条件下慢慢体验.况且又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必定会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2)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3)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4)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1)具有开放性;(2)学习过程的交互性;(3)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4)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

4.2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一课堂内完成“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课题评价”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此外,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交互性,即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空间必须是开放的,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

4.3 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显然,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培养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全方面的、立体的、开放的”教学评价.

以上谈及的各种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本篇文章与其说呈现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还不如说,笔者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模式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更加完善.

标签:;  ;  ;  ;  ;  

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型的研究与实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