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就跨伤椎固定方式与经伤椎固定方式进行分析,经伤椎固定组Cobb角矫正度丢失度低于跨伤椎固定组,经伤椎固定组92.5%植骨融合,跨伤椎固定组为75%植骨融伤,且经伤椎固定组局部疼痛程度低于跨伤椎固定组,工作生活恢复优于跨伤椎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与跨伤椎固定比较,经伤椎固定植骨融合率较高,使脊住矫正度得到更好的维持,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37-01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活动更加多元化,交通业及工作不断发展,高能量创伤呈增多趋势,胸腰段脊柱骨折发生率也随之增多,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及时科学的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确保远期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就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固定的临床效果作一综述,并总结报告如下,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方法进展及概括
以往治疗腰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于伤椎跨过对两椎体实施固定,但术后易出现矫正度丢失,及内固定效果不佳的现象。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跨伤椎固定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医学及研究人员作了一定改进,即对固定节段增加,使固定椎体数以伤椎为中向下、向上延长,使辅助性内固定增加,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向下、向上给予椎板钩实施固定操,并行伤椎检体成形治疗。矫正度的丢失和内固定失效率虽在改进后有一定的减少情况,但因固定方式未成根本上改变,临床效果并不佳。目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伤椎6钉行三椎体固定操作方案渐被临床应用,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但对比性报道还比较少见,针对不同固定方式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是指导临床应用的关键。
2 病例分析
2.1 研究对象 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41.3±4.5)岁。伤椎椎弓根均基本完整,为单椎体胸腰段脊柱骨折,无明显椎体骨质疏松,无其它部位合并损伤。致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随机分为跨伤椎固定组和经伤椎固定组各30例。
2.2 方法 协助患者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置于软枕于骨盆处及胸骨柄下,悬空腹部,采取后正中入路的方式,将伤椎及其相邻的上下椎后方结构显露。对跨伤椎固定组的方法步骤进行分析,即经椎弓根对伤椎上、下位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置钉、复位、装棒、固定操作。经伤椎固定组的方法为经椎弓根对伤椎及其相邻的上、下位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置钉、复位、装棒、固定操作。两组均应用单节段选择性植骨的方式,采用自体骨与人工骨行伤椎与其邻近椎体椎板表面行混合方式植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注意选择植骨节段的标准,即若骨折发生在伤椎上终板,骨折融合选择上一运动节段进行,若骨折发生在伤椎下终板,骨折融合选择下一运动节段进行。术后嘱患者继续卧床,行感染预防及对胃黏膜的保护治疗。并用胸腰支具辅助下,在伤后3周行站立功行走,6周行腰背肌、腹肌渐进性锻炼,内固定多于术后10-18个月内取出。
2.3 结果与转归 两组患者均行平均24.5个月的随访。椎管占位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及保持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后比较,随访时跨伤椎固定组Cobb角与其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矫正度均有丢失现象存在。与术后比较,随访时经椎固定组Cobb角与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伤椎固定组Cobb角矫正度丢失度低于跨伤椎固定组,经伤椎固定组92.5%植骨融合,跨伤椎固定组为75%植骨融伤,且经伤椎固定组局部疼痛程度低于跨伤椎固定组,工作生活恢复优于跨伤椎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跨伤椎固定方法分析
跨伤椎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4钉两椎体固定的方法可获得较好的复位效果、固定节段短、操作较简单、间接减压效果良好、固定可靠,故在临床胸腰椎骨折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临床较多应用的情况下,其不高发的并发症率渐引起临床重视,以内固定断裂或松动较常见,特别是脊柱矫正度的丢失和伤椎高度的丢失,程度重者可引起脊髓损伤,使患者再次手术的危险性加大,考虑为单一因素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跨伤椎固定的措施可能为其主要的原因之一。
4 经伤椎置钉固定方法分析
依据理论分析,通过伤椎两侧螺钉向中部产生的钳夹作用,及伤椎螺钉向前的顶压作用,经伤椎固定可使脊柱生理弧度及伤椎高度恢复。就应用结果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后在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脊柱后凸矫正度、椎管占位的恢复上差异并不明显,经随访发现,两种方法工作状态的恢复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也不明显。另外,因患者未采用植骨的方法针对性处理,术后有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采用6钉固定模拟与4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进行对比,6钉使内固定的四边形效应及悬挂效应显著降低,使螺钉应力减少,使内固定的抗旋转能力、抗屈民能力、轴向承载能力显著增加。故采用经伤椎固定的方式,可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对适应证行严格选择,并选择正确的内固定方式,行确切的植骨融合,将内固定在早期取出,可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伤椎固定在力学特性上具有一定的优秀,其脊柱矫正度的维持和植骨融合率方法均占有一定优势,且降低了疼痛程度。另外,在患者植骨融合不良或伤椎高度恢复不良时,不管采用跨伤椎固定或是经伤椎固定,脊柱矫正度的丢失方面均较明显,在伤椎高度恢复效果不佳的患者中,也存在伤椎高度丢失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马志锋.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119-120.
[2]闵云,王学霞.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75-76.
[3]付远锋,谢祖全.脊柱前路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459-2460.
论文作者:董培庚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脊柱论文; 方法论文; 方式论文; 患者论文; 椎体论文; 效果论文; 螺钉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