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具有更高的难度和更高的技术操作要求。分层强夯法是处理碎石土、砂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土的有效方法。分层强夯法给地基以强大的冲击能,迫使土体空隙压缩,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使孔隙水和气体逸出,并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缩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是一种应用广泛并且造价较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本文以河北某地为例,阐述了分层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中的具体应用,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分层强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
1.场区地质条件
河北某220kV变电站占地9804m2,场地为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山前平原地带,北部稍低,南部稍高,地面高程为906.29~910.83m(85国家高程基准)。场地常年最高地下水埋深大于10m,主要地层为:黄土状粉土:黄褐、灰褐色,稍密,稍湿,含虫洞、大孔隙、植物根系,普遍分布,可见白色钙质条纹,厚度一般为9.00~13.5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卵石:杂色,密实,稍湿,普遍分布,为低压缩性土,未揭穿,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Pa;粉土:具自重湿陷性,湿陷程度为轻微~强烈。地基的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最大湿陷深度为12.90m。
2.地基处理设计方案比选
2.1方案一(一次强夯)
清除表层腐殖土后初平场地,进行强夯处理。初平后,站区南侧最大挖土2.5m,北侧最大填土2.4m。黄土层平均厚度为11.6m。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选取参数为:主夯2遍,夯击能8500kN•m,夯点间距2.8d(d为锤径),每点8击;满夯1遍,夯击能3000kN•m,锤印搭接1/3,每点4击;拍夯1遍,夯击能1000kN•m,锤印搭接1/3,每点3击。
2.2方案二(分层分区夯)
2.2.1分区
分层夯需要先挖除一定厚度的土,考虑土方堆放场地的需求,将场区划分为6个强夯区,进行分层分区夯。
2.2.2分层
第1层强夯参数选择场地初平后,黄土层平均厚度为7.8m。选取主夯2遍,夯击能5000kN•m,夯点间距2.8d,每点8击;第1层夯击不进行满夯和拍夯。
第2层强夯参数选择场区设计标高需根据试夯夯沉量综合确定,以土方自平衡为设计原则。初平余土38177m3,全场区可虚铺厚度约4m。考虑到第1层夯击时未进行满夯和拍夯,第2层夯击处理厚度可较4m稍提高,参数为:主夯2遍,夯击能3000kN.m,夯点间距2.8d,每点8击;满夯1遍,夯击能1000kN•m,锤印搭接1/3,每点4击。
2.3方案三(素土挤密桩)
采用局部处理方式,以建(构)筑物基础为基本单元。根据规范,处理面积每边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75%,以此标准将场区分为7个区域。桩径400mm,三角形布桩,桩距1.0m。桩数8767根。场地初平后,黄土层厚度平均为10.4m,外加0.5m虚桩厚度,桩长取为11m。挤密桩施工后,挖除500mm虚桩,铺设500mm厚的灰土封闭层。
2.4方案比选
2.4.1方案对比
方案一:挖方6302m3,填方5279m3,预算192万元。方案二:挖方38176m3,填方38176m3,预算234万元。方案二:挖方18754m3,填方18754m3,预算304万元。扰民程度: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工艺复杂: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施工工期: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2方案选择
影响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第一,站址附近有村庄、养鸡场等生产生活区,噪声及振动影响是方案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第二,过大的夯击能,对施工机械的要求较高;第三,缩短地基处理时间以保证冬季前完成隐蔽工程;第四,确保不因地基处理费用的增加而超预算。综合以上因素,方案二是最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式。
3.验收标准
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完成后,进行严格自检,确认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1主控项目
路基填料强、度压实度(%)≥95、灌砂法检查路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荷载试验。
3.2一般项目
夯锤落距允许偏差±300mm,锤重允许偏差±100kg,夯击遍数及顺序按设计要求,夯点间距允许偏差±500mm,夯击范围、前后两遍间歇时间按设计要求。
4.地基处理施工监测数据分析
4.1施工过程检测记录
采用履带式强夯机,施工记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最大值为4.5cm,满足要求。单点最大夯沉量125cm,群夯平均夯沉量70cm。
4.2地基承载力检测
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慢速维持荷载法,压板面积2.0m2。5个试点均满足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的要求。平均沉降量13.97mm,平均最大回弹量14.92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要求。
5.分层强夯法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5.1达不到下沉量控制指标
产生原因:在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和粉砂土中分层强夯,产生液化流动;地下水位过高或地基土含水量过大,分层强夯时产生侧向挤出现象。防治措施:在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及含水量过大的土层上强夯,宜铺0.5~2.0m厚的砂石,再进行分层强夯;适当降低夯击能量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后再进行分层强夯。
5.2影响深度不够
产生原因:土质不均,下不存在卵石夹层,部分强夯能被吸收;遇地下障碍物(孤石或不成片的砂砾石);选用锤重、落距或夯击遍数、击数不够,夯击能太小;或选用夯击能过大,地基产生流动,隆起量增大,造成土体破坏,下部没有压密;夯击点过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两遍之间间隔不够,或未间隔,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未消散,影响夯实强度的提高。防治措施:分层强夯前,探秘地质情况,对存在砂卵石夹层适当提高夯击能量,遇障碍物应当清楚掉;锤击、落距、夯击遍数、击数、间距等强夯参数,在强夯前应通过试夯、测试确定;两遍夯击间。应间隔一定时间,对粘土或冲积土,一般为3周,地质条间良好,无地下水的土层,客间隔1~2d影响深度不够,可采取增加夯击遍数,或调解锤击功的大小,一般增大锤击功(如提高落距),可以使土的密度大增。
6..结束语
当湿陷性土的埋藏深度较大时,单纯的强夯法势必要采用较大的夯击能,而过大的夯击能不仅对施工器械有较高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过大的噪声以及地面震动,对周围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分层分区强夯法施工有明显的优势,不但路基承载力高,整体高度均匀,且与其它处理措施相比有处理范围广、造价低、质量可靠、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减小夯击能,降低噪声及震动影响,方便施工,且处理效果好,完全能满足设计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较为经济的深层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GB 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2]冯志焱.湿陷性黄土地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余高飞.湿陷性黄土强夯效果浅析[J].安徽建筑,2004,11(5):5-8.
[4]张晓锋.湿陷性黄土强夯加固施工技术浅析[J].工程技术,2011(15):154.
论文作者:王志勇,王炳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地基论文; 方案论文; 黄土论文; 土层论文; 场区论文; 厚度论文; 间距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