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2)9-0017-05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两者的关系
学科通常标志着人们对某一专门研究成果的汇集状况,以及开展相关研究要组织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价值资源以及相应的物质资源)和条件的总和。一般说来,学科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它应该包括如下因素:科学研究(特别是理论创新程度和创新动力状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有时候,人们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看作是一回事,这是由于专业建设在实际运作中也同样包括科研、课程建设、教学、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实际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有区别的。一般看来,学科通常以专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为核心任务,同时也注意人才培养,因为没有专业人才也就没有学科的发展,即学科的发展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专业、专门人才的接续努力和传“棒”接力而实现的,但学科的主要特征是专门知识的汇集状况,是对某些专业知识的接续和发展。而专业常常是指一定学科发展获得的知识体系与社会相应人才培养需求两者的交集,它的主要表征是运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人才的某种组织形态,即专业更注重培养相关人才,这其中既包括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专门人才,还大量包含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相关职业性专门人才。从外延上看,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及其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专门知识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表征,第一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第二是具有独特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第三,有一定的独特方法论,它既指学科产生的方法与学科研究的方法,还包括学术训练的方法和程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指在高校中专门培养相关专业人士的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主要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训练、专业和准专业人士(教学、科研人员和各类学生)等要素构成,并通过一定的组织体制和组织结构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区别又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门下分化出来的一门新的科学领域,它的追求目标是相关知识的发展和创新,并不断以科学型和技术型两大知识形态服务社会和大众。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它主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培养专业人才(包括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两者的关系有时具有一致性,但又常常表现为非一致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除了必须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学理性支撑。在一个学科中,可以组成若干专业;而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这些年来人们看到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中单独经办,并且这种专业建设依托不同的一级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基础和培养风格,也造就了不同的知识视界和问题域。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可以由不同的学科联合或协同承办。尽管这种情况没有出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客观上已经形成了由不同学科背景出身的各类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任务,从而带来的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格局。就目前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状况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由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的6个二级学科所承办,而跟其他一级学科的主观勾连不大紧密,所以没有出现上面所说到的多个一级学科承办一个专业的情况,倒是出现了一个一级学科承办多个专业的状况,即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中,居然承办了6个二级学科的6个专业。在缺乏其他相关一级学科支撑的条件下,想要不断提升本专业培养格局的专业化水准,存在着一定困难。当然,这里所说的专业建设还可能呈现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层次,仅以培养学生的不同层次看,还可区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同时涵盖了上述三个层次的学生,那么和有些专业的学生培养仅仅指硕士研究生比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难度显然更大。
简而言之,要看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者存在着交互作用,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水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研状况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视界和深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又反制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展,尤其是专业建设中本专业专门人才的有效供给一旦出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研究势必受到严重影响。界分两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口径狭窄、不善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专业孤立、人才培养类型比较单一、知识面和科研方向狭窄等弊病。
二、科学界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唯一具有接续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二级学科专业。由此,它的专业建设除了充分利用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学术资源和力量资源外,还必须充分考量借助其他门类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本专业建设服务。要看到,尽管课堂教学、读书和科研都是每个学生的主要活动,但在不同类别的学生身上,其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种层次学生的培养中枢应该有所区别:本科生的培养中枢是课堂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枢是大量阅读经典名典,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枢是抓好科研,其中尤以撰写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为主。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的相互关系、教育衔接和区别政策。值得指出的是,高校中有关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十分丰富的,限于篇幅的关系,文章不可能就培养要求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等所有方面进行论证,在这里仅仅是从培养学生的技术路径或具体举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想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
我们需要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目标进行认真讨论和重新定位。从原先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的设置看,已经不大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了。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这一要求目前看来有了变化。首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种类和规格有了变化,一方面企事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原先对本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的单位,如学校、党政机关等,现今则提高了录用新人的学位标准,特别是高校和一些党政机关,对新录用人员要求起码具有硕士学位或专业硕士学位,这就使得只有学士学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选择口径变窄(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面临同样困境)。毕业生们原先能大量在学校或党政机关两者之间选择,现在却面临着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和专业社会声誉的压力。尽管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宣传等还有一定的人才需求,但这种人才需求也可以由经过其他相关专业训练的毕业生得以充任,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毕业生也可以较好地胜任相关思想宣传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何况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训练又没有自己特别突出的长项,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具备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这种就业竞争中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者不得不考虑的一种尴尬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得不考虑选择以下的专业建设思路。
1.素质教育取向而非专业教育取向。原先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化专业意识教育,这不仅出于设置这一专业的最初立场,也在于学生本身的专业思想不够稳定这一状况。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置本科专业或双学位培养制度,确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各部门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大学本科生培养的专业倾向的敏感性日益下降(对研究生的专业倾向的重视则继续保持一定的关注),以及高等教育越来越淡化专业倾向、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思路也不得不适时调整。这种教育取向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以下情况。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已不可能直接在高校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他们中的大部分跟其他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一样,要到社会人才市场上经受用人单位挑选。由于社会大环境所限,以及学生在专业训练上没有突出之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如一些热门专业那样吃香;倒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这一特点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优势。这种状况迫使我们要将传统的专业教育及时调整为素质教育,或者称为“大百科全书”似的教育,同时必须明确:原先的专业教育取向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变是必然的,至于变什么和怎么变的问题是可以研究讨论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如果说20多年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众传媒、共青团工作等(这无疑是专业对口的)的话,那么,近年来这种就业中的所谓“专业对口现象”就不多见了。以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1988届)20位毕业生目前已经稳定的就业状况看,有5人继续在高校或传媒口从事相关精神文明生产的工作,占全体毕业生的25%。而近年来毕业的2010届和2011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共39人,他们之中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之工作的比例则明显低于这一比例数,加上今后还有流转工作的可能,20年后再行统计的话,其比例肯定会更低。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看,教育内容滞后社会实际,缺乏开阔眼界,没有国际视野、缺乏问题意识,缺乏专业训练和学术专长,是一些普遍存在的“短板”。
2.根据自愿原则,适当压缩本科生培养规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和绝大部分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前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尽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甚至采取倾斜政策(如复旦大学在上海地区招生所获得的“零志愿”录取政策),但生源的专业意识和稳定性不能得到充分保障。随着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奉行“大类”招生即不凸显具体专业称谓,这些综合性大学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也变得“云遮雾罩”,通过网上简要搜索,发现今年仅有南开大学注明2012年招收20名思政本科生。而师范类院校由于承担着为中学培养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师资的任务,所以这些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一直比较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综合性院校和一般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可能就要考虑选择收缩战略,甚至取消本科专业的招生。而上述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生源可在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遴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要求大量阅读经典名典,借鉴多学科知识,拓展本专业知识视界。为此,需要制定本专业的指导性(或基本)读书目录,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训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这里所指的经典名典,既包括选择相关学科中的部分经典名典,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若干经典著作。制定基本读书目录可以由相同类型的学校联手为基本单位,也可在相关区域合作讨论确定,目的在于确保制定的指导性读书书目确实能够反映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和训练思路。当然,这一目标的完成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多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这一问题,但这一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就证明了困难所在。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要让硕士研究生在2年到3年的专业培养时限内阅读大量的经典名典,其难度不言而喻。特别是其中一些非文科或非哲学社会科学类本科毕业的硕士生,专业基础的薄弱使得他们感到读书更难。第二,教育者会面临着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名典中怎样遴选著作的困难。仅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看,要让硕士研究生读通读透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遑论要学生大量阅读其他相关学科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中的经典名著。
2.加强专业训练,尤以方法论方面的训练为重点。这里所指的方法论,是指包含着思想方法引领、思维方式训练、学科研究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如问卷设计、田野工作要求;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开展数据挖掘等丰富的内容。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训练中开始重视方法论问题,但在注重思想方法训练和注重具体操作方法掌握两者的平衡关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拿捏把握,也就是说,我们曾经一度注意了学生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这无疑是对路的;但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方法的训练,以致一些学生懂得宏大叙事,但不会精细操作,难免使人产生“志大才疏”的印象。我们也曾经一度重视了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如善于运用SPSS、拥有相关证书,能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初步的心理介入等,但缺乏必要的哲学思维训练,以致学生经常迷失研究方向和专业定力。因此,如何将善于宏大叙事和精细操作两方面的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思考
1.要重新考量和丰富专业培养目标,变“自我服务”为重视社会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增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建设目前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适当兼顾培养辅导员;而对社会其他领域的人才需求缺乏研究和关注。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社会的宣传部门、新传媒的管理与应用人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端管理人才,都会有人才“缺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如何抓住这一社会历史机遇培养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同时需要看到,以大学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倒捋内卷,设定出本专业博士生培养目标,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却同时容易导致丧失学科研究问题的广延性、学生素质发展的适应性等等弊端。长此以往,将会形成以大学课程设置制约和规定人才培养规格的简单模式,人才培养的丰富性将遭受极大遏制。
2.注意博士论文撰写的若干方法要求。博士论文写作是博士生科研的一个重要表征。这些年来,经过广大博士生的辛勤科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面貌大为改观,学术专著层出不穷。尽管这些年尚未涌现出进入“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样的精品,但不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论文还是显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当然,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论文的质量还要不断提升,而这就涉及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论述方式等几个具体问题。为了议论更有生动性,本文主要以最近在学界比较热门的著作《旧制度和大革命》的作者、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研究经历为例,简要分析一下他是如何看待以上几个问题的,以便作为一种借鉴参考。
首先是研究主题的遴选。托克维尔在写作这本著作之前,曾给多位朋友写信,坦陈自己的“苦恼”,即如何“寻觅主题”。他甚至认为,“成功机会一半以上就在选题”。[1]2
那么这个研究主题应该有怎样的特征呢?对此,托克维尔认为,首先,这个主题应该是“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其次,在无数个“当代主题”中又选择哪一个主题合适呢?这就需要结合个人的禀性、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等状况,“不仅因为需要找一个公众感兴趣的主题,尤其因为需要发现一个能使我自己也为之振奋并为之献身的主题。”这种时代主题——“最为新颖、最适合我的智慧禀赋和习惯的主题,将是对当代进行思考与观察的总汇,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自由评断和对可能出现的未来的预见。”再次,能够给个人有一种方法论上的挑战,即这个时代主题能够给作者本人提供一种手段,它有助于作者“把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在以上“经常在寻求”的基础上,托克维尔最终选择研究“法国大革命”这出“长剧”。[1]1-3
其次,要注意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不难看到,研究主题确定之后,矛盾中心转移了,托克维尔的说法也变了,他最初十分看重的“选题”问题让位于“论述方式”了。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疑虑不在选择主题,而在论述方式。”[1]4面对着前人如梯也尔、米涅、米什勒等所撰写的若干部已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多卷本法国革命史和帝国史,他不能重蹈覆辙,而是独辟新路,依他自己的思路说:“不必去写帝国的历史,而需设法说明和使人明白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原因、特点、意义。”在这种论述思路上,最使托克维尔“伤脑筋的难题”是“历史本身与历史哲学相结合”。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是评价史实,而不是叙述史实”,于是,“在上述考虑主题的方式外,我又想出一种方式,即:不再写长篇巨著,而写相当短的也许就一卷的著作。确切地说,我不想再去写帝国史,而是写对这段历史的全部思考与评价。无疑我要指出史实,要遵循史实的线索,但我主要的事不是讲述史实。”[1]4最终的结果是,他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和旧制度的关系,从而给人们留下了一本传世之作。
以上简要说明托克维尔当年的研究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不失为一种启发。对于博士论文来说,至少选题和研究方法两大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学生既在选题上缺乏深入思考,在研究方法上也不动脑筋,不少博士生论文“导言”中有关研究方法的说明几乎都是格式化、可有可无的内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当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个层次(即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一般的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个层次学生的培养关系仿佛是一座“金字塔”,本科生是“塔基”,硕士研究生属于金字塔的“中间层”,而博士生属于“塔尖”部位,它们三者之间应该存在相互支撑和支持的关系。从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看,如何处理诸如专业基础厚实和专业口径开阔、专业意识强烈和学科背景复合等相互关系,是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纯粹是思政专业出身的博士生,他们的专业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但知识视界常有局限性;同样,非思政专业本科或硕士“出身”的博士生,他们既有知识视界开阔、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的优势,也有专业问题思考不深的弱势。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怎样的风格(如“专门型”抑或“复合型”)?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风格有怎样的差异及其功能互补?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
总而言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活动体系,学生培养更是关系到两者持续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