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青少年论文,危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4)01-0103-04
本文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澄清各种理论概念和危险行为的诱导因素,并讨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1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概念
1.1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命名
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命名,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多使用“危险行为”(risk behavior)[1],主要是指不健康的、非建设性的(unproductive)、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的行为,也有的使用“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我国台湾地区使用“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2],指偏畸、不正常行为;国内多使用“问题行为”。
1.2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分类
从研究分类来说,国外研究危险行为,有突出其冒险性特点的分类,如将危险行为分为娱乐冒险和问题冒险[3]。娱乐冒险是指赛车、爬山、探险、滑雪等那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刺激、娱乐等愿望和要求的一些行为。问题冒险指可造成对自身身心伤害的冒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肥胖和厌食、贪食、自残、自杀等;以及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危及他人生命与财产的冒险行为,如纵火、赌博、社区暴力、家庭暴力以及性侵犯、性滥交等导致的HIV感染。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冒险行为就是危险行为[1],并将危险行为分为4类:药物、酒精、和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与滥用;不安全性行为、青少年怀孕(teenage pregnancy)和青少年做父母(teenage parenting);学业低成就、学校失败和辍学;违规、犯罪和暴力。第三种观点将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行为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违规、攻击、反社会行为,和内向型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和退缩等[4]。
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分为:外向性行为问题、内向性行为问题、学习适应问题、偏畸习惯行为、焦虑症性行为和精神病性行为[2]。国内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较多。依照传统的分类法,问题行为可分为外向型的攻击行为和内向型的退缩行为。有人从品德研究的角度出发,将问题行为分成四类[5]: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退缩型。如按问题行为的内容分类[6],则有反社会行为,如破坏、说谎、偷窃等;非社会行为,指孤僻、懦弱、怕和人接触等;自我评价、兴趣和意志方面的问题,指自卑、缺乏自制、依赖等;退缩性,指执拗、好哭等;神经质、神经症、神经性习惯;生活习惯,指吃饭、睡眠、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学习、能力,指学业不良、厌学、用功过度等。以上都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类并研究的。医学研究将儿童行为问题异常(children behavior disorders)分为行为和情绪问题[7]。行为问题包括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行为,包括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困难。行为医学的界定较为狭义,它将问题行为基本定义为有害健康的行为[8],如攻击与自杀行为、对烟酒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行为、性禁锢和性放纵行为、迷信行为和巫术、骗术类神秘行为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性行为等。
1.3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流行研究
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欧美国家有关青少年危险行为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就已经系统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结果。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州从1990年开始进行青年人危险行为调查(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YRBS);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U.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从1993年开始进行青年人危险行为监控项目(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vstem,YRBSS)。后者是美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有关青少年危险行为的调查研究工作之一,每隔两年该项目部在全国32个州进行抽样调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调查报告[9]。
CDC项目的调查问卷分为若干部分,每次调查时都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吸烟、饮酒状况,毒品使用状况,可能感染HIV/AIDS或性传播疾病的行为,造成伤害的行为,饮食状况和体育锻炼状况等;2001年还增加了潜在保护因素的调查内容(包括学业成绩、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支持、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支持、感受到校外其他成年人的支持、参加志愿者或社区活动、参加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90年代末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10-17岁的青少年约有28,000,000人,其中约有50%的人至少有过以下两项或多项危险行为,有10%的人出现过全部四项危险行为。第一类为吸烟、饮酒、使用毒品;第二类为不安全性行为、怀孕;第三类为学业低成就、学业失败、辍学,以及第四类行为是违规、犯罪和暴力等[1]。
2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因素有多种,有自身的成长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环境因素中又有从近端的家庭、同伴、学校到远端的社区和邻居因素。
2.1 自身成长因素
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成熟引起了许多变化,如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要求受到更平等的对待,要求对家庭问题的决策加入自己的见解。同时,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冲突增多。冲突的增加可导致亲密关系的程度下降和自身成熟速度减慢。
生理成熟的早晚对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研究表明[10],晚熟的男孩自尊较低,有较强的不满足感。早熟的男孩更受同伴的欢迎,有较多自我肯定的意象,但他们同时又具有更大的违规乱纪的危险性,他们更可能从事反社会的行为,如滥用药物和酒精、逃学以及过早的性活动。青少年的危险行为与同伴中是否有早熟的男孩有关。早熟的女孩面临着更多的情感问题、自我意象较低,有较高比率的人出现抑郁、焦虑和进食障碍等。有趣的是,女孩对成熟时间的感知要比实际身体的成熟,对她们自身的影响更大。像早熟的男孩一样,早熟的女孩也会更受同伴的欢迎,也更可能介入违规活动,如滥用药物扣酒精,出现学校纪律问题并有较早的性行为。早熟的女孩常和比自己年长的青少年在一起,尤其是年长的男性青少年,这种关系对她们常常带来负面的影响。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学会多维度地评价自己,如学业、运动能力、外表长相、社会关系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自尊因而也就随着年龄和自我评价水平的提高而变得稳定起来。有人通过荟萃分析[11],认为黑人青少年比白人青少年有更高的自尊,男孩比女孩有更高的自尊。林丹华等人关于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对吸烟行为影响的研究表明[12],青少年的高自尊还与父母赞同、同伴支持、适应以及学校的成功有正的相关关系。
2.2 亲子关系的影响
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环境因素的研究中,家庭环境居多,其中又以亲子关系的研究最多。亲子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个性成熟、危险行为和学校成就等。Baumrind的研究显示[13]:“权威性”父母对子女温暖而坚定,因而青少年会表现出高水平的能力和心理社会成熟度;而“独裁的”父母会导致青少年悲观、独裁和冷淡。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名称替代“权威父母”,如“有效的父母”、“正向引导的父母”等。
2.3 同伴的影响
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几个特点:同伴不是通过压力相互影响,而是当他们赞同和尊重别人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相互影响;青少年与其同伴常常是相似的.他们常常以行为、态度和认同标准的相似性来选择朋友;对同伴影响的敏感度可因人而异,年龄、人格、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等都与青少年对同伴的感受相互关联。
同伴影响的效果有正性的,也又有负性的。同伴既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和亲社会行为,也影响其危险行为,如药物和酒精的使用、吸烟和违规等。在青少年青春期中期同伴的影响达到最大。当然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有局限性的,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仅能预测那些有外向型问题历史的青少年的危险行为[14]。另外,被拒绝的青少年又可分为攻击型、退缩型和攻击退缩型。攻击型的青少年是反社会同伴群体的一部分,出现问题行为的危险性较高;退缩型的青少年倾向于孤独、低自尊和抑郁;攻击退缩型的青少年则有更多的心理问题[15]。亲子关系影响到青少年与同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6],来自于温暖、支持家庭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社会能力,并有较多的正性朋友关系。研究还发现,权威性父母能够减少同伴影响的负性效应。
2.4 学校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与同伴的交互影响
学校对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有双重影响,既有保护因素又有危险因素。有人对西方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认为[17],学校的危险因素包括过重的学习负担、同伴偏差行为榜样、不恰当的学校控制、教师的不良教育行为等;学校的保护因素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积极期望、高度的关怀、有目的的支持、有效的监控、重视个体参与到群体中等。
方晓义等有关青少年吸烟问题的系列研究表明[18],青少年危险行为之一的吸烟行为受父母对吸烟的态度、父亲的吸烟行为、同伴的吸烟行为、教师对吸烟的态度、男女教师吸烟的人数等影响,同时大众传播媒体,如报刊广告、户外广告、学校周围的广告等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2.5 社区环境的影响
社区影响的研究是近些年来涉及到的领域。国外有关研究不再局限于白人青少年,还研究其他有色人种的青少年,如拉丁美洲裔、欧洲裔和土著美国青少年[22]。不同种族的青少年常常居住在不同的社区之中。在我国,城市和乡村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不同,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地区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同。
城市化加速、住房质量、学校的设施、公园和娱乐区域、商业和交通设施的不同,邻居的安全与安宁等都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或者通过其父母、邻居、教师、警察等成年人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间接影响。
但到目前为止,社区研究仍然不系统。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正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3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促进青少年的正常、健康地发展,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一个主要目标。对青少年的危险行为进行成功的干预和预防,必须考虑到如下这些方面的因素,即青少年个人发展成熟水平,他们对于危险行为的知识,青少年个人内部的心理因素(自尊、自我能力,信念、价值观),人际交往技能(能使用有用的社会支持和从同伴那里获得亲社会行为榜样)等。干预与预防中最可利用的是青少年自身的资源,即那些使他们能够正常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如自尊,价值观,怎样才算“做得好”(do well)的知识、技能和动机;以及有权威性父母的经历和社会支持性的、亲社会的同伴群体等。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作用,作用机理错综复杂。Dryfoos在一项研究中,从100个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中概括出11个应在干预和预防措施中加以考虑的特征,其中特别强调了社区范围内家庭、学校等的多方合作[3]。
提高和强化各种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性因素,是极为重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国内、外的研究(国内为儿童问题行为)表明,学业期望、学业成就在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干预与预防的一个重要焦点应当放在各类学校。
增强社会支持的力度,将有助于青少年抵御其他危险因素的力量。同伴、家庭在青少年危险行为产生和持续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清家庭和同伴影响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就会为制定出以同伴和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托和切入点。
青少年面临着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任务,因此,对他们进行各种社会技能的训练,也是减少青少年产生危险行为的措施。
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应关注儿童、青少年及他们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制定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策略,加强学校和社区中的保护性因素。另外,大众传播媒体也应在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