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省 开封市 475000)
摘要:学前教育经费改革,不仅影响自身发展,而且关乎社会民生。在学前教育公共经费主体单一、公共经费要素投入不够、公共经费能力不足、公共经费结构失衡的困境下,解决“入园难”的现实问题刻不容缓。这些问题弱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制约教育保障公平与兼顾效率的进程。突破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须着力于明确“一主多元”公共经费主体的责权,完善公共经费运行机制,提升公共经费有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经费;研究
当前,经济领域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社会领域的教育经济改革不仅影响教育自身,而且关乎经济社会发展。
一、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公共经费主体单一
公共品的公共经费主体主要有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类型。而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主体呈现出单一状态。改革开放至1992年,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社会参与,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使得政府负担沉重且效率不高。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市场经济推动着各项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民办园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而公办园数量占比大幅缩小。由于过度依赖市场,民办与公办幼儿园之间的数量差不断加大。民办园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注重结果导向,与公办园相比,效率明显高,但公办幼儿园数量的减少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实际公共经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逐渐演变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备受质疑。单一的政府公共经费主体不利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影响政府公共经费绩效;而单一的市场公共经费主体又导致政府责任的缺失,严重阻碍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经费要素投入不够
经费投入和师资数量是我国学前教育公共经费要素投入不够的主要体现。2015年颁布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取代了198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调整后的人口政策,迎来的“婴儿潮”,无疑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由于生育的时间周期,“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在2017年开始显现。
2017年1月5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指出,2017-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1875万人口,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2亿人左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生均经费(生均经费/人均GDP)的预测显示:“2022年,我国因“全面二孩”政策,需新增学前教育经费投入613.73-1022.88亿元,新增学前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306.87-511.44亿元。”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师幼比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依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幼儿园师幼比应在1∶5-1∶7。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配置水平面临新的挑战。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配置水平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在职幼儿教师数量约184万人,师幼比已从2010年的1∶27提高到1∶22,但仍远远低于1∶5-1∶7的指标。
学前教育师资公共经费在师资水平上也亟待提升。按照2020年我国在园人数573万人的假设,要达到1∶7的师幼比,幼儿教师需达到612万人;要达到1∶5的比例,则需931万人。在目前中职和专科学历教师占绝对大比例的情况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对提升学前教育软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经费能力不足
公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照看服务。这部分需求人群主要在偏远农村地区,以留守儿童家庭为主。这些家庭收入较低,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精力照看孩子,支付能力也较低。二是教养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部分需求人群占比较高。他们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比较关注幼儿的成长。三是个性服务。这类需求占比较小,但增长迅速。这部分家庭支付能力较强,对学前教育质量要求高,希望学前教育机构能够从孩子的特点出发,满足幼儿成长的个性化需求。
(四)公共经费结构失衡
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违背教育公平,影响公共经费效益,导致学前教育公共经费失衡。一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农村城镇化倾向依然突出,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十分缓慢。二是公办、民办园发展失衡。虽然民办幼儿园总体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公办园。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政府开始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补贴,但这不足以让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虽然国家把民办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公共经费主体之一,但是并未严格规范其服务质量。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教育服务质量的差距,使原本就对民办园不够信任的民众更加质疑民办园的水平。
二、公共经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生均经费拨款机制,提供公平发展环境
从中心角度来看,建议中央政府建立学龄前教育转移支付系统,可以与学龄儿童一起转移。根据实际入学人数,转移将支付给流入政府的人员,以缓解提供准公共服务的压力。从省级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歧视性人均拨款机制,科学计算学前教育和教育的平均成本,完善公有民办资助机制。基于人均经费,目前将分散。政策中的学前教育财政奖励资金被纳入人均收入补贴,增强了私人公园的收益感。每名学生的成本应充分考虑幼儿园成本结构的差异,例如是否有自己的场地,是否有经济保障的教师,以及他们是否达到了上一年的评估目标。(二)适当上调保教收费标准,优化成本分担机制
建立合理的政府和社会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大学预科教育的比例。提高公园教学收费标准,提高公园家庭成本分担比例。对公园教育费用实行“两线收支”管理,适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可以提高包容性公益园教学费用,允许私人公园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合理的“校准和提价”可以有效减轻金融安全公园的压力,为加强对包容性私立学校的支持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帮助实现学前教育市场价格和价值的匹配,逐渐消失公园“光环”为各类幼儿园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三)统筹使用事业编制工资,解除教师流动压力
建议逐步淘汰幼儿园教师队伍,并将原来用于支付公园教师工资的财政资金纳入总体分配。进一步指导和监督私人园区,保证工资和待遇。依法教师,为教师缴纳全额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消除编辑编制造成的同工同酬现象,为幼儿教师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四)多部门合理联动,破解低质难题
解决学龄前儿童更难进入园区的问题不应仅仅依靠财政保障,还需要多部门的政策协调。例如,私立公园在建立花园和高租金方面经常遇到困难。您可以参考国际或者我国其他等地的经验,要求在新的住宅小区建设幼儿园,并通过维修和租赁的方式为私立幼儿园提供场地。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儿童人数少,经济发展落后,进入私人公园的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空间较小。可以设置入学条件,为私立学校提供使用农村闲置校舍的可能性。
结语
只有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共经费绩效与“一主多元”公共经费主体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真正落实激励措施,才能有效发挥公共经费绩效评价的功能,进而缓解备受关注的学前教育日益严峻的供需矛盾。而建立并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共经费评价体系不但需要深化幼儿为本的服务理念,而且需要学前教育相关管理者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郑益乐.“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公共经费的影响及建[J].教育科学,2016(6):86.
[2]庞丽娟,冯江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分类与“一主多元”公共经费机制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4(7):5.
论文作者:刘飞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学前教育论文; 经费论文; 幼儿园论文; 主体论文; 政府论文; 公园论文; 政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