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平市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论文_李春营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4

摘要:本项目是文物修缮保护项目,是在以修缮文物建筑的基础之上,依照现有文物建筑信息,参照《宋营造法式》在其周边新建相同材料、相同技术、相同构造的仿古建筑,以完善原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载体功能。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节能 环保 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

炎帝陵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地区高平市北的神农镇庄里村南.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雄踞太行之巅,俯视千里中原,背靠上党古郡,因四面环山、中为平地而得名。高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据考古发现,至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已有人类聚居.在高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在这里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原始农耕文明。至今在高平市境内,发现有炎帝活动记载的石碑100多通、炎帝庙宇40余处;在高平市神农镇以羊头山为中心的区域内,遍布了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庙宇院落30多处;同时,与炎帝活动有关的跑马岭、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卧龙湾等村名、地名,连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区域体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有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华人前来祭祀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高平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瞻仰朝拜的圣地。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炎帝文化保护开发工作,对炎帝遗存作了大量保护、修复、开发工作。2013年以来,在国台办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以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先生等为代表的台湾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下,我们启动了炎帝陵修复保护开发工程,工程总投资概算1.4亿元,占地70余亩,包括仿古建筑、文物保护、道路、绿化等四大部分。其中仿古建筑全部为木质结构,建成后将呈现出一个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焕然一新的炎帝陵,真正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文化交流的圣地。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炎帝文化发扬光大,把炎帝精神代代相传。将按照“一个龙头、多个支点、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对炎帝遗址遗迹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完善、衔接、包装、宣传、开发,不断提升炎帝文化内涵,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场地建筑遗存现状:

现遗存有五谷庙、耳房、东西厢房、坟冢遗址、钟鼓楼遗址、戏台遗址。在五谷庙东厢房保存有明万历三十九年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一通。五谷庙正殿原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塑像,还有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制、尝百草等为内容的壁画。这里也称“皇坟”,是祭拜炎帝的庙宇。建筑群依据两沟夹一岗的自然地貌布局。随地形由南向北的逐级升高,将建筑布置在两重台地之上。依主轴线现存布置有五谷殿以及耳房、东西厢房、东厢房后侧坟冢遗址、戏台。由戏台向北便为现存三门遗址,两边为钟鼓楼废墟。晨钟暮鼓,东边钟楼,西边鼓楼。钟楼据记载一直屹立至1986年,1994年发现炎帝陵时,残碑都散落在钟鼓楼遗址,成为今日解读炎帝陵的珍贵文物。钟鼓楼遗址还能看出轮廓,尚余一米高的墙体。正中一条甬道,直通五谷庙正殿,即五谷神炎帝神农殿,宋元风格,配以东西耳房,和东西厢房。东厢房就是炎帝陵碑所在的碑亭原址。正殿门前阶下一米远之外原有三门,现在还留有石柱遗迹,应该是类似牌楼的造作。 三门前早年有献台一座,用于放置贡品,由于年久已失。这是国内祖庙的独特设置。

三、设计原则

1、遗存部分修复保护原则:

遵循国家有关法规按原貌进行修缮,以保持其原真性;在保证建筑原状原貌不改变的基础上,对现状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在其西侧新建部分园区,完善原有建筑的祭祀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祭祀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祭祖瞻仰朝拜的圣地。

尽可能多的保留高平市炎帝陵的历史遗存和自身特点,最大限度保留高平市炎帝陵的历史信息。必须尊重和尽量利用原有材料,尽可能多的减少干预。为了增强文物本体的结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适当采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凡是新添加部分,原则上都具有可逆性,即在必要时可以将添补部分拆除而不影响原来的历史遗构。

2、新建部分指导思想:

在规划中,合理高效的组织各项交通,本着以祭祖瞻仰朝拜人流为主,兼顾休息,聚集人流的原则,形成功能完善的祭祀场所。

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中,协调好各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布局合理,使用方便。

3、新建部分设计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有关技术规范、规定。

创造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形象,力求成为建筑所处区域内的标志性建筑物。

本次设计综合考虑环境保护、防火安全、节能设计、无障碍设计、景观绿化等设计。

四、设计方案

1、新建部分设计方案:

中国古代尊神敬祖,祭祀是国中大事。?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东汉儒学家、经济学家马融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自古以来山西民间祭祀历史悠久,虽与宫廷祭祀相似,但祭祀范围十分广泛。尤其到了宋代,山西祭祀文化空前盛行。炎帝陵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地区高平市北的神农镇庄里村南。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雄踞太行之巅,俯视千里中原,背靠上党古郡。

1.1、总平面布置:

根据场地所处的位置,周围环境以及场地功能,本次拟建的炎帝陵建筑 群即紧邻五谷庙之西。建筑群依据两沟夹一岗的自然地貌布局。随地形由南向北的逐级升高,将建筑布置在四重台地之上。依主轴线布置有阙门、拜殿、祭殿、大殿四进 三重院落。各院落两侧分布布置有管理接待、钟鼓楼、庑房、医药殿、百草堂等建筑。

1.2、建筑风格:

炎帝陵建筑群建筑拟突出炎帝“乐百姓”的品格,较多的采用山西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风格手法, 参照《宋营造法式》。建筑风格采用宋式建筑风格,彰显炎帝陵久远的历史风貌。以5、7、9等多开间及重檐庑殿顶的形式,阐释现代祭祀礼仪活动的庄严与隆重。

大殿效果图

1.3、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根据地形及祭祀活动的心路历程布置,选择收(入口空间)、放(仪式空间)、仰(瞻仰空间)、静(祭拜空间)等的空间变化手法,呼应祭祀活动的全部过程,达到朝拜敬仰的心灵洗礼。

五、与周围环境景观适应性:

对较大范围进行环境景观控制。东至高速路西至国道之间约450米,以及南北约1000米范围,均保持自然地貌和植被景观,以构成与喧嚣的现代生活相隔离的环境。区域内尽量保持原生的地貌特征,以减少现代钢筋混凝土护坡的冰冷感觉。园林造景尽量避免城市化手法,追求与远古时代历史环境的回应。

六、场地现状应用:

本项目所有建筑单体均依势而建,利用原有场地地形,形成四重台地。场地道路采用古建筑甬道和城砖海墁结合的路面。每一台地之上均有一个消防车出入口,且在场地西侧北侧南侧设置消防车道。院区场地拟采用有

组织排水,利用雨水管排向两侧排洪沟内。

七、环保设计

1、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北侧道路机动车噪声对建筑使用的影响,采用通过绿色植被维护进行噪声的技术措施。

2、在室外设置垃圾回收点,并集中收集处理。

3、建筑物内所有污水及废弃物再排放前均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不造成二次污染。

八、建筑节能

1、本工程位于寒冷地区。根据当地节能标准《山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2、本工程中所有采暖建筑的外墙上身淌白部分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下碱城砖干摆做法墙体为墙体芯部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两侧为城砖砌筑。经计算均满足《山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外墙保温要求。

3、本工程中所有采暖建筑屋面做法为仿古做法,经计算均满足《山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要求。

九、设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要素

本项目建筑设计中对所有木材的防火,防虫,防腐都进行了处理,在木结构构件上涂刷防腐剂、阻燃剂,再在其上面进行地仗及油漆的施工。

十、与当前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综合评价比较

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时期古代的 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本项目作为仿古建筑全部采用的是宋代晋东南大木结构。建筑全部施以真昂造,无一例为假昂作法,整个建筑设计中采用木结构榫卯技术。

十一、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文物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包含着历代传递下来的匠作技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物建筑遗物比任何历史文献记载都真实明了,是历史真实铁证,是历史实物教材,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文物建筑结构体系的形成,来源于历代匠师们的技术传承及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提炼,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体现着民族创造性的伟大成果,这一成果又还原及指导于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物建筑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要的文物建筑往往形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象征,具有永恒的纪念意义和民族情感价值;人们在欣赏不同类型的文物建筑和反映其建筑载体内涵的壁画、彩塑等文物珍品时,从中得到多种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启迪,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以独特风格居于东方建筑之林,形成了东方建筑文化圈之中心。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征,反映着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创作智慧和审美观,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文化载体。故具有强烈个性的民族建筑,往往其生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中国古代建筑,形制多样、类型繁多、造型优美、个性强烈,其中造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即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造型,有什么样的建筑结构就一定有与之相适应的建筑造型,故中国形制多样的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之美,决定着其类型繁多的造型之美。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建筑风格、构造及营造手法多样化,这些多样化的地域性特点,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区域性建筑的特殊语言,只有掌握这些特殊性的建筑语言,才能作到科学和有效地保护及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独特且厚重的建筑文化遗产。

论文作者:李春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  ;  ;  ;  ;  ;  ;  ;  

浅谈高平市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论文_李春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