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时代特点和思路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党的基层组织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也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加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带来新的要求,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方面,既保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特点之一: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赋予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内容——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了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增强了。在我们痛失了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左”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提出,解决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赋予了党的建设以崭新的内容。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成为了全党的共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成为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整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强调要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来开展。如在企业,强调要围绕生产经营抓党的建设,把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抓党的建设;在街道,提出党组织要树立为城市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思想;在党员发展方面,强调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强调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党员的业务素质结合起来;在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上,做到两个目标一起订,两项工作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担,两个成果一起要。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更十分明确地把“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条指导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所从事的实践,正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新的创造,一个突出特点。
特点之二:党内生活规范化的加强,使党的自身建设实现了群众性的“运动建党”到“制度建党”的转变——基层组织建设在努力走着一条靠经常性的工作和制度建设来解决问题的新路,制度建设的功能和机制增强了。这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又一突出特点。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整党整风解决党内矛盾的建设道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起到过重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在建国后历史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党内一度不顾时间和条件的转移,仍然一味地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党内矛盾,将做法绝对化了,终于使党的建设走进了“文化大革命”的误区,给党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认识到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到“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认识到“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对多年来靠运动建党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拨乱反正,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确定了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明确指出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这些年来,党建立、健全了党内选举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职务任期和离退休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也彻底抛弃了搞群众运动的模式,形成了制度建设这种新的治理方式,在注重思想建设的前提下,强调依靠、运用或通过制度的功能和机制,处理基层党的建设上的问题,监督党的自身运转,协调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稳定有序地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党组织的自我完善。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的一系列符合新时期特点的重要制度、条例、规定,如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一系列原则、思路、措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逐步建立起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较为全面较为完善的党内行为规范。这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确保了党的建设的民主化、制度化。
特点之三: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使党的领导在不断改善和创新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了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建工作的改革精神和意识增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整体开始进入一个由僵化走向变革,由封闭转向开放,由落后跨上文明的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进入一个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这使党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环境,给党的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新的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确有诸多不适应,如思想观念不适应,组织设置不适应,工作内容不适应,活动方式不适应。解决这些不适应,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研究、探索和创新,这是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总特点。如在基层组织的职能上,我们注意体现不同层次、不同战线党组织的具体职能要求,强调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的不同实现形式。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我们党确立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确立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提出了村级组织建设“五个好”和乡镇党委建设“六个好”的目标;确立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了在新经济组织中同步建立党的组织、发挥党的作用的原则等。在基层干部的管理上,注意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改进管理干部的方法;在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上,注意结合本单位工作任务的要求,改进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正是紧紧围绕着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党建主题来进行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有力地保证了党的领导的改善和加强。
特点之四: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建立,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开始得到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严格了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人,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增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基层组织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贯彻党要管党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责任制,改变了过去党的各级组织负责人只有权利,缺乏义务,只有权力,缺乏责任的现象。各级党委普遍成立了党建领导小组,从省到乡建立并实行了党委书记抓党建的责任制,普遍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点,明确了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副书记是第二责任人,组织部长是第三责任人,形成了党委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分工抓,其他领导协助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党要管党,首先各级党委要管党,书记要带头抓党建,党委书记不抓党的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的建设是不称职,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党的基层组织切实担负起了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责任,加强了对党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党的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得到增强。
特点之五:党建总目标的形成,标志着党在自身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既明确了长期的目标任务,又注重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增强了。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党鲜明地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提出了党的建设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建工作的整体部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思路明确了,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明确了。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提出了“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制度”的“五个好”目标要求,又突出强调了狠抓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党支部的整顿这个重点,下功夫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如企业党建提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三句话方针,提出了要“有一个好班子,一支好党员队伍,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和一套好的工作制度”的“四个好”的工作目标,又重点突出强调了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党员教育管理上,既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开展一次“双学”的目标任务,又强调要用整风的精神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等,从而使基层党建步入了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我们的党是面向新世纪的党,如何卓有成效地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是新时期的若干个最重大的课题之一。没有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没有对党建理论的既继承、又发展,既探索、又创新,要建设好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当前基层党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基层党建现有的理论和固有作法,用时代的精神去充实、发展党的建设理论和政策,按照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路进行新的选择。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在紧紧抓住实现党建工作总目标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两个关键点上,确定自身建设的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立它的根本性、科学性。党的建设是新时期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一基础工程,有两个关键点要把住,一是必须始终围绕实现党建工作总目标,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必须始终着眼于党建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从战略的高度上理解中心任务,处理好自己的使命,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制定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有思路、有措施,在一个科学的、更高层次上加以扩展和深化。
○用全新的思维来思考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摆脱固有模式和习惯的做法,在坚持有利于党的领导和经济建设基础上,真正以改革的精神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暴露出来,但由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因而问题还可能会存在下去,有些还会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始终注意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来研究它、解决它。要改革,就必须不受传统做法的影响,不受固有定势的束缚,不在历史和过去寻找参照系数,而应以实践的标准、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治本的途径。能不能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伟大目标,能不能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将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向上的精神状态,能不能用改革的精神和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来推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探索。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长时间党的建设主要是在自我体系的范围内活动,以改革的精神来研究解决问题,就必须使党建走出“自我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体现开放的社会特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将有力地促进改革的发展,而改革的深入发展,将为党的建设包括基层组织建设开辟光明的前景。
○始终坚持把制度创新放在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地位,用制度所具有的约束、强制、保障等刚性特点去完善和健全基层党建的运行机制,促使党建活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强调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从根本上说,这是顺应建立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党的建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应该看到,近年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差距还很大。党的建设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思想的汪洋大海之中,社会生活中那种现代化社会层面所应表现的法制观念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整个社会,人治仍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伦理尚是社会规范的主要准则。在这种基础上,党虽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和主张,但由于缺乏落实党内民主的有效机制和健全的制度,党内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贯彻制度、执行制度的机制尚未形成。党的建设确实面临一个如何强化制度建设,使自己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问题。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着力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建设一套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的党的工作制度体系,强化全党对制度权威性的认识,并加强对制度机制的专门监督,使制度建设确实在指导党的工作,调整党内关系,规范领导行为上发挥出它的作用。
○基层组织建设从实质上讲是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要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形成“互动”关系,从而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这些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组织建设始终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连在一起。基层组织建设的好坏,取决于领导班子建设的好坏;领导班子的状况,决定基层组织建设的状况。这些年,我们正是紧紧抓住解决基层党建中“有人办事”、“有能力办事”和“有积极性办事”上下功夫,才使村级组织建设得以不断推进和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既包含了思想作风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又包含了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因此,要加强和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与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同步进行的思路,牢牢把握“互动”关系。
○基层党建必须走出常规性的工作步骤,以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上突出的现实问题为重点,加大突破的力度,启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任务重、头绪多、战线宽、工作量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始终注意突出工作重点,以重点推动全面。如在整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农村和企业的党建是重点;在农村党建中工作的重点则是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确立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经济工作具有内在联系的运行机制。确立基层组织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这是基层党建工作能够得以深化的关键。因此,必须立足各地的实践,确立一种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使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活动“载体”,建立一种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具有内在联系的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最终要用本单位、本部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来检验,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也只能围绕党员干部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和从事的具体实践工作设计好工作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虚”和“实”的脱节,才能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也才能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真正地发挥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标签:制度建设论文; 党建论文; 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党的组织制度论文; 党建工作计划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