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理想信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它既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类树立理想信念不只是为了指导实践和变革现实,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寄寓自己的精神和终极关怀,确定人生价值的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一、当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三十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其效果并不理想。概而言之,当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表现为真、善、美的缺失。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真善美是人生基本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尽管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但东、西方文化中均有真善美的要求。真善美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学生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
(一)真的缺失
真是一种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与渴望,是一种钻研科学、寻求事实真相的人生态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围绕中、高考开展教学活动,而大学生则忙着考研、考博、考证,对知识的欲望逐渐消退,而教育的功利性却日益突出。学校原本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不应单纯地突出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教育以教书为唯一目的,学校育人的功能被不断弱化。教育工具理性主义制约了人们对“真”的精神的追求。
(二)善的偏离
善对应的是道德教育范畴。人们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存在诸多批评,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质疑。一次又一次的青少年犯罪,让人们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感到失望。在新加坡的教育观念中,一个学生如果知识不合格就是一个“次品”;如果身体不合格就是一个“劣质品”;如果德育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个体微妙却又复杂的作用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传统教育不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期待和才能。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善的引导,这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美的错位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美的内涵,但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却熟视无睹。当前,学校注重知识传授,美育不断被边缘化,被异化为“特长教育”。特长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美育应是生动活泼,而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衡量。要实施美育,必须脱离应试教育,从实施素质教育入手。特长式的美育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展望,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人生诉求、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以奋斗目标为表征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高度自觉意识。当前我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为:
(一)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学校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和质量上都差强人意,如理想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与僵化;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思政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比较推崇“灌输”的方式。而“灌输”方式下的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不佳,甚至适得其反。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形式“实”而内容“虚”,“知”与“行”严重脱节等问题。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但又相对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利益之上。成人世界的功利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理想信念教育,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极易激发。青少年各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看问题时思维更容易走向极端。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更加困难。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引导青少年去正确看待这种社会矛盾,需要全社会去努力,而不能够仅仅依靠学校。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式欠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下,当今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当前的教养方式与之前的多兄弟姐妹情境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大多数家庭都是“六对一”教养,这是一个物质丰裕,但精神相对匮乏的年代。当家长以“教育者”身份自居的时候,其道德感召力已经消失;当孩子成为“被教育者”时,其接受道德感化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当家庭教育变成“改造人”的活动的时候,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我国学生真善美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教育的实际效果,彻底走出无效或低效的状态。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学习,加强自我教育;更新理念,理解理想信念的真正含义;走进学生,改革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环境,不断完善制度。
(一)主动学习,加强自我教育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使其在行为上具有带头示范作用。只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才能上行下效,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标准严规格地要求自己,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只有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更新理念,理解理想信念的真正含义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现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一种庸俗化的倾向,有人甚至用调侃的方式谈理想。这钟教育行为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式微,直接打破了学生对理想的信仰,他们不再相信理想的崇高,甚至也不去追求崇高,因而也就丧失了理想。有了希望,学生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因为一个人不能只依赖物质,还需要精神作为支撑,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有时候则显得可有可无,全社会要形成关心思政老师的良好风气,提高其社会地位。学生需要树立理想,确定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
(三)走进学生,改革教学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理想信念教育极其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坠入“大且空”的教育怪圈里,其结果理想信念教育时常最终异化为“正确的废话”。教育工作者在夸夸其谈地说教,但是学生却感觉迂腐,实际教学效果一点也不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最忌形式主义,要避免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前实际,从日常生活中入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避免教学中的“虚”。同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事件,立足学生思想实际,把学生信念引入较高的境界,从社会基本事件中提炼出基本理想信念价值,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四)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介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采用传统灌输式模式进行,流于形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大多数教师把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等同于一般知识技能传授,因而导致其有效性不高。为了提高有效性,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现代学生接受新事物途径多,在日常教学中,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对飞信、微博、微信等新传播方式有基本了解;其次,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以及管理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载体,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于教学活动具体过程中,将各种外部资源整合进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来。
(五)营造环境,不断完善制度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开放式系统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受到校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与家庭、社会良性互动,努力营造出最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充分做坏事,制度不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一个好的环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