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研究综述_民族精神论文

民族精神研究综述_民族精神论文

民族精神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与弘扬民族精神,更需要孕育和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本文就学术界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龚学增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姜晓梅认为,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并且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某种精神力量。还有的学者将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视为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深刻论断的提出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吴潜涛认为,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冯秀军、苏海涛等学者基本上也持同样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第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大体一致,即民族精神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但归根到底属于观念形态范畴。叶选平强调了这样的观点,认为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最根本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蒙培元、庞仁芝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刘海涛也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第四,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卢少华从这样几方面给予界定。从时间上看,有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民族精神之分。前者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流传至今并仍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传统;后者指反映一个民族在当代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观念文化,亦称时代精神。从空间上看,有广义民族精神和狭义民族精神之别。广义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具有的、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狭义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实现民族自我发展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从结构上看,其横向结构有作为民族社会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特指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精神,即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其纵向结构有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觉意识、理论原则和文化价值取向;低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性格、传统习惯和情感、态度等。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可以概括为,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舍生取义的尚义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克己奉公的整体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行己有耻的知耻精神、乐群贵和的和谐精神。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并着重强调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意义。一些学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有的学者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自强不息、浴血奋战的历史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还有的学者是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视阈,指出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因此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四、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这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还是第一次。因此,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论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有论者提出,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中,其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中国历史上整体的民族精神,一个多元一体、多样统一的精神综合体需要重振,才能成为21世纪世界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也有论者认为,重建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源于一个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现在谈重建民族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其进行挖掘和再现,使之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应对当前面临的精神危机。在当前这个开放、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培育民族精神,以利于中华民族以健全、有力的精神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的学者提出只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第二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一是坚持民族精神教育的继承性与现实性。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继承性,并不是对传统一成不变的照抄照搬,而是将部分内容与国情结合起来,加以改造,使之能为今所用,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四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包括弘扬主旋律在内的所有精神文化产品,在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丰富多彩,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标签:;  

民族精神研究综述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