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什么?_科学论文

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什么?_科学论文

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为哪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制度论文,质量监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辛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单大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适应义务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为何要对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辛涛: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能在整体上把握国家教育质量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撑,是提升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太清楚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的“家底”、不太清楚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差异状况、不太清楚实施相关措施和经费投入的成效,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质量监测,以掌握教育质量的现实水平,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管理者或管理者群体的经验与直觉。个人化的感悟、个体化的经历、个别化的案例对于教育管理影响过大,不仅使决策随意性强、持续性弱、质量难保证,也影响了决策的说服力和公信度。通过开展质量监测能为教育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

       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还能克服应试导向的弊端,是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突破口。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考试分数成为了学校、家长和教育部门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指标,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着以中考、高考成绩衡量地方“教育政绩”的倾向,这些原本承担选拔功能的高利害性考试被错误地异化为对基础教育实践的“指挥棒”,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监测,能克服应试导向的弊端,有效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观念更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点。

       单大圣:主要是要适应两个转变。一个是义务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提高质量,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开展质量监测,就是为改善教育质量提供基本信息。另一个是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变,现代化的教育治理要求将教育中的管、办、评三种职能适当分开,实现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评价是政府管理教育的基础,对学校办学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目前来说,管和办的力量较强,评这个支柱比较薄弱,造成了政府和学校乃至教师行为的许多扭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评价也不是没有,比如“两基”国检,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数量上的评价,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这是非常片面的,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开展专业化的质量监测,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教育治理的迫切要求。从工作层面上说,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一头是为了改善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推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另一头是对学校形成正确的导向,推动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还是要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张旭:我国开展这项监测工作,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以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这项监测工作,无疑是逐渐从原本注重对外在的硬件设施的监测向注重内在的教育质量等软件设施的转变。第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开展过类似的监测工作,这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很难从整体上把握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也就很难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可以说建立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现实需求。第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学校26万多所、专任教师900多万人、在校学生近1.4亿人,各地教育发展差异较大,若没有大数据的支撑,将难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情况作出科学预测,先期“一刀切”式的政策极有可能没有明显改善。“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开展义务教育将是不可想象的。第四,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全面开展义务教育监测的基本条件,例如,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连续8年开展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五,无可辩驳的是世界各国都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深化本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开展此项监测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教育发展的自信。

       我国开展这项监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反映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切实把握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

       更加关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具有哪些突出特点?中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我国公众已熟知的PISA(国际学生测评项目)有什么不同?

       辛涛:中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PISA测试在目标定位、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等方面都有着重大不同。在目标与定位上,PISA是基于未来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各参加国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的基本素养状况;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要了解在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背景下学生对照课标的达成度以及总体发展状况。在监测对象上,PISA的测试对象是15岁学生;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四、八年级学生。在监测内容方面,PISA主要考察学生数学、科学和阅读素养,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全面监测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发展状况。在结果运用上,PISA测试结果通过国际比较,为各国了解本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分析本国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信息参考;我国教育质量监测是根据我国国情实际设计,着眼于了解国家的总体状况、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状况以及部分政策措施乃至经费投入的成效,能为国家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比较全面的数据信息的支撑。

       实际上,绝大多数参加了PISA等国际测评项目的国家,都基于本国国情设计、建立了体现本国意志的国内监测体系,都从多种渠道获取本国数据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如国际横向比较,国内不同时期比较,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学生比较),从而发挥监测对决策的影响。

       单大圣:我认为,《方案》体现了务实、管用的原则。我们说,评价监测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就是要通过改革教育评价,来改进教育教学,但是评价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学的现实,否则就会不适应,甚至“两张皮”,最后流于形式。现在国际上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不少,有的还比较成熟,我们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照顾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实,着眼于解决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方案既要可操作、还要管用,这样的监测就有生命力。比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紧密结合,在学科测试中加强对能力素质的考查,在形式上采取纸笔测试和现场测试的方式,这样的制度设计,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熟悉,也容易接受。而且,依托从上到下的教育督导系统开展监测,力度也大,工作容易开展,在监测中还针对性地对德育、体育、学生课业负担和义务教育均衡状况进行考查,因此,可以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常规工作结合起来,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是很接地气的方案,当然这与前期长达8年的调研试点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质量监测与PISA相比,虽然技术上高度相似,区别还是在对中国教育国情的适用性上,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对教育质量理解上的差异,比如我们更加关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公平,这些都是PISA测试中没有的,另外,还有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也具有中国特色。

       张旭:该次出台的监测方案有以下特点:第一,监测内容具有针对性。本次监测内容主要涉及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等方面。第二,监测对象具有针对性。该监测主要针对四、八年级学生,这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发展的两个关键期,基本能反映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第三,监测时间的确定性。本次监测以3年为一个周期,并且每次监测的内容是分批次进行的,这样的监测工作具有比较大的可操作性。第四,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打破了以往监测的模式,这也是本次监测的特点之一。

       学生、学校没有必要为参加监测而进行专门的复习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中、高考等传统性考试有什么不同?

       辛涛:《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主要着眼于客观反映教育质量现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而不以甄别与选拔学生为目的,与中考、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测试目的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诊断、指导和改进,而中、高考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和甄别。二是实施方式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了解、掌握区域和群体的教育质量,主要通过抽取样本的方式实现,不对学校、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队,而中、高考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并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名。三是测查内容不完全相同。质量监测不仅对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而中、高考主要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四是结果使用不同。质量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教学,不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排队,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而中、高考的结果主要供升学参考。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是低利害测试,学生、学校没有必要为参加监测而进行专门的复习准备。我们所有的监测工具,无论在监测前还是监测后均保密,原因之一也就是防止测试题目流出,导致有学校组织学生提前操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我们希望进行教育教学常态下的监测,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这样对国家的教育决策才有参考价值。

       单大圣:不能简单地说增加了监测、增加了学生测试,就增加了学生负担,关键还是要看监测结果的导向是否合理。监测的目的是改善政府管理和学校教学,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测查,所以它本身是要推动减轻学生负担的。反过来说,学生负担重与考试的次数并不直接相关,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主要是考试制度不合理,学生就只好被动地学习,因为提不起兴趣,所以负担就会很重。传统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就有这种弊端,两者都是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查,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总分累加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排队,“一考定终身”成为高利害性的考试,实际上是以考试代替了招生。相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主要还是作为宏观管理的手段,反映教育基本面上的情况,目的是提高中小学自身的教育质量而不是向上升学,而且,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查更为全面。当然,中考和高考也在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会更加科学,但不管怎样改革,它们都是为上一级学校招生服务的,而教育质量监测则要求学校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张旭:针对该监测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到目前为止还不好下结论,因为我国并不缺乏很好的政策,许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导致政策执行失真。针对该政策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我们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并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才能对该问题给出答案。

       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综合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各地方和相关部门在落实《方案》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辛涛: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全面、正确理解教育质量监测。当前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项新生事物,因此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使得大家能正确认识到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支持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对贯彻落实《方案》和监测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其次,各地在操作实施上要科学、规范。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其对监测实施的操作程序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各地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培训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手册》等相关材料,熟悉操作实施的流程和规范要求,明确相关人员职责,确保监测实施工作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确保数据的真实和客观。再次,要加强对监测结果的使用。应将监测数据结果作为政府决策、教育教学改进、督导问责的客观依据,真正发挥质量监测工作的价值。

       单大圣:前面说了,评价监测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作,在教育治理体系中,它是与政府管理、学校办学并列的教育管理体系,所以它是一个体系建设。我认为,《方案》的出台只是开了一个头,后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机构建设、经费投入、队伍培养培训、工具开发、能力建设等,现阶段我们能够依托教育督导系统开展工作,从长期看,还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监测队伍。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教育质量监测的导向作用,提高整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因为监测是全覆盖的,又是指挥棒,牵动着各方面的“神经”,如果与干部考核制度结合,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理念、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都会产生巨大冲击,但是,到底能不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还有艰巨的工作要做。一方面,要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在高考分省命题过程中,就发现各省命题水平很不平衡,所以,能力建设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改革,要将完善质量监测体系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结合起来。如果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学校还是按照行政机构的方式运行,监测评价这个支柱就难以发挥作用。

       张旭: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客观性。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科学设计监测指标和监测流程,准确反映教育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二是规范性。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教学差异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规范流程,严格操作,确保监测结果真实有效。三是引导性。全面监测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四是真实性。要按照《方案》规定,真实地开展监测,坚决杜绝地方为在监测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而背离《方案》的规定,导致对该监测虚假地执行。五是循序渐进原则。《方案》毕竟是刚刚在我国实施,绝对不能“好大喜功”、迈大步子,使《方案》“悬浮”于我国教育实际,所以必须明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开展监测。

标签:;  ;  ;  ;  ;  

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什么?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