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南墅中心卫生院 266613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肠梗阻患者的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间收入本院就诊的75例肠梗阻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实施了腹部X线与CT检查,且均术后确诊肠梗阻。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用于本组患者临床诊断符合率,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肠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判断的准确性。结果:腹部X线检查最终确诊59例肠梗阻,确诊率78.67%,其中43例明确梗阻部位,占57.33%;通过CT确诊的患者有71例,确诊率94.67%,其中65例确定梗阻部位,占86.67%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CT检查对肠梗阻原因的确诊率显著优于腹部X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腹部X线检查而言,腹部CT扫描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肠梗阻临床确诊率,同时对于梗阻部位及梗阻发生的原因也可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腹部X线;CT扫描;诊断价值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致病因素之一,早期对梗阻部位及病因进行诊断能够为进一步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线索。既往临床主要采用腹部X线检查,但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加,逐渐发现某些病例通过X线检查并无法对肠梗阻进行确诊,即使确诊肠梗阻,对于梗阻的原因也无法进一步明确[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扫描技术的出现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线索,本研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腹部X线和CT扫描用于肠梗阻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详细分析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间收入本院就诊的75例肠梗阻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16~74岁,平均年龄(44.02±7.51)岁,病程3h~1周,平均(58.15±9.26)h;本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等,其中21例患者出现心率加快,12例有发热症状,1例发生休克。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腹部X线检查及CT扫描。采用北京万东500mA型号X线机,采用美国GECT/e螺旋CT进行腹部CT扫描。具体方法:未明确诊断肠梗阻患者呕吐原因及便于观察肠壁厚度及高度,不服用对比剂,均予以平扫和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层厚10mm,层距选择10~15mm,并采用5mm薄层扫描梗阻区域,针对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者行2~30min延迟扫描,扫描全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判定标准:腹部平片可见胀气肠袢和多数气液平面则诊断粘连性肠梗阻;X线立位平片呈固定孤立肠袢,咖啡豆状、花瓣状及肠间隙增宽等均可诊断较窄性肠梗阻。CT诊断:扩张性肠袢或肠系膜血管沿梗阻部位放射状分布,扩张积液肠曲“U”形或“C”形分布,即可初步判断壁袢性肠梗阻;肠壁在2mm以上,强化减弱,有一部分肠系膜积液、水肿,可初步诊断绞窄性。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方法对本组患者诊断结果分析
本组75例患者最终均通过手术证实肠梗阻,并明确肠梗阻部位。通过腹部X线检查最终确诊59例肠梗阻,确诊率78.67%,其中43例明确梗阻部位,占57.33%;通过CT确诊的患者有71例,确诊率94.67%,其中65例确定梗阻部位,占86.67%。上述差异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种诊断方法对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诊断
结果显示,通过手术确诊的梗阻原因主要有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肠套叠及粪石性肠梗阻及结核性肠梗阻,X线对上述梗阻原因确诊率分别为28.57%、52.00%、38.46%、75.00%、0、0,其确诊率均低于CT检查对上述梗阻病因的确诊率(75.00%、76.00%、69.23%、100%、100%、100%),本次结果中,除对于肿瘤性肠梗阻诊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诊断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分析见表1:
3讨论
肠梗阻作为临床中导致急腹症的重要诱因之一,一旦发生肠梗阻,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若不及时采取正确措施,若疾病发展到肠坏死,将提高患者死亡率,相关数据统计,肠梗阻患者转化为肠坏死后死亡率在25%~30%,由此可见,及早确诊,尽快救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2]。针对本病,临床不仅需要明确患者是否肠梗阻,同时还需要明确肠梗阻的部位及导致梗阻的原因。相关文献称,肠梗阻患者中有20%~30%患者腹部X线未见肠梗阻征象。在本次研究中,也有21.33%患者漏诊,而在确诊的78.67%患者中仅57.33%的患者明确的梗阻部位。而临床发现,CT横断面扫描能够有效避免体内组织重叠,继而准确显现病变肠管的真实情况和肠腔积液情况,CT图像中出现的“移行带”即梗阻部位[3]。此外,CT检查可将梗阻肠段的形态清晰呈现出来,同时还可观察临近肠系膜及腹膜腔的异常改变,可通过观察移行带内是否有胆石、肠套叠、肿瘤、闭袢及粪石等情况,加之可通过窗技术进一步呈现粘连索带及梗阻部位和周围肠管及腹壁之间的关系[4]。本次研究中,X线对梗阻原因确诊率分别为:粘连性肠梗阻(28.57%)、麻痹性肠梗阻(52.00%)、肿瘤性肠梗阻(38.46%)、肠套叠(75.00%)、粪石性肠梗阻(0)、结核性肠梗阻(0),其确诊率均低于CT检查对上述梗阻病因的确诊率(75.00%、76.00%、69.23%、100%、100%、100%)。孙俊瑜[5]等人的一项相关研究也表示,CT扫描对于肠梗阻临床诊断及对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的确定价值均比腹部X线诊断价值高。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下腹部X线和CT检查均可作为肠梗阻早期诊断方法,但较腹部X线检查而言,腹部CT扫描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肠梗阻临床确诊率,同时对于梗阻部位及梗阻发生的原因也可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221-1224.
[2]王金瑜,赵笔辉,胡燕标等.腹部X线、螺旋CT及超声对肠梗阻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6):1135-1137,1138.
[3]肖斌.超声、螺旋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376-376,377.
[4]李长海.CT 与腹部 X 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6):1108-1108.
[5]孙俊瑜,赵凌燕.肠梗阻应用超声、CT和X线诊断的临床对比[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4.
论文作者:吴绍晓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肠梗阻论文; 腹部论文; 患者论文; 部位论文; 统计学论文; 原因论文; 价值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