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文明的特殊性_生态文明论文

现代生态文明的特异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异性论文,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9499;X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3-0062-05

1.引言

特异性——现代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人类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并各领风骚的各种传统文明相继掠过地球,在它们的身后留下了一片又一片的荒漠。在当代的“地球村”,随着“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全球性问题[1]的日益激化,承载着人类社会未来命运与理想的“生态文明”问题,已然成为举世瞩目的理论研究焦点和社会实践的前沿。而“生态文明的特异性”,又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

1.1 “现代生态文明”特异性的内涵

“当代生态文明”特异性内涵是指它与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或正在演化着的社会文明形态之间,有着相互区别的特殊内在规定性与外部表现性。对“生态文明”做特异性的把握,需要引入非线性复杂巨系统理论与方法的语境:它既具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多维度抽象空间,也具有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复合巨系统在时空演化中呈现的多样而特异的历史进程。

1.1.1 “文明”与“自然”的相对规定性

与地球圈层分化中的“纯自然状态”相对,“文明”是表征人类(社会圈)在与自然的对象性相互作用中(在对“自然”与对“自身”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所取得和积累的进步与开化状态。因此,“文明”是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圈)及其与之共生于特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中的生态系统的内在有机的统一。

1.1.2 “文明”的动态规定性

与此同时,“文明”也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圈)内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演化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渔猎采集的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

1.1.3 现代生态文明的演化

当代生态文明既是前面三种“文明”的扬弃性承袭,同时又具有与前者相区别的特殊内在规定性。当代生态文明的演化与形成还是一个包含三个阶段的系统跃迁过程:“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和学说体系”的思维层面→“生态化社会运动”的社会实践层面→“生态经济基础和生态化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生态文明社会制度层面。

2.现代生态文明的系统思维方式与双向度和多维度核心理念

在人类思维的观念与方式的演化史上,从“实体”到“系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根本性重大飞跃。然而,与人类社会的前面三种“文明”形态相比,当代生态文明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根本性重大飞跃。只有掌握和运用当代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解读和构建由当代“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复合巨系统承载的当代生态文明。

2.1 现代生态文明的系统思维方式

2.1.1 当代生态文明思维方式的产生

古代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中,包含着“一与多”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要素、等级、秩序、整体、组织、相互转化,等等基本的观念。产生当代生态文明观念的系统思维方式之理论前提,是基于“古代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演化阶段的理论成果的融合;特别是基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两大理论成果的融合。

2.1.2 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当代生态文明观念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是追求“观念系统”与“实在系统”之间在演化关联上的内在一致性,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复合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结构、功能、演化动态趋势。与传统的系统思维方式相比较,当代生态文明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关注:(1)复合巨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复合巨系统的整体性、非加和性、协调性;(3)研究方法上的横向性、综合性、模型化、数量化、信息化;(4)解决问题的多目标化和最优化。

2.2 现代生态文明的双向度与多维度特异性

2.2.1 现代生态文明的双向度特异性

本文作者认为,对当代生态文明之前三种社会“文明”状态的理解,都是基于人类主体生产方式的更替所导致的社会客观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与主体精神境界的攀升。因此,相对于“自然”而言,“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圈单维度的。然而,在“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就其原始定义来说,是指“生物体(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仅按字面意义来看,无意识的物质性的“生态”与以人类精神境界的攀升程度为标志的“文明”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这里就需要引出在“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当代“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背景框架下、“生态文明”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双向度和多维度特异性。

现代生态文明是自然界在人类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的文明。

2.2.2 现代生态文明的多维度特异性

(1)在物质生产层面上,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生态文明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社会发展空间与生态安全承载空间(自然演化循环潜力总合)之间的和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人体自然需要之间的和谐”——“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和谐”。

(2)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生态文明以生态化思想作为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核心。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化思想原则指导下、在生态安全的运行机制与阈值范围内、在创造和享有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中的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在理解整个地球生命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意义的层面上——尊重和保护生命物种多样性”与“在理解人类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意义的层面上——尊重和善待自身生命与他人生命”之间的和谐——“对生物多样性的关爱与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之间的和谐——维持和延续人类生命的自然需求与维持和延续人类生命的精神需求”之间的和谐。

(3)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层面上,生态文明在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依照生态学的要求指导、规范和约束个人及社会团体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执法机构。

(4)在政治的层面上表现为:“个人——团体——区域——国家——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诉求上享有公益、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民主与协商的决策权机制。

3.作为生态文明承载系统转换机制枢纽的生态经济的特异性[4]

4.生态文明研究的历程以及其支撑与运行机制构成的特异性

4.1 对生态文明认识和研究的历程

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和需求增加——非再生性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承载力下降——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作为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桥梁和纽带的“人类文明模式”息息相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正是对人类历史上前三种文明模式的反思和矫正。自20世纪晚期以来,生态文明问题一直为我国和世界所瞩目。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复杂性程度不断增加的历程。即一个:由“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生态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政府行为、政策、法规)的作用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环保意识、生态伦理)的影响研究→“社会—经济—生态”的系统整体运行机制与居民行为方式的作用研究”的这样一个在外延上不断扩展,在内涵上逐渐深化的非线性过程[2]。

事实证明:对于生态文明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不可能由任何的单一学科完成,必须引进非线性复杂系统方法这样一种兼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思维方法作为全部研究工作的指导性理论平台,进而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

4.2 生态文明支撑与运行机制的框架:“生态-经济-社会”非线性巨系统的构成[3]

作为生态文明支撑与运行机制的“生态-经济-社会”非线性复杂巨系统,是由三个内在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构成的生命有机体:第一级结构——作为有机体外环境和支撑系统的,是一个由纯自然和人工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第二级结构——作为有机体的内环境和核心枢纽系统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第三级结构——作为有机体运行信息调控的,是一个以各级社会组织机构作为机制硬件和以社会意识形态和政策、法律、法规作为机制软件的社会系统。在这三级结构之间存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载体,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输入和输出量的变化作为活性特征而构成的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生态文明所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既不单纯是一个生态系统演化中自发产生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任何经济系统在发展中都必然要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而是一个由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在运行中不适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在生态系统上反映出来的问题。

5.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层面

5.1 生态文明社会制度的目的——追求幸福

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教授弗雷(B.S.Fre)在他的著作《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一书的前言中写到:“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这恐怕是惟一得到人们如此广泛承认的生活目标。‘追求幸福’甚至被写进了《美国独立宣言》之中,而不丹王国更将最大化‘国民幸福总值’作为其奋斗目标之一。奇怪的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对幸福问题避而不谈,他们认为幸福这个概念是‘非科学的’,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建立在‘效用’这个概念上:虽然该概念没有实质的内容,但它有助于对人类行为做成功分析。”[5]然而,弗雷认为,“效用”与“幸福”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的。同样,本文也认为,虽然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联姻,或者说是以生态为前提的经济学,但是,生态经济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考虑以经济学形态体现出来的自然生态对人类的效用价值,还应该综合考虑诸如“心理学”(西方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最主要的奠基者,也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ell)在《经济学原理》一书就认为它是经济学发端的初衷)以及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的成果与经验。虽然“何谓幸福?”这个问题与人类一样古老,并且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来说幸福这个概念会有不同的内容含义,但是人们一般都不会反对“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弗雷还认为,如何获取、如何保存和如何恢复幸福是所有时代中绝大多数人们的行为的背后动机。本文认为,尽管“幸福”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概念,但是作为支撑生态文明的观念体系的生态经济学,必须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其生活的满意程度与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生态经济体制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客观地)成为渗透和影响人们对其生活的满意程度的重要元素?”当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生态文明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人类社会只是‘全球自然—社会生态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规律必须服从于生态规律”、“在全球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中,人类任何毁坏性的行为(个体或群体)都会在自己身上得到反馈”;……等观念的时候,往往会对自觉维护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的“生态可持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持有异议,认为“生态污染的治理只是他人、政府和社会的事情,与己无关”。因此生态文明要成功地从理念模式走向社会实践,特别是通过积淀和体制化,成为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的关键性前提条件是:必须与整个人类的福祉相关联,否则它就只能是少数生态经济学专家的理念和某些社会集团的行动目标。

5.2 生态文明的经济制度层面

5.2.1 生态补偿机制

在经济制度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是目前世界上生态建设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经济制度的设计来解决在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通过经济制度变迁来解决生态经济投资者的合理回报,以激励社会圈中的“国际社会——区域社会——国家——地区—集团组织——个体”等不同层次的主体来从事生态保护的投资,以形成一种促进生态资本增值的社会经济制度。目前,生产者一般只承担了生产成本,而没有承担或部分承担使用成本和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的实质是私人成本社会化了,因此应将“外部的不经济”内部化,即由行为人来承担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后果,也就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2.2 生态思想原则的社会制度化

依据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公正原则和“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生态补偿一般分为代际补偿与代内补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补偿以及区域之间的补偿三种类型。代际补偿出于生态资源是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共财富,当代人过度利用生态资源就要对后代人进行补偿的逻辑推理。世界银行在1995年公布的新国民财富包括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要素。世界银行副行长Lsmail Sarageldin认为:我们留给后代人的上述四类资本的总和不应少于我们这一代人拥有的资本的总和,这是目前研究人员认为代际补偿的基本原则。代内补偿则包括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补偿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补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是针对经济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这一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已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每年应拿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用于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补偿。这是目前明确提出的国家之间的生态补偿。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是由于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受益地区应向保护地区做出补偿。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展开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

5.3 生态文明的政治制度

通过国家指令性和指导性政策法规对经济体制的服务与保护作用来实现。

5.4 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

通过国家各项现行法律的一体化来实现,强化调节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

5.5 生态文明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观念体系(包括生态伦理学)教育[6]

必须发挥生态经济学在教育功能层面的作用。从经济学所规范的具体数据上显示出人类在由于宏观生态灾难(台风、海啸、地震、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等)的经济转移(造成社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和微观生态灾难(传染性疾病)的经济转移所造成的社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生活质量下降、生活成本提高、所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社会教育体系的宣传,在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上显示出来。

6.小结

总之,现代生态文明,是正在向人类社会走来的新型文明。所谓当代生态文明的特异性,意味着它是与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大不相同的、全新的文明形态。它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区别在于当代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高度科技化以及通过生态系统的人工化趋势的发展形成“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之间的人工自然与纯自然的一体化良性循环;它与近代和现代传统工业文明的区别,在于当代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高度生态化与高度信息化。当代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以人类精神境界的高度文明和人类社会的高度自我约束为依托,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同进化的高度和谐为表征。

收稿日期:2008-12-30

标签:;  ;  ;  ;  ;  ;  ;  ;  

现代生态文明的特殊性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