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完美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完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邓小平和作为中国人民儿子的邓小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理论风格,即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邓小平文选》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特色。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契合——按照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作的历史性回答。
坚持独立思考,按照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从哲学上讲,是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而从伦理的层面看,从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看,则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的民族。近代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那种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曾因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圣旨”,而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这些都使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要按照中国自己的情况来办;绝不能盲从别人,照搬别人,更不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
毛泽东同志对那些“言必称希腊”,照搬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者从来都是深恶痛绝的,他鲜明地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性去应用它”。②
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一脉相承。他强调,“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③他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④“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⑤透过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论述,可以看到自强自立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张扬。
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社会主义道路又必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实质上已内在地蕴含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之中。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与爱国主义时代主题的重奏——消灭贫穷落后,让中华民族富裕起来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邓小平同志的突出特点。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主要任务是民族独立,其爱国主义主题可以概括为摆脱奴役,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民族富强,其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摆脱贫穷,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教训,以极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勇气进行了拨乱反正,明确指出,在现时代,“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⑥
围绕这一主题,邓小平同志的思维顺序大体是按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的:
邓小平同志首先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他说,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使少数人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这显然不是每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每一个共产党人所愿意看到的。因此,邓小平同志的结论是,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问题,只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通向富裕和繁荣之路。
邓小平同志接着思考的问题是,中国既然确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邓小平同志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是导致我们工作严重失误、延缓走向富强进程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邓小平同志首先理直气壮地为社会主义正名,他以自己特有的语言方式,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说,“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⑧他反复阐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个任务”、“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都要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他不仅从社会主义的一般意义上,而且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上,阐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的原理。可以说,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最具根本意义的拨乱反正。它为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客观的检验标准。从基本理论上为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走向富裕和繁荣廓清了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党的十四大所作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支点上的。
在第一个思维顺序中,邓小平同志实际上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在第二个思维顺序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社会主义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南方谈话中,他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完整表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⑨这一概括,坚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历史运动与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
从摆脱贫穷、走向富强这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出发,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理论上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开辟道路。这是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三、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交汇——抓紧时机,发展自己
所谓使中国富强起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二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两方面,实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
邓小平同志不仅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揭示了发展中国的重要性,而且把中国的发展放在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中国在世界格局所处的位置上,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座标点上,揭示了发展中国的紧迫性。邓小平同志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而核心问题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问题。这样一种时代主题和时代特点,使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国家的形象就是社会主义的形象。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利益,实质上代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代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利益。正是基于这种对于社会主义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同一性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反复阐明了这样一条重要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原则——抓紧时机,发展自己。
抓紧时机,发展自己,首先是由中华民族在现时代的命运决定的。一部近代史给中国人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概言之就是六个字——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成立后,确实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我们做得不好。六七十年代,一些原先与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了,而我们却发展不大。耽误了宝贵的20年时间!中国如果没有现代化,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落后就会被动,落后就会受制于人,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一条不可移易的真理。毛泽东曾提出过中国的“球籍”问题,应该说,这一警语在今天仍然有着震聋发聩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国际垄断势力垄断着全球的经济,市场占得满满的,要奋斗出来很不容易。现在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在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的既是一种“友好的压力”,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把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尽快发展起来看作“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⑩。
抓紧时机,发展自己,也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紧迫的现实课题。社会主义制度既然代表了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那末人们衡量它是否优越,是否“够格”,就不仅要作历史的、纵向的比较,即看它比过去有多大发展;而且要作现实的、横向的比较,即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作为参照系。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科技革命以及采取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措施,保持了相对的繁荣稳定。而一些经济文化本来就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普遍由于僵化的模式,生产力发展不快,遇到了种种挫折甚至发生了历史倒退。尽管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一种曲折和回旋,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却应该对这一现象进行理性的审视,冷静地思考过去,思考未来。邓小平同志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1)这可以说是他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要使自己由“不够格”到够格,由“不发达”到发达,靠发展;要站稳脚跟,并逐步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靠发展;要最终创造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能不能尽快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从当前国际竞争的态势看,低速度就等于不发展,甚至等于后退。基于这种深邃的洞察力,邓小平同志从相对运动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正是通过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把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了起来,把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民族所肩负的责任对全人类所肩负的责任统一了起来,为我们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履行中国工人阶级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四、社会主义旗帜与爱国主义旗帜的并举——团结一致,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靠什么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来团结人民振兴中华呢?在这一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同样坚持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要发展,没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行。没有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他说,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使人民团结起来的基础。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目标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最高的和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必须用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来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邓小平同志同样认为,振兴中华民族必须发挥爱国主义的凝聚作用。据此,邓小平同志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用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来锻造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他反复强调要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必须大胆吸收和学习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但同时他又坚决地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保持和发扬中国人自己的优秀品质。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思想——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的主体是大陆,但是邓小平同志考虑的视野没有囿于大陆。他说,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独特的机遇”。我们不仅要建立大陆范围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爱国统一战线,还要建立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以拥护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政治基础的更大范围的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同志认为海外同胞有本领,有知识,有一定的财力,是能够为我们的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他热诚地希望海外华侨、华人都回来走走,“一是了解我们的国家,二是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参与,可以尽力。”(12)
邓小平同志关于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思想,还突出地体现在“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伟大战略构想上。台湾问题也好,港澳问题也好,“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13)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统一方案,称之为“新事物”,“中国特色”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它不仅从根本上、主体上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发挥台、港、澳地区现有经济优势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纽带作用,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辟了光辉的前景。
“一国两制”——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开出的伟大政治智慧的花朵!
五、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性与维护国权、国格的坚定性的统一——独立自主,不怕鬼,不信邪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维护我国人民所作的社会主义选择上升到国权、国格的高度来认识,以国权为武器,有力地回击了垄断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的进攻。而对一些人的“人权”鼓噪,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14)“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15)“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16)“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中国的事情我们就得管。”(17)“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18)他反复阐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支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鸣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他郑重地告诉外国朋友:“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19)可谓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邓小平同志把维护国权、国格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职能,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后盾,坚定不移地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国格与尊严。他说,“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20)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人民受欺侮、受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为此,他反复强调,要把国家的主权、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2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上,他提出了相当开明、相当务实的政策,但在主权问题上,在归还香港的时间问题上,却毫不退让。1982年他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开宗明义就提出,“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22)并指出,如果在1997年,中国还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23)“六·四”以后,面对西方一些国家无理的“制裁”,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正是把维护国权、国格作为社会主义政府区别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卖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来看待的。在他看来,没有国权、国格,就无法取信于民。国将不国,何谈什么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要我们维护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他告诫中央领导同志,对于想整我们的人,“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24)他说,中国别的不行,但反对孤立、反对封锁、反对制裁是够格的。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谁要干涉或吓唬我们都会落空。我们这个党就是在威胁中诞生的,在威胁中奋斗出来的。在井冈山打旗帜,一打就是22年,奋斗了28年才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什么样的险风恶浪,我们没有领教过?帝国主义之所以总是打错了如意算盘,就在于他们不能真正认识中国。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威势一直要传到后代,保持下去,这是本钱。”(25)这对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嘱托。
注释:
①(21)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③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9页。
④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6页。
⑤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265页。
⑥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244页。
⑦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228页。
⑧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116页。
⑨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73页。
⑩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68页。
(11)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70页。
(12)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162页。
(13)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0页。
(14)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31页。
(15)(19)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45页。
(16)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48页。
(17)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26页。
(18)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59页。
(20)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289页。
(22)(23)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12页。
(24)(25)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第32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4页。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特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