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香港经济一年多_金融风暴论文

回归香港经济一年多_金融风暴论文

回归一年多来的香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多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回归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基本法》,做到了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变,法律制度基本上没有变,经济运行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没有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没有变。港人原享有的言论、新闻、出版、游行、集会、结社等权利照旧。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市民反映“香港还是香港,魅力和风采依然”。事实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香港回归不久,就遇到了发端于泰国的金融风暴。这场风暴迅速席卷东南亚和东亚并扩展到其他地区,作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和处于亚太地区核心的香港,不可避免地被深深卷入其中。它给香港造成了很大困难,又给年青的特区政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击退国际投机家的大规模狙击

金融风暴爆发后,国际投机家先后4次直接狙击港元,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以牟取暴利。第一次在1997年8月,第二次在1997年10月,第三次在1998年1月,一次比一次凶猛,其手法都是趁东南亚国家经济滑坡、政治动乱之际大量抛售港元。这三次都被香港金融管理局以提高利率、抛售美元的方法所顶住,但香港自己也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股市下跌,银行息口挟高,房地产、建筑、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都陷入了不景气之中。

1998年七八月间发生的第四次是最严重的一次。国际金融投机家趁日元大跌和亚洲股市、汇市全面疲弱之机又向香港发难。他们从汇市、期市、股市联手操作,分三路出击:一是抛售港元。他们早在年中就从债券市场上借入大量港元,然后于7月中旬分别在纽约、悉尼、香港、伦敦24小时不停地抛售,其速度和数量达到空前的程度。金融管理局于8月份头两周用62亿美元买入港元仍未能阻挡住他们的抛售攻势(在此前最严重的一次即1997年10月,只动用30亿美元就挡住了)。二是大量积累期指淡仓合约。当时恒指在9000点附近,他们企图压到7000点以下。以恒指下跌1个点淡仓可获利50港元计算,下跌2000点每股合约即可获利10万港元,1万张可获利10亿港元。在7月底8月初的三个交易日,淡仓合约突然增加1万多张,8月份共累积了9.2万张(1997年10月只有7万张)。三是抛售港股,压低恒生指数。与此同时,一些传媒散布人民币要贬值、港元要与美元脱钩、香港将衰败之类的谣言,为国际投机家的行动推波助澜。这种形势如任其发展,恒指可能短期内下跌二三千点,港元拆息可能被挟上50%并长期维持在百分之二三十的水平,香港经济将受到极大伤害甚至陷入严重混乱。

在此危急关头,特区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起果断动用大量外汇基金入市干预,在10个交易日内以1200亿港元买入股票,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4.7万张和1100张恒指期权。其中8月28日(8月期指最后一个交易日)成交金额高达79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恒指以7829点收盘,比入市前8月13日的五年来最低点6660点上升近1200点,使国际投机家企图压低恒指以在期指市场牟取暴利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以损失约数十亿港元而败阵。

随后,为堵塞市场漏洞,防止投机家卷土重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8月31日期货交易所宣布了3项限制投机活动的行政性措施;9月5日金融管理局公布了7项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减低投机者操纵市场使银行利率动荡的技术性措施;9月7日特区政府公布了30项包括增加期、股、汇市交易透明度,加重惩罚非法放空股票者,赋予行政长官直接指挥证券及期货交易权力等措施。这些措施对稳定市场、稳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9月7日,隔夜拆息即回落,恒指重上8000点,港股总市值由8月14日的17968亿港元上升到21441亿港元,市场趋于平静。至9月下旬,国际投机家因在俄罗斯失败以及美国降低短期利率而纷纷斩仓,抛掉远期美元期货,放弃了盘距1年多的阵地,使金融市场在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压力第一次得以解除,市场秩序恢复正常。

特区政府胜利抗击国际投机家的进犯,捍卫了联汇制和港元,使香港避免了一场大劫难,增强了港人和外商的信心,也锤炼和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和胆略。据民意调查,80%以上港人表示拥护政府这一正义行动,港人对政府的满意度上升了7.2个百分点,有的报刊称赞这一行动“令本港和国际人士对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刮目相看,特区政府管治权威大增”。许多海外舆论也表示支持和理解。

为稳定和振兴经济做了大量工作

为尽快消除金融风暴的影响,稳定和振兴经济,特区政府一年多来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大量工作,主要有:

调整房地产市场。香港过去楼价很高,严重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特区政府成立后,把压抑过高的楼价、宽解市民住房紧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了计划每年提供8.5万套住宅、贱价推售公屋、限制房地产投机等措施,加上金融风暴使港股大幅下跌的影响,楼价很快就下跌了四五成,楼市泡沫基本破灭。但由于对压抑楼价的连锁效应估计不足,有关措施同时出笼、力度过大所形成的负面市场预期使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股市和银行业雪上加霜。为此,特区政府先后出台了若干振兴房地产市场的措施,如制订分期卖地计划、取消预售楼宇的限制等。特别是在政府入市干预和采取一系列规范金融市场的措施后,银行同业拆息及楼宇按揭率逐步回落。不久前,银行又决定提供8.5成按揭贷款,这对改善投资气氛、振兴楼市很有利。近几个月楼价逐步反弹,去年11月新借出住宅按揭贷款劲升60.5%,目前楼价大体比1997年高峰期下降4成不到,有所回稳。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系列铁路、公路、桥梁等建设和市区改造正在展开。如:贯穿香港岛、西九龙、新机场、“新界”、深圳的快速公路,其中由汀九直达元朗全长10.2公里的一段已经通车;总投资640亿港元、计划2003年建成通车的西北铁路,第一期工程已经开工;被称为“香港华尔街”的中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旧机场所在地正在改造为巨大的住宅区和商业区;等等。特区政府已宣布今后五年内投资2000多亿港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大大改善香港的经济环境,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复苏也有积极作用。

发展创新科技。特区政府为促进创新新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包括每年拨32亿港元给大学进行科研工作;拨1.8亿港元给生产力促进局用于为工业界提供技术意见;拨2.5亿港元成立工业科技中心,协助工业界推动科技发展;斥资33亿港元兴建科学园第一期等。以美籍著名学者田长霖为主席的创新科技委员会经长时间调查研究已提出首份报告,据此报告政府决定设立50亿港元的创新技术基金和应用科技研究院,建立世界一流的卫星通信站;还将制订吸引外地专业人才来港工作的具体计划。

积极扶助中小企业。香港企业98%以上是中小企业,它们经营灵活,人数众多,分布面广,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它们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亏损、倒闭者甚多。有鉴于此,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总额为25亿港元的中小企业特别信贷计划,由政府充当企业的保证人,把保证书存入参加贷款计划的银行,由银行向有发展前景、管理完善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创新科技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贸易发展局还斥资8500万港元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商贸资讯中心,并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商务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大力振兴旅游业。旅游业是香港第二大创收行业,但自金融风暴爆发以来,访港旅客显著减少,酒店、餐饮、零售业的营业额大幅下降。为了振兴旅游业,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开设新的旅游项目和景点,放宽内地赴港旅游人数限制,简化入境手续,调整有关价格,加大吸引境外和本地旅客的力度等。去年七八月起,访港旅客明显回升,旅游业逐步趋于稳定。

加强再就业培训与咨询工作。金融风暴使香港失业率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信贷紧缩、消费疲软、企业经营困难,但劳动人口(包括内地新移民、境外回流的移民、毕业生等)迅速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区政府从1997年下半年起就多方设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加强再就业的培训、咨询工作。目前由于旅游、楼市开始复苏并带动相关行业回升,保险、资讯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一些新的基建项目陆续上马,中小企业信贷计划起动等,失业率上升的势头正在趋缓。然而失业率走势一般落后于经济走势,估计近期内失业率仍会有所上升。

此外,在宽减税项、冻结收费、减轻市民负担,改善社会福利、加强教育、医疗,调解劳资纠纷等方面,特区政府也做了许多工作。

香港经济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对香港经济形势的总看法问题

同金融风暴爆发前的繁荣稳定局面相比,近一年多来香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资产大贬值,股市和楼市均下跌4成左右;银行又紧缩信贷,致使市场资金短缺,占香港贷款市场四五成贷款额的日资银行大量撤走资金,去年1-10月日资银行占香港银团贷款的比例比上年同期下跌9.7成,只有2.7亿多美元;银行呆坏帐比率上升,盈利下降,债券、黄金市场萎缩;市民消费意欲减弱,市场萧条;旅游业下降,去年1-11月访港旅客为860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9.7%,1-9月旅游业总收益394亿港元,下降28.9%;大批公司倒闭,失业率去年11月达到5.3%,为近20多年的最高点,失业人数为19.1万人,比去年初增加160%。整体经济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去年一季度-2.8%,二季度-5.2%,三季度-7.1%,全年估计为-4.8%),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个别团体和媒介乘机攻击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企图动摇市民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上述形势确实是严峻的,但客观地看,同那些“重灾区”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目前经济总体上还算是比较好、损失比较小的,大体上仍相当于1995年的水平,而且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更重要的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和优势依然存在并长期发挥作用,诸如地理位置优越,有强大的辽阔的中国内地作为自己的腹地和后盾;外汇和财政储备丰裕,没有沉重的债务负担;法制健全,竞争环境公平;开放度和自由度高,税率低且税制简单;配套设施先进,服务完善;有大批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等,这些都是别的国家和地区所没有或不及的,也是香港能较快走出困境的基本条件。

正如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所指出的,香港经济全面复苏需要四大因素,即外围环境转好、利息回稳、楼价稳定、市民重建信心。从外围环境看,目前比过去已有所改善,首先是亚洲经济衰退已到谷底,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回升,对外贸易增加,汇率上升,利率下降;其次是美国利息进入下调阶段,使与美元联汇的港元受到的压力减轻,港元利息有继续下调的空间;第三是美国和欧洲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日本经济衰退和日元大幅贬值受到抑制;再就是大多数国际性对冲基金面临破产,要求建立国际金融管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尤为重要的是,与香港辱齿相依的中国内地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去年增长7.8%,预计今年增长7%以上),外贸盈余多(去年为450亿美元),人民币坚挺,国内需求回升,这对香港经济复苏是有力的促进。

国际舆论界和经济界对香港经济的近期表现和发展前景多持肯定乐观的态度。据香港国际商会调查,90%以上的外商对香港的经济机会和前景充满信心,仍以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公司总部。世界经济论坛认为香港的长期增长潜力并未受到损害,在1998年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仍把香港列为第二位。美国传统基金会在其1998年报告中,评定香港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国际商务旅游杂志《亚太商务旅客》把香港评为全球最佳商业城市,目前已有100多项国际性会议登记在香港举行,一直排到2005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香港仍是亚太地区最有前

从内部情况看,经过政府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和巩固联汇制的措施后,市场秩序保持正常,银行体系继续健康运作,社会没有出现动荡,利率已经回稳,楼价大贬后出现逐步向好势头。舆论认为“香港已基本站稳了阵脚,而且有若干正面因素浮现”,包括:利息趋降;政府加大基建投资;政府注资协助市民置业和调控卖地数量;政府入市干预,使恒生指数稳定在7000点以上,并声称会长期保存购入的股票,可令股市保持兴旺,等。因此,可以肯定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好的,悲观的论点是站不住的。据民意调查,63.4%的港人认为今年生活状况将好于或保持去年的水平。一般预计香港经济今年下半年有望走出低谷,但是全面复苏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国际环境尚未根本好转,还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和恶化的可能;港元利率尚未回落到1996、1997年的水平;楼价亦未真正稳定在合理区间之内;市民的信心也还比较脆弱。总之,既不应悲观失望,亦不应过于乐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可能会有反复,要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警觉性。

二、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问题

特区政府入市干预、捍卫联汇制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行动,受到广大市民和海外人士的支持,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他们认为这是“违反自由经济原则”,“积极不干预政策已名存实亡”。西方某些著名学者甚至指责这是“一大错误,完全偏离人们以往引以为傲的自由经济体系”,是“颠狂的行动”,认为让利率自动升高就足以令港元“稳如直布罗陀之磐石”而经得起一些炒家的狙击。这些言论引起了一些人的思想混乱和政府工作的被动。

香港一贯奉行的“积极不干预政策”素为世人所称道。它的本义是,政府的责任只是提供一个自由、公平、安定、有序的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加干预,通过企业的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在不干预就会出现社会危机时,政府应积极加以干预,以尽快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秩序。因此,“不干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听任社会危机的蔓延,对外来人为的操纵破坏熟视无睹,而应及时干预。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不久前所说:“自由市场并不表示就没有自由的滥用,故意操纵别国的金融是不对的,香港的干预是唯一可用的工具。”其实,香港政府过去就曾对经济生活进行过多方面的干预,如银行放款不得超过存款总额的75%;对公司所得税实行高折旧;对公共事业实行专营;建立大米预储和进口配置制度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不少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事例。可以说,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经济”是不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干预的有无,而在于干预是否必需、是否科学。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实践使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自由主义中走出来,强调在坚持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拉宾教授早在二十年前就指出:“汇市上的投机,经常会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而且痛苦的后遗症”,主张“向市场经济的齿轮中抛沙子”,对外汇交易征收很小的税金(如0.1%或0.5%),用于克服世界上的贫困。这一主张最近又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重视。市场是促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力量,但无数事实表明,这种优化过程为时很长,又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而且市场有时有盲动作用,发出失真的信号,使优化过程扭曲,产生坏的甚至相反的效果。只有把这只“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政府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较好较快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然,“看得见的手”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其目的也只是纠正市场力量的弊端和恢复正常秩序而不是操纵市场。

特区政府就是这样做的。先是采取经济手段,即动用外汇储备,吸纳投机家狂抛的港股,使股市止跌回升,逼迫他们损手离场;然后采取法律手段,即修订和补充法例,加强监管,防止他们再来操纵市场。这好比把吃人的鲨鱼赶走后筑起防鲨网,是完全必要的。特区政府宣称,香港仍然实行自由经济,对在手的股票已成立单独公司按行业要求加以管理,并将在不引起市场动荡的条件下有序地脱手。这一做法是正确的。自由经济是竞争经济、法治经济,同寡头操纵市场、破坏市场秩序不能相容,政府有责任采取行动维护真正的自由经济。香港《亚洲周刊》说,香港在整个世界陷于危机的时刻奋起反击,不仅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是替所有金融弱者发言,站在保卫战的最前线,这一行动具有先驱意义。

三、防止和治理泡沫经济问题

巨大的国际投资为追求投机暴利所造成的泡沫经济是亚洲许多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诱因。香港的国际游资云集,过去推行高地价政策,人为地把房地产价格炒高,房地产泡沫推动股市泡沫,使虚拟经济大大膨胀。从股市看,1986-1996年间,恒生指数增长4.3倍,年均上涨18%,1997年8月股市高峰时比1996年底上涨27%,此十年间股市总值增长7.8倍,年均上涨24%;股市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比,1997年8月高达7.3:1,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7.8:1差不多。从楼市看,1986-1996年间房地产平均价格上升了3倍,年均上涨15%,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比平均为2.4:1,接近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3.3:1,1997年8月楼价高峰时更高达5:1,整体住宅楼价比年初上升约30%。从金融方面看,金融机构信贷规模过大,1996年贷、垫款总额为名义GDP的3.91倍,而且投入制造业的份额不断下降,投入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份额不断上升,到1997年贷款中用于虚拟经济部门的已超过60%,为名义GDP的0.8倍。另外,1997年股市高峰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包括股市总市值、基金市场总市值、债券和票据总价格及其他金融资产)高达5.2万亿港元,为当年名义GDP的4倍。这些都是经济泡沫化的突出表现。

金融风暴撕破了香港经济的泡沫,这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但也必然带来一定时间的困难与痛苦,并且使经济有一种下滑的惯性。目前金融风暴尚未消除,泡沫破裂引起的种种困难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尽量缩短这一过程,使经济尽快复苏,是香港的当务之急。同时,也要接受教训,警惕和防止泡沫的重新产生。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日趋下降,其原因:一是高楼价、高工资、高通胀,企业经营成本高。商业楼价格之高为全球之冠。平均工资水平甚至高于许多发达国家。通胀率长期在10%上下,使银行利率实际为负数,近两年虽显著下降,但仍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这“三高”使企业不胜其负,成为近年大量倒闭的主要原因。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长期重市场应用而轻科技研究与开发,制造业在应用高科技方面已比韩国、台湾、新加坡落后至少5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的增幅连年下滑。三是随着制造业纷纷内迁和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迅速扩张,产业空洞化日益加剧,1996年本地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有8.3%,服务业的比重则高达83%。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经济界人士认识不足,危机感、紧迫感不强,应对措施不够有力。

经济泡沫被撕破后,香港的“三高”问题有所缓解。现在的突出任务是抓紧发展创新科技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产业空洞化和高科技发展滞后问题。在这方面,有些人总觉得起步已晚,加上人才缺、动作成本高,因此有所犹豫。其实,只要把香港的资金雄厚、资讯发达、机制灵活、商贸网络广、是国际金融中心等优势同内地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多、市场大、运作成本低等优势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密切合作,就能形成其他“三小龙”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完全可以迎头赶上。目前议论较多的方案中,在深港交界处合作建立科技开发园,在香港设立为香港和内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块市场,建立国际中药中心等,都是现实可行的选择,可以抓紧实行。

五、加强金融监管问题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香港经济必将遇到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各种风险。香港资源匮乏,生产、生活资料基本依赖进口,又因本地市场容量小,产品主要销往海外;香港金融体系高度开放、透明,股市大部分为外资所控制,巨额国际游资可以自由进出;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商贸中心,基本上没有关税,商品、人员进出自由,外贸额高达GDP的2.5倍;香港的传媒享有高度自由,连形形色色的流言蜚语甚至谣言都可以自由传播。因此,香港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大,风险比较多。这是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连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外汇和财政储备比较丰裕的香港也不能幸免的原因。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资本流动加速。投机家利用这一点,先是在某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大量投资,然后一下子釜底抽薪,攫取暴利,把这个国家的经济搞跨;得手后又用同样手法向其他国家进攻,从而引发世界性危机。对此,单个国家的力量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国际社会给予必要的援助。这说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已不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许多有识之士和国际组织都呼吁重塑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全球范围内对资本流动的统一规范,以遏制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和加强对市场的监控,使各国在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受到的风险最小、得到的好处最大。但是这只有在世界所有国家达成共识和一致行动时才能做到,而且至少在目前作为最发达的大国美国对此并不感兴趣。在此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必要有理由运用自己的主权,根据自己的实情,制定有效防止金融危机及外来冲击的对策,以及对金融、贸易、航运等的开放采取审慎态度,以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马来西亚暂时实行外汇管制;台湾禁止索罗斯基金进入;韩国对5000万美元以上的汇市交易客户进行调查;智利规定所有短期(1年以下)外资都要保留3成作为储备;东南亚国家建立本地区风险预警系统,有的国家还设立了风险防范资金;连日本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也动用资金进入股市护盘,美国则以干预美元、日元汇率和降低利率等方法来稳定市场——这些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香港金融体系多次遭受国际投机家的狙击,说明它有懈可击,政府完全有必要及时修订法规以加强对股、汇、期市的监督管理。今后也应保持对投机家卷土重来破坏捣乱的高度警惕,并根据情况变化对有关法规加以修订、完善。

六、全面加强与内地的合作问题

与内地山水相连、血缘相通、经济相依,是香港的独有优势。董建华说:“香港经济的主要出路,一是要致力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商业都会的地位,二是要全面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目前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层面已相当广泛,数量也相当大,双方的关系可说是辱齿相依、密不可分。但是这种合作基本上是局部的、自发的、零星的,双方的优势和潜力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建设、污染搬家等背离两地产业政策或长远发展方向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适当方式,研究制订全面加强合作的规划,把双方的合作关系提升到全面的、有组织的、更理性的新阶段。

全面加强两地的合作,当然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依照国际通行的做法,而不是像有些人所忧虑的那样,把一方的制度、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因而并不违背内地对香港事务不干预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从目前看,两地合作的重点是:陆路运输的增容与衔接,高科技的研究与产业开发,融资与金融市场的联防,制造业的调整与升级,出口贸易的扩大与新市场的开拓,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的合作与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

标签:;  ;  ;  ;  ;  ;  ;  

回归香港经济一年多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