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6-0034-04
什么是教育过度?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教育过度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或他)的所需(Required)或所望(Desirable)。”[1]尽管有人对这种界定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作为一种“抽象的标准”,我们在判断和检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否过度时,可以借鉴。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国的确存在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就业岗位,人才市场供求悬殊比例过大的现象。从局部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确存在“过度”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过度”。因为无论是对我国教育的投入,教育发展的现状,还是对我国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人力资本的总量与水平等的分析都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既没有超过我国社会的“所需”,更没有超过我国社会的“所望”。
一、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不足
判断教育过度与否,关键是要看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均衡。如果教育供求均衡就是教育适度,供小于求就是教育不足,供大于求就是教育过度。教育的供给,主要是看对教育的投资。对教育投资得多,教育供给可能产生过剩,对教育投资得少,就会出现供给不足。教育投资包括国家投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投资、个人投资等多个方面。由于我国目前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份额都相对较小,因此衡量我国教育供给的多少,主要是看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资的多少。
毋庸置疑,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首先,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很小。如1992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为109.25亿美元,在当年世界各国经费投入总量排位中,我国属于最低档次,同美国相差几乎30倍(见表1)。而我国是世界上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01年,虽然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307.4亿美元(人民币2582.38亿元)[2],但仍不到美国1992年经费投入总量的1/10。
表1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
国家
公共教育经费
公共教育经费
人均公共教育
(亿美元)(1992) 占GNP比例(%)(1992)经费(美元)(1992)
瑞士 129.46 5.2 1876.00
日本 1649.54 4.7 1325.00
瑞典 195.04 8.3 2241.80
丹麦 100.05 7.4 1924.00
挪威 65.51 8.4 1523.38
美国
3145.76 5.3 1231.70
德国 928.109 缺 1151.50
奥地利 102.55 5.8 1298.04
法国 728.30 5.7 1268.82
芬兰 80.19 7.3 1603.81
比利时 108.58 5.2 1085.76
加拿大 431.26 7.6 1573.94
荷兰 183.59 5.9 1208.32
意大利 638.59 5.4 1104.83
英国 534.70 5.2 925.08
澳大利亚 177.13 5.5 1012.16
西班牙 251.26 4.6 642.62
新西兰 29.69 7.1 873.3
葡萄牙
36.51 5.0 372.5
韩国 124.63 4.2 285.19
阿根廷
62.08 3.1 187.55
墨西哥 144.53 4.9 170.03
巴西 196.40 4.6 127.42
俄罗斯 149.59 4.0 100.35
中国 109.25 2.0 9.4
印度 101.35 2.2 11.4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
其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一直较低。根据发达国家教育投资的成功经验,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在5.5%左右为宜。[3]而我国直到2001年才达到3.19%的水平[4],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世纪末达到4%的水平,仍有很大的距离。
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国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就更不足。如表1所示,1992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当年印度人均11.47美元的水平。2001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仍只有23.6美元,与1992年俄罗斯的人均水平相差近8倍。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长期不足,必然带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不足。虽然在以往的教育投资中,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有所侧重,但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支出呈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1998与2001年我国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支出增长情况比较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1998年
2001年
两年比 1998年 2001年 两年比
支出(元) 支出(元) 较(%) 支出(元) 支出(元) 较(%)
小学生 491.57 645.28 31.2734.35 45.18
21.52
初中生 610.65 817.02 20.1879.82
83.40 12.58
高中生
1248.251471.12 11.87227.69 237.98 12.21
职业中
1113.671547.32 14.66207.21 220.39 2.55
普通高
6775.196816.23 14.662892.65 2613.56
-10.53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报告》,《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报告》。
二、我国仍然是教育欠发达国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根据各国人口与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三个因素,选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人均GNP、公共教育支出占GNP比例等指标,将世界部分国家分成教育发达国家、教育较发达国家、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和教育欠发达国家等四个发展水平。我国属于教育欠发达国家。我国教育欠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进入大众化阶段。虽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规模比较大,但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13.3%,2002年仍然只有14%[5],离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还差1个百分点。
2.我国居民中的大学生效比例仍然很低。每10万居民中的大学生数,是反映一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教育部的统计,1996年每10万居民中的高校学生人数,加拿大为5997人,美国5339人,韩国5609人,印度624人,而我国只有473人[6],即使通过近两年的扩招,到2000年也只有723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3.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存量”低。虽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这两个指标,能作为考察一国的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是否匹配的重要依据,但这两个指标并不足以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真实关系。因为这类指标反映的只是正在培养的在校大学生,是“增量”意义的指标,它主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还需要考虑“存量”意义的指标,即考察受过高等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而且要以此为基础来讨论有关“增量”的问题。假如我们的“存量”不低,“增量”指标低一些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存量”不高,家底本来就薄,“增量”指标也低,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衡量受高等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国际通用指标,是25岁及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者所占的比例。根据我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受高等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进一步计算,低收入国家按人口加权平均值为2.7%,下中等收入国家为8.8%。然而1990年的中国仅为2%。[7]虽然这个比例这些年在逐步提高,但2000年只有5%,即使同1990年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8%的水平相比,仍然还差3.8个百分点。
三、我国的教育供给不适应教育需求
这是考察人均收入水平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中外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间均有着密切的关联。[8]人均收入水平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与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很大。从供给方面说,人均GNP高的国家,支付大学生的能力强;从需求方面说,人均GNP高的国家生产力发达,相应地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强。目前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GNP采用的是美元,具体有两个体系:一是按官方汇率或市场汇率计算的人均GNP,二是按“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的人均GNP(简称人均PPP)。这里采用的是人均PPP指标。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通过计算世界银行2000年统计的136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即人均PPP)与毛入学率,得出1997年我国人均PPP的收入水平为3051美元,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在10%以上为宜,但统计出来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6%,低了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需要。
另外,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印度、墨西哥、美国等19个国家的GNP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还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该研究表明,当人均GN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开始从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而我国1997年的人均FPP为3051美元,按理说,我国高等教育起码应从这时开始,就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到2001年我国人均PPP为3975美元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只有13.3%。[9]
四、我国仍是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
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决定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也是衡量一国教育过度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虽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大幅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仍然是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见表3)。
首先,在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方面,我国是人均受教育年限最低的国家之一,25-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而在这方面美国差不多是我们的两倍。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说明我国人力资源水平低,人才稀缺性大。
其次,在人文发展综合指数衡量方面,虽然我国比印度高出0.15个百分点,但仍在0.80以下,不仅与美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韩国相比差距也很大。人文发展指数是全面反映一国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低,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低,需要开发的任务大。
第三,在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构成比例方面,1990-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仅为459人,而日本为4960人,是我国的11倍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比例小,说明我国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水平整,人力资源发达程度低。
表3 部分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劳动力
25-64岁劳动
人文发展
综合生产
每百万人口
(万人) 力人口人均受
指数
率(美元) 科学家和工
教育年限(年) 程师(人)
1999年 2000年 1999年 1999-2000年
人力资源发达国家
美国14018 13.17 0.939
60165
4103
英国2920 12.85 0.928440252678
日本6780 12.78 0.933454694960
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家
韩国2152 11.50
0.88231219
2139
法国2608 11.46
0.92854866
2686
意大利 2347 10.75
0.91358031
1322
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
墨西哥 3900 8.870.79622667 213
印度
45872 5.1 0.5774850
158
中国
71240 7.970.7265449
459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2日第3版。
我国的人力资源欠发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仅就专业技术人才而言(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877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5.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全国总数的40%。[10]
第二,人才质量不高。目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国每万人口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为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1/5和发达国家的1/9;每10万人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在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3篇;每10万人口申请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100件以上,而我国不足10件。[11]
第三,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其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类专业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学等工程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复合创新型人才以及国际竞争型人才极度短缺。其二,行业、产业布局不均匀。农业、信息、通信、金融、保险、法律等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其三,地区、所有制之间失衡。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四,高层次创新人才比例偏低,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5%。据1999年度IMD世界竞争力报告,当年我国从事R&D工作人员和企业从事R&D工作人员总数虽均排在世界第四位,但“获得合格工程师难易程度”得分为4.172分,排名为最末位。“IT技术人才的可获得程度”得分4.301分,排名为倒数第二位,R&D人力资源状况排名第28位。[12]
第四,劳务和产品出口竞争力低。从我国人口状况看,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l%,人力资源应该极其丰富,但出口仅占世界劳务出口贸易额的0.1%,而且是以低技术含量的脏、累、险工种居多。从整个世界劳务市场的竞争情况看,技术劳务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72.3%,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2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