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十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误区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精神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引领创新实践。开发创新思维,领导者就要克服传统思维模式中的误区。
一、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使某些领导过于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时态,主要以任务来管人、考核人,长期下来,渐渐忽视了任务的操作过程,更无暇顾及任务目标背后的价值观是否合理。但是,变革时代的大环境是变动不居的,某些具体的工作目标或者工作过程也是变动不居的,有些工作目标已经不适应环境的需求,甚至已经没有设立的意义,由于领导者的忽视,员工还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已经不产生效益的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如果没有阶段性的反省、修正程序,就会牵制领导者以及员工的精力,而在创新领域出现盲区。此外,领导者的这种惯性思维还会造成依赖老资格的职员,对新人不予信任,不敢使用,甚至对创新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而予以取缔。
二、错过机遇的决策
变革时代的机遇是层出不穷的,变革时代的决策最关注的是时效性,这个时代最需要开放式的头脑和开放式的思维,以最大能力获得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最大信息量,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决断,辨别机遇。正如于丹教授所言,机遇是一个前脸长头发,后边是一个秃脑勺的怪物,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时,它满脸头发,你看不清它是什么,等到它从你身边走过去,你看清它了,伸手去一抓,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已经彻底走过去了。等到机遇失去的时候,再做相关的决策已经无效了,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决策一定是与机遇紧密结合的,这时的决策往往需要的是大智慧,大勇气,而错过机遇的决策不仅对效益带来损失,甚至可能因为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三、追求完全理性
完全理性是相对于有限理性而言的,传统经济学通常将“经济人”假设为“理性经济人”,认为他们可以而且能够对事物进行完全理性的分析,做出最完美的决策。而实际上,人类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体,非理性的因素不仅不可能完全抹煞,而且有可能在决策中起到重大作用。完全理性,太过完美的决策往往因为它过于大而全,距离实际太远而难以具体操作落实。富有针对性的有限理性的决策仅仅在工作的起点上跨出一小步,更便于落实,更有实效。并且由于有限理性的决策会更加关注工作的起点,教会我们在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一步,久而久之,经常积跬步以致千里,回头一看,也许我们已经爬上了高山。
四、直线思维
某些领导为了显示自己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只是坚持原有的道路,实际上这是创新思维中最忌讳的直线思维模式。在创新的时代里,领导者要面对的是急剧增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领导能力也蕴含于这些形势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之中。领导者需要把握不确定性,更忌讳直线思维。在管理学的案例中,我们经常看到反向思维,甚至多向思维带来的创新的成功,众所周知的著名的IBM公司和杜邦公司都曾经实现了企业的成功转型,而惠普公司对员工强调的职业理念即是“做一条反方向游的鱼”。惠普的总裁俞新昌和一名人力资源总监曾经对在惠普市场部工作的高建华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件产品值钱与否,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看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对高建华的职业选择作出的分析是:一是加入到销售大军里面去,与那几万人、几十万人去竞争;二是继续做市场营销,与那几千人竞争。高建华听从了他们的指点,选择了市场营销,多年后,高建华成为市场营销界一个知名的个人品牌。“做一条反方向游的鱼”,反映在个人战略上,就是强调差异化,选择自己的优势部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管理上,就是一种重视创新的逆向思维,也许换个方向,你就成为第一。
五、举棋不定
一头聪明的驴子外出觅食,发现两堆草料,这头驴子在选择中左思右想,犹豫不定,因为在两堆草料中来回奔跑,最后饿死在途中。人们把这个故事称之为“布里丹效应”,用来形容抉择中的举棋不定,结果为自己,或者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许多领导者在决策时陷入了布里丹难题的原因在于领导者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事物没有清醒理智地排序,分不清轻重缓急。要避免布里丹难题,一定要做到身临其境,具体分析,排序的结果视当时的具体情境而定,是不断变换的。比如说按颜色,吃左边的草;按品种,吃右边的草;按数量,吃左边的草;按质量,吃右边的草。不仅如此,俗话说下棋看三步,按照长远眼光,如果是一堆干草和一堆湿草,应该先吃湿草,因为干草可以晚些再吃,以尽可能地减少草料营养的损失。因此规避“布里丹难题”,需要的还是领导者的价值理念,创新的胆识和能力。
六、扼杀偶然性
经济生活中存在很多偶然性,一些公司之所以获得卓越成就,就在于它们善于把偶然的意外事件抓住,作为创新的机会。20世纪20年代中期,杜邦公司开始从事高分子化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到1928年,试验室的一个助手无意中让一个烧锅始终开着过了周末。星期一早晨,主任化学师发现烧锅中的材料已凝成了纤维。他们从这个意外的成果入手,又花了10年时间,找到了制造尼龙的办法。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一世在街上散步时,偶然间看到肉铺仓库里的几个工人顺次切割牛的里脊肉、胸肉、头肉,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与此相反的过程,让工人顺次分别装上汽车的种种零部件,由此发明了流水线。1895年,美国多尔顿一个名叫伊万斯的小女孩做了一件植毛的床罩送给朋友作为结婚的礼物,得到了朋友们的喜爱。伊万斯于是创办了一个手工艺行业出售植毛的工艺品。很多年后,手工艺制造成为多尔顿的传统,多尔顿成为美国的“地毯之都”。一个偶然事件导致一个久盛不衰的产业中心兴起,这样的故事在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其实重要的并不是最初的偶然事件,而是偶然事件之后,抓住机遇的累积过程。偶然的事件包括偶然的成功、偶然的失败,偶然性背后的原因往往是我们未充分认知的包含有必然性的领域,偶然性是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因此领导者面对偶然性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关注偶然性,还是扼杀偶然性。以开放宽阔的胸怀,敢于突破陈规,关注偶然性,可能抓住很多擦身而过的机遇;以谨小慎微的狭隘心态,扼杀偶然性,可能失去创新的机遇,甚至故步自封,割断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
七、无奈的不合理性
变革时代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容易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有些领导者面对不合理的现象时常常冒出这样一句话:“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用以解释这些不合情理的制度或者事件,为自己的无奈退缩寻找借口。其实哲学家黑格尔的这句原话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对这句话的理解,他认为,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因此当人类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要追求合理性,追求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时,合乎理性,合乎科学,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不合理性不是无奈的,而是需要弥补的,需要在合理性方向上有所创新的,而且不合理性是注定消亡的。
柳传志在谈到今天我国企业家的创业环境时,感叹比他幸运多了,因为当时进出口的批文以及外汇都停留在灰色地带,当时创业的企业家一方面要适应,要发展,另一方面一不留神就会进监狱。现在面对我们经济环境中一些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领导者就是要批准合理的方向,敢于突破不合理性,勇于创新,而不是无可奈何,望洋兴叹。
八、消灭歧见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谈到,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世界是多样性的,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则需要交流,交流则促进发展。十七世纪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在一次宫廷讲学时说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听讲的宫女们事后纷纷到花园里寻找树叶来比较,果然没有发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具有生命的独特性,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兄弟,也会因为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个性。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已有很大不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日益加大,知识型员工不断增多,领导者面对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阅历经验的员工,必须改变以往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好坏的简单划一,粗放式的管理,实行差异化管理。差异性在今后不仅成为组织内部的基本特征,而且就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保持独特个性,具有创意性,有别于其他组织的企业也将更易让客户满意,更易生存。而且在组织内部,员工的差异性是组织系统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张力,更加有利于创新,如果消除差异,消灭歧见,组织将停滞不前或退化。因此领导者必须善于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激励差异,利用差异,甚至因为差异而惊喜,进发创新的火花。
九、崇尚经验
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起初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没有任何观念,人们的一切认知来源于自己的经验,比如说人们不能想像“一种自己不曾闻过的香气,”也不能想像“一种未曾刺激过上颚的滋味,”一个儿童如果一直处在一个地方,只见到黑色和白色,他长大之后,便不会有红色或绿色的观念。人们的这种崇尚经验,认知来源于经验的论调,到了成年以后,很容易造成定式思维,特别是以往的成功带给一些人的认知会伴随一些人的一生,并且这些人会一直对这种成功津津乐道,反而形成对创新思维的束缚。
其实哲学家洛克在论证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基本原则之后,他还强调了人的心灵对自己感觉认知的反省,这种反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高于人接触外物取得的外部经验,这种反省观念称为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等等。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现实中的人,往往是在自己的感性经验中打转,盲从于一种理论,而缺乏持续的自我提升。而且人们一旦形成定式思维,便会把自己思维的条条框框无条件地强加于周围的人和事,造成许多工作的误区,扼杀创新。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看起来是个非常和善好客的人,他将所有路过他家的人请到家里,休息一下。当客人睡着后,他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他的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太长,搭在他的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拼命将客人拉长,许多客人因此被折磨至死。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人在无意中扮演着普罗克鲁斯特斯的角色,把所有的事物都勉强地装入他自己设计的床上,而对他人造成了损害。
一个组织,如果在管理上采取高压的模式,人们就需要用经验来应对,这时候以往的成功经验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创新的时代更需要创新的思维,组织在管理上则要相对松弛,因为松弛可以产生张力,引起激变,经验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能力和智慧的判断,特别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的与以往经验有所差异的洞识,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来发现,正如同洛克所强调的反省,有反省的人才能够对自我,对人生,对整个世界产生新的思考,由所转变和提升,才会生成创造性的心灵,产生创新思维。
十、失败式思维
在社会的急速发展期,成功可以被快速复制,由此带来快速的放大效应,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效益。而失败则成为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猛虎。因为失败带给组织利益上与名誉上的损失,还有可能令这个组织濒临倒闭,也带给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金钱与名誉上的损失,令人们毫无所获,碌碌无为。然而,失败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事情太难,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到,而是失败式思维。众所周知的史玉柱东山再起的范例无疑是失败中百折不挠重新崛起的标杆,原因就在于史玉柱没有失败式思维,他具有的不服输、不气馁的精神令他的二次创业成为神话般的成功故事。一位哲人说过:“失败或成功似乎是命运之神给人安排的,但人们依然保留着挣扎的能力,保留着与命运之神搏斗抗争的能力,在整个宇宙中,唯一有意义的行动就是挣扎。”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一位老和尚嘱咐弟子们到南山打柴,弟子们匆匆来到离南山不远的河边,看到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人人目瞪口呆,谁也不能渡河打柴了,正当大家无功而返的时候,一个小和尚见到河边有棵苹果树,就把树上唯一的一颗苹果摘下来回去交给师傅。这位小和尚就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在故事中聪明的小和尚面对失败时有从容的心态,很容易就调转了方向,有了意外的收获,而其他人就是抱有失败的定式思维,垂头丧气地回到原地。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只猎豹与一群山羊放在一个笼子,中间用铁丝网隔开。最初,猎豹为了捕获铁丝网那边的山羊,一次次冲撞铁丝网,一次次徒劳。试验人员每天都在它这边的笼子里放些活鸡,让它捕食,它并不缺少食物,起初猎豹还想去突破那道网,捕食山羊,却总是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相持一段日子之后,它认为自己难以逾越那道障碍,就不再冲撞那道铁丝网,开始与对面的山羊相安无事,每天只等着饲养员给它送来活鸡。后来,试验人员将铁丝网撤掉了,但一次次经历了失败的猎豹对山羊已经毫无反应,没有再去捕食它们的欲望了。
人们也经常像猎豹一样进入失败的误区,面对一次次不能逾越的障碍,先是从心理上认可,然后适应、麻木、逃避、放弃,最终彻底失败。而不是去分析不能逾越的深层次原因,比如说关键性的障碍是铁丝网,猎豹所需要做的也许是努力,也许是等待,但是在思想上不可以放弃,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撤去了铁丝网,猎豹就可以吃到山羊。
失败往往是与困难、风险结伴而行的,如果前进的方向正确,逃避了失败无疑是逃避了困难,规避了风险,扼杀了创新,因为困难、探索、失败、尝试、挑战是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抵制失败式思维,认识到具体的失败事件是创新的常态,勇于面对,在思维的盲区开发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才能开辟崭新的道路,获得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