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第三程局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受到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并且极易引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当前我国生态发展需求相适宜。为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生态水平。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增多,城市内涝愈发严重,城市水灾刻不容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缓解城市内涝,提升城市生存环境,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才刚刚起步,人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在2004年的《低碳城市和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正式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海绵城市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特点正如海绵一样,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较高的适应能力。在城市降水方面,能够对像海绵一样对降水进行吸收,还能通过城市本身的建设设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储存,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对储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进而提升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帮助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的发生。我国目前已经在试点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给予专项的建设资金。海绵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绿化设计和河、湖水系的帮助。
2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
1)我国部分城市已在规划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但实施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市政工程应用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地区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时,“依葫芦画瓢”,不考虑自身情况,照搬成功案例数据和经验,建设后效果不佳。
3)国家提倡建设海绵城市,但各地工程项目,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仍按传统模式建设,城市热岛效应、内涝等极端灾害周期性出现,一些市政工程不贯彻低影响开发利用理念,灰色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在继续。
4)海绵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不注重自然规律,没有结合城市河湖水系,使城市雨洪调节、净化、利用和水生态恢复等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3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3.1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的土地大都被开发商占用,可用的绿地过少,我们要想使城市更好的发展,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减少城区楼盘的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绿色植物的种植。可以在马路上合理加大树木的种植,扩大绿化带面积,尽可能多创建带有大量植被的公园和风景区,尽量减少不透水的沥青和混凝土路面,更可引进蓄水模块、透水铺装、多孔纤维棉等生态新型材料,只有这样城市一旦发生较大雨水或内涝时,才能被大量渗透吸收,进行水资源的再利用。如果城市的绿化不能利用,我们还可以进行屋顶绿化,这也是我们推行绿化建设的关键,它能够起到很好的蓄存雨水的作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行,以便实现更好的绿化建设。
3.2升级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海绵体
城市中大多数排水方式采用老旧的管道运输,不仅导致大量雨水资源流失,而且还造成严重径流、地下水污染。所以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以一边对传统设施进行检查,一边对剩余残留价值的排水系统进行维修改造。同时,海绵体的建设也必不可少。一方面对于传统海绵体(河流湖泊等)定期维护,另一方面修建完善新的海绵体(人工湿地、公园绿地等)来提高雨水渗透率。改变传统“快排”模式,评估排水脆弱区域,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公园湿地、公园绿地、生物栖息地等现有自然资源并充分利用微气候调节,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保持水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3因地制宜,技术创新
从水自身出发,认真分析调查当地水文条件、水生态条件、降雨特点等相关历史资料,立足水情特征,结合区域尺度规划设计、系统网有效连接、城市项目建设方案、人民生活水平等情况,监测评估风险等级、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水管负荷,健全水文生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的解决方案。在编制建设方案过程中,可以选用低影响开发理论制定目标,科学编制开发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在统筹建设排洪防涝系统时,利用云计算以及三维建模分析、遥感控制管网分布,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已有的雨水处理技术,挖掘市场潜力,鼓励相关企业技术研发、资本运作,确保设施的先进高效。
3.4更新理念,科学规划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现,要积极更新建设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雨洪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结合我国国情及生态系统状况出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与布局,在先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支持下,找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方向,将水循环体系及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改善雨洪管理成效。也就是说,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秉持先进的建设理念,全面把握城市地理条件、水文特征以及排水设施建设实际情况等要素,对海绵城市建设现有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科学规划布局,制定具有高度适宜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例如将观工程做成透水景观在雨水多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利用;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透水景观铺装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给排水系统设计,要注重排水系统多元化,为雨水有序循环创造优良条件,将水文系统与现存海绵城市排水管网有序结合,优化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
表1 透水景观铺装相关数据信息表
3.5加强社会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普惠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开发项目,无论是城市雨洪水造成的灾害还是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涉及到了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海绵城市建设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要让广大社会群众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建设要求,通过政府以及各级媒体进行宣传,并推出一批示范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内涵,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或者习惯,以此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3.6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还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政府在认识到海绵城市重要性的同时,要给予大力支持,在资金方面,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资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做好人才储备。海绵城市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努力。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为全面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性,要积极更新建设理念,做好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相关体制,并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水平,从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2]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贺瑞敏.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27(06):793-799.
[3]陈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净水技术,2016,35(01):102-106.
论文作者:陈远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内涝论文; 理念论文; 热岛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