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叶(Bich, Diep, Tu)[1]2014年在《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的认识中,“可能”是一个显然存在的概念范畴。这种范畴投射到语言中来,以一定的语言结构来反映,造成了语言中的能性范畴。这种语义句法范畴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句法形式,我们把表达能性范畴的句法结构称为能性结构。普遍的语言调查表明,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是用助动词来表达能性范畴。汉语和越南语也不例外,都是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范畴,但除了这种结构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段,即可能补语“V得/不C”,越南语也使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即用副词做为一种能性情态的标记(本研究中记为M),放在动词后面,构成“V+M”结构来表达可能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分析和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结构的基础上来揭示两种语言的能性范畴在句法形式方面的异同表现,并力求解释造成每一种语言内能性结构的相同和特殊的原因,最后从比较得出的结果来对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结构教学提出建议。论文重点内容共五章,全文分为叁个主要部分:引言、五章主要内容及结论部分。引言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限定研究对象、研究的意义、现状、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及论文的创新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语料的来源。第一章阐明有关能性范畴的一些重要内容,第一节介绍范畴理论和能性范畴的划分及其句法形式表现;第二节主要分析能性范畴的含义和属性并说明能性结构和能性范畴之间的有机、密切的关系;第叁节和第四节依次介绍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范畴及其句法形式的表现;第五节对汉语和越南语能性结构之异同做出初步的划分,为后面第二章和第叁章的对比做出基本框架。第二章分析汉语和越南语共同具有的表达能性范畴的句法形式:“助动词+VP”,先对比汉越能性结构的肯定式,再对这种结构的否定式和极性问、反问句形式进行比较以阐明同样一种能性结构在两种语言内不同的句法功能和每个能性助动词所能表达的语义次类。第叁章分析汉语的特殊能性结构“V得/不C”和越南语“V+M”结构,尤其是越南语的“(khong)V(+C)+duoca"。本章把分析这两种结构的句法和语义作为基础来建立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对“V得/不C”和“V+M”在汉语和越南语里共同表现的一种特征,即否定式的优先性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以揭示这两种结构“异中有同”的现象。第四章从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其异同表达方法来看语言共性和语言接触的产物。两种语言里都使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意义的现象表明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可能”具有共同的感知方式,并用语言像似性来“临摹”这种现实,构成语言中的能性结构。本章还从汉语和越南语在发展过程中的接触现象来力求解释汉语和越南语除了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范畴之外,为何各自还自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结构来表达这种范畴。第五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是对越汉语能性结构教学的建议,第二节是对中越南语能性结构教学的建议。结论部分先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能性结构的异同,之后浅谈本研究的一些存在和未来展望。
黎凤[2]2013年在《汉语能性结构否定式及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文中提出世界上大多数语言表达能性范畴的都是情态动词,汉语表达能性范畴的具有两种语法形式,一是能性助动词结构(通常称能愿动词),二是能性述补结构(通常称可能补语)(本文研究对象以能性范畴作为立足点,因此在术语上统一称为能性结构)。由于汉语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性,而本体研究在很多方面还尚无定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性结构成为难点,尤其是能性结构否定式,由于涉及到否定范畴,更是难上加难。本文要考察的问题就是汉语两种能性结构否定式及其习得情况。第一章、说明研究背景、范围和意义等。第二章、梳理先辈时贤的相关研究成果。第叁章、分析两种能性结构否定式,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平面进行分析。然后比较两种典型结构“不能V(C)”和“V不C”,这是本章的重点。由于“V不C”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不能V(C)”,因此立足点和侧重点为“V不C”。由于“不能V(C)”是多义结构,根据意义可以分为“不能1V(C)”和“不能V2(C)”;同样“V不C”也分为不同小类——“V不X”、“V不了2”和“V不得2”(文中的“V不C”如无说明则指“V不X”和“V不了2”,在涉及分类和比较时,叁个小类统称“V不C”),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特点。两种能性结构否定式在使用分布和条件上都有所不同,笔者结合历时语法研究成果和认知语法的观点,在共时层面梳理了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条件。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语料库研究和问卷调查,搜集自然语料和诱发语料,相互补充,相互参照,分析留学生习得的偏误和特点。留学生的习得情况明显具有回避、窄化,泛化等特点,偏误较集中体现在结构混用、语义不当等方面。偏误原因包括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知识的难度等级、目的语规则泛化和教学现状等。第六章、在习得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再考察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不仅从结构、语义和语用上进行解释,更从认知的角度挖掘能性结构否定式在二语习得中的深层问题与对策。第七章、总结全文,包括创新点,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地方。
李星明[3]2010年在《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在结构、语义等方面的特点。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在结构上的类型很多,这与汉语普通话能性述补结构存在很大区别。具体可分成六大类:V得O、V得、V得C(O)、VC得、V得倒(O)、V得CZ倒。各种结构的内部构成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语义上,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主要表达动力[能力]情态、道义[许可]情态、道义[义务]情态、认识[推测]情态四种情态意义。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的各种类型在语义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V得O”结构主要表达动力[能力]情态、道义[许可]情态、道义[义务]情态、认识[推测]情态四种情态意义,“V得”结构主要表达动力[能力]情态、道义[许可]情态、认识[推测]情态叁种情态意义,“V得C(O)”结构主要表达动力[能力]情态、认识[推测]情态两种情态意义,“VC得”结构主要表达道义[允许]情态情态,“V得倒(O)”结构主要表达动力[能力]情态、认识[推测]情态两种情态意义,“V得CZ倒”结构主要表达认识[推测]情态意义。
洪秀贞[4]2013年在《对韩汉语能性结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国跟中国一样属于东方文化圈,特别是在语言方面,都属于汉字文化圈,这给韩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汉字和词汇的学习中更是如此。然而,汉语和韩语毕竟是完全不同体系的两种语言,韩国语具有黏着语的特点,而汉语具有孤立语的特点,两者在语法方面很难找到共同点。因此对韩国的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语法是学习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较高的汉语水平,正确而系统的语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探索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本文关注韩国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能性结构时经常发生的偏误,研究其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其偏误。本文的研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对汉语和韩语中能性结构的研究情况及相关理论进行简单地介绍。第二章,先对汉语和韩语个别能性结构进行界定,然后以“情态”为中心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在能性结构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韩国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能性结构时出现的偏误进行调查、归类,并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第四章是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能性结构的教学提供建议。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空间。
韩书庚[5]2003年在《汉语能性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汉语能性结构包括两种,一种是补语可能式,另一种是与情态动词有关的结构。在文中,补语可能式专指“V得/不C”,与情态动词有关的结构专指“不/能VC”。另外,界于两种能性结构之间的“能V得C”也在本文的考察之列。本文拟运用叁个平面的理论对汉语的两种能性结构进行考察,力求找出两者在句法特点、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上的异同。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大致的梳理。第二章对汉语能性结构的肯定式“V得C”、“能VC”以及“能V得C”进行比较。本章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叁个方面来考察。在句法上重点考察格式的结构特点、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带状语的功能以及格式的对举用法等四个方面。在语义上重点考察格式的语义特点、语义指向以及进入格式的语义限制条件等叁个方面。在语用上重点考察格式的焦点以及它们对句类的选择等方面。第叁章对汉语能性结构的否定式“V不C、“不能VC”进行比较。本章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叁个方面来考察。在句法上重点考察格式的结构特点、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带状语的功能以及格式的对举用法等四个方面。在语义上对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重点考察格式的语义特点、语义指向以及进入格式的语义限制条件等叁个方面。在语用上重点考察格式的焦点以及它们对句类的选择等方面。第四章为结论。总结汉语两种能性结构在句法特点、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上的异同,指出对汉语能性结构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李剑影[6]2007年在《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文中指出能性范畴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自然的语义范畴,主要包括能性情态助动词和能性补语两大类,这二者由于占有重要的语法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关注的对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情态的相关理论,着重研究能性助动词的意义和能性补语的情态表现等相关问题。对于能性助动词的情态意义类型,学界已经基本有了定论,本文从语义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挖掘能性助动词的意义特点,建立本文的情态多义观。相对于能性助动词来说,能性补语的情态意义分析远不完善,本文以普通话语料为主,以历时材料、方言材料、汉外对译材料为辅,详细论证了能性补语认识情态意义的解读和凝固,同时分析了能性补语情态意义隐退的原因,从共时角度再现了能性补语历时产生的机制。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内容,本文还涉及了能性范畴其它相关问题,有关于能性范畴整体特点的,也有关于能性范畴成员个别表现的,都是以情态理论为指导。
朴贞姬[7]2008年在《韩汉能性结构及相关问题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能性结构本身的独特性以及韩国语中没有与汉语可能补语完全对应的句法结构,使得韩国学生在习得汉语能愿动词和可能补语时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就韩汉两种语言能性结构展开研究,总结出能性范畴在韩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规律,意在帮助韩国学生掌握汉语能愿动词和可能补语,从而选择正确恰当的形式来表达能性范畴。本文所依据的语料主要有叁个来源:对外汉语教材和对外韩国语教材、《现代汉语八百词》及其韩文版本以及《小王子》的英、中、韩叁种语言的版本。本文以上述语料中的能性结构为参考依据,主要采用“综合性对比”的方法,即结合单向性对比和双向性对比的优点,进行对比分析描述,阐明韩汉两种语言能性结构的表达异同,进而寻求其对应规律,得出以下结论:韩国语可能否定句的短形和长形都是“否定专有格式”,即只有否定式,没有对应的肯定式,这一点跟汉语可能补语有可比性。汉语可能补语的基本式不是肯定式,而是否定式,而且一部分可能补语没有对应的肯定式。汉语可能补语属于“否定优先格式”。在否定标记分布位置上,韩国语可能否定句的短形“(?)V”跟汉语“能”字短语“不能VC”相对应,即否定标记放在述语“V”前边;韩国语可能否定的长形“V(?)”与汉语可能补语的否定式“V不C”相对应,即否定标记都放在述语“V”后面。韩国语可能否定句的长形“V(?)”中的连接词尾“?”与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式“V不C”里的“不”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从分布位置上看,“不”和“(?)”,它们都用在述语后面;从语法功能上看,“V不C”的“不”读轻声,起连接述语“V”和补语“C”的作用;韩国语连接词尾“(?)”跟述语词干“V”贴得很紧,中间没有语音停顿,起连接述语“V”词干和辅助动词“(?)”的作用。
王碧[8]2014年在《“V得∕不C”和“能∕不能VC”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能性助动词和能性述补结构是表达能性范畴的两个大类,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对象。本文拟运用“情态”理论、认知功能语法、“叁个平面”等理论,将能性助动词和能性述补结构的能性意义与情态意义对应起来;选取能性助动词和能性述补结构中使用频率最高,且在使用上存在交叉现象的“V得∕不C”和“能∕不能VC”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对二者在句法方面、语义方面、语用方面的异同进行详细的考察、描写、分析和解释,揭示二者共存的原因。此外,试图对能性助动词、能性述补结构的连用现象进行描写分析,解释其连用的原因。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文中的使用符号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将借鉴和运用情态的相关理论,把能性范畴中的不同对象同一起来,对能性助动词和能性述补结构在情态表现上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能性助动词和能性述补结构的能性意义与情态类型的对应关系。第叁章、四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与能性助动词有关的结构“能∕不能VC”进行考察、比较、分析。在句法方面,主要比较分析“V得∕不C”和“能∕不能VC”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带状语的情况、带宾语的情况、格式上的对举以及在一些特殊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在语义方面,主要比较分析“V得∕不C”和“能∕不能VC”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以及语义限制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在语用方面,主要比较分析“V得∕不C”和“能∕不能VC”在语用焦点、句类选择、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对两种结构句法、语义、语用的异同的比较,揭示二者共存的原因。第五章为本文的又一研究重点,主要对“V得C”的直接连用,“V不C”的直接连用,“能VC”的直接连用,以及“能V得C”的直接连用等现象进行考察、描写、分析,解释其连用的原因。第六章为结论,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
李剑影[9]2007年在《以“V得/不C”为特点的汉语能性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着眼点,以能性述补结构为重点,综述关于能性结构用法的各家之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观点并就相关问题做专门论述。
孙婷婷[10]2014年在《外国留学生“V得/不起”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指出现代汉语述补结构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在述补结构中提取一种类型,对“V得/不起”进行研究,特别是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能性述补结构中高频使用的类固定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该结构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主要以历时研究的成就最高。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V得/不起”述补结构是汉语学习者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之一,“V得/不起”述补结构虽然在汉语里经常使用,但是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的句式结构。因此,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类属叁个方面分析“V得/不起”述补结构,并对留学生在使用V得/不起”述补结构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结合研究留学生偏误和分析现行教材中述补结构等手段,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以帮助留学生切实掌握此语言点。
参考文献:
[1]. 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的比较研究[D]. 徐碧叶(Bich, Diep, Tu). 武汉大学. 2014
[2]. 汉语能性结构否定式及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D]. 黎凤. 复旦大学. 2013
[3]. 井冈山茅坪客家话能性述补结构研究[D]. 李星明. 扬州大学. 2010
[4]. 对韩汉语能性结构教学研究[D]. 洪秀贞. 山东大学. 2013
[5]. 汉语能性结构研究[D]. 韩书庚. 延边大学. 2003
[6]. 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 李剑影. 吉林大学. 2007
[7]. 韩汉能性结构及相关问题对比研究[D]. 朴贞姬. 清华大学. 2008
[8]. “V得∕不C”和“能∕不能VC”的比较[D]. 王碧.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9]. 以“V得/不C”为特点的汉语能性结构研究[J]. 李剑影.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0]. 外国留学生“V得/不起”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 孙婷婷. 扬州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