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论真实世界的完美及其罪恶的起源_莱布尼茨论文

莱布尼茨论真实世界的完美及其罪恶的起源_莱布尼茨论文

莱布尼茨论现实世界的完善性及其恶的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性及论文,现实论文,世界论文,莱布尼茨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莱布尼茨提出的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理论,历来有众多非议。本文力图根据他集中阐述这一理论的《神正论》客观地阐述构成这一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即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可能世界和恶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以还莱布尼茨思想的本来面目,并揭示神学语言之中隐含的深刻的乐观主义哲理。

关键词 莱布尼茨 现实世界 完善性

莱布尼茨所描绘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完善的世界:宇宙是由独立自主的个体构成的和谐宇宙,社会是由自由的个人构成的正义社会。那么,现实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种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呢?现实世界是不是最好的世界?它能不能更好些?如果说它是最好的,它为什么会是最好的?如果说它是最好的,那现实世界中为什么会存在恶,或者说恶的根源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概括说来就是现实世界的存在和完善性的充足理由或终极根据问题。在讨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引起众多非议的可能世界理论,以及神正论和关于恶的起源的理论。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会看出,莱布尼茨的讨论表面上看来所涉及的是整个宇宙的完善性的根据问题,实际上要回答的却主要是现实社会的完善性、合理性问题。本来整个宇宙存在及其完善性的终极根据问题,在莱布尼茨讨论单子存在及单子之间和谐关系的终极根据已经有了回答。因为他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上帝是单子存在及单子之间和谐关系终极根据,而宇宙是由单子构成的,那么这个现实世界存在及其合理性的终极根据当然也就是上帝了。但是这种推论和论证并不足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恶的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或完善性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并对现实中的反例作出合理的解释,回答人们可能根据反例提出的反驳。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正因为如此,莱布尼茨不仅在多篇代表作中讨论了这个问题,而且在他一生中出版的唯一一部大部头哲学著作《神正论》中集中地研究了这个问题。这一事实本身表明这个问题对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和回答这个问题的艰巨性。

什么是“现实世界”?莱布尼茨说:“所谓‘现实世界’我意指所有存在物的整个系列和整个集合体,以免人们可能说有几个世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存在。因为整个集合体必须一起被看作是一个世界。”①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现实世界大致上相当于宇宙,不过在莱布尼茨那里宇宙除了被创造的存在物之外,还包括上帝。因此严格说来,现实世界相当于被创造的宇宙,而与一般意义的宇宙不尽相同。在莱布尼茨看来,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充足的理由,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应当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他认为,这个理由不能从现实世界自身中寻找,因为现实世界的事物存在有其理由,而理由本身又有其理由,可以这样无限地追溯下去,永无尽头;因此,它必须在偶然系列之外去寻找,在必然的实体里面去寻找。“偶然的事物是存在的,而这些偶然事物只有在必然的实体中才能得到它们的最后理由或充足理由,必然的实体则是从自身而具有其存在的理由。”②这个从自身就具有其存在的理由的必然实体就是上帝。对此,莱布尼茨曾作过明确的阐述。在《单子论》中,他说:“既然这全部细节本身只包含着另外一些在先的或更细的偶然因素,而这些因素又要以一个同样的分析来说明其理由,所以我们这样做是不能更进一步的。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尽管这个系列可以是无限的。”“所以事物的最后理由应当在一个必然的实体里面,在这个实体里,变化的细节只是卓越地存在着,和在源泉中一样,而这个实体就是我们所谓上帝。”“这个实体乃是全部细节的充足理由,而这种细节也是全部联系着的;只有一个上帝,并且这个上帝是足够的。”③在《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和神恩的原则》和《神正论》中,他也论及过。在1697年写的《论事物的终极起源》一文中,莱布尼茨对为什么必须到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充足理由作过集中的系统阐述。在他看来,存在的充足理由既不能在任何特殊的事物中,也不能在事物的堆集或系列中去寻找。他举例说,假设有一本永久存在的几何学书,后来的书一个版本又一个版本地复制它。尽管我们可以说这本书来自它所复制的那个版本,而且可以不断往回追寻,但是我们决不能给它找到一个完全的理由,因为我们总可以问这本书为什么一直都存在,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写这样的书。一本书是这样,世界的不同状况也是如此。因为尽管有某种变化的法则,后来的状态是某种先前状态的某种复制,你可以一直往前追寻,但决不能在其中找到事物的完全理由,就是说,找不到为什么有某个世界存在,为什么是这个世界而不是另一个世界存在的理由。即使你设想世界是永恒的,如果你只是设想一种状态的连续,你还是不能从其中的任何状态中,甚至不能从任何数量的状态中找到充足理由。“因此,世界的理由隐藏在超越世界的、不同于状态连续或其堆集构成世界的事物的系列的某种东西之中。”④这样,我们就必须超越物理的或假设的必然性,进至绝对的或形而上学的必然性。世界中后来的事物是由先前的事物决定的,在这种意义上,世界是物理地必然的,而不是绝对地必然的。那就是说,世界的本性是其所是,由此可以推出事物正象它们所发生的那样必定在世界中发生。所以,所有事物的终极起源必定是在某种具有形而上学必然性的东西中,由此也可以推出有一种具有形而上学必然性的东西存在,因而也就有某种不同于存在的复多性、不同于不具有形而上学必然性的世界的东西存在。莱布尼茨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统一性,正是这种东西构成了世界的充足理由。他说:“除了世界或有限事物的堆集之外,还有某种占统治地位的统一性,它不仅象灵魂在我之中占统治地位,或勿宁说自我本身在我的形体中占统治地位一样,而且在高得多的意义上占统治地位。因为这种宇宙中占统治地位的统一性不仅统治着世界,而且也构造或制作它。它比世界更高,而且可以说超越世界之上,因而是事物的终极理由。”⑤

如果说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既不在任何特殊事物中,也不在事物的堆集或系列中,而在一种作为必然的实体,作为宇宙中占统治地位的统一性的上帝之中,那么有什么根据说上帝是世界的充足理由呢?这首先涉及莱布尼茨对上帝的理解。莱布尼茨的“上帝”不同于中世纪神学的“上帝”,也不同于近代笛卡尔的“上帝”。诚然他象基督教神学一样认为上帝是独立的实在,是最完善的永恒实体,是万物的创造者。但是,在上帝与他的创造物的关系上,他则改变了传统的看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莱布尼茨认为上帝与被创造物都是单子,区别在于后者是被创造的单子,而前者是原始的或最高的单子。上帝象被创造的单子一样具有能力、知识和意志,只是他的这些属性具有绝对的无限性和完善性,并构成了万物的终极本原,而其他单子则总有某种限制,不那么完善,是上帝的“仿制品”。其次,莱布尼茨虽然也承认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但对所有这些特性都赋予了他所需要的含义。就全知而言,他认为上帝不仅知道现实世界变化的全部细节,是实在事物存在的源泉,而且在他的理智中包含着所有可能性,因而他是本质的源泉,是可能性的源泉。上帝的全知就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包含着所有可能事物的实在本质的观念或所有可能性。就全善而言,上帝遵循最佳原则从所有可能世界中选择最佳者。就全能而言,上帝使所有可能世界中最佳者产生。对于莱布尼茨来说,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就体现在他使最佳者存在。“其所以最佳者现实存在,理由就在于上帝的理智决定它为上帝所认识,上帝的善使上帝选择它,上帝的权力使上帝产生它。”⑥最后,莱布尼茨虽然一般也不否认上帝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干预,特别是他认为上帝是精神世界的统治者或国王,他不仅是精神法则的立法者,而且是赏善罚恶的“执法官”。但是他终究不赞成神学家所主张的上帝的意志决定着现实世界的一切,也不同意马勒伯朗士等人所主张的上帝总是施奇迹的看法。对于他来说,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上帝在创造其中的每一事物时预先规定好了它们各自独立自主地变化而又彼此相适应。因此,现实世界创造出来之后,上帝就没有必要,而且也不会干扰世界的秩序和和谐。由此看来,莱布尼茨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神学的;就其被看作是最高智慧和纯粹精神而言,是理性神学的;就其创造世界后不再干涉世界的事务而言,是自然神论的;就所有单子都具有神性而言,是泛神论的。他赋予上帝这些意义完全是出于他的形而上学体系需要,这就是要给单子及其前定和谐确立终极根据,给现实世界提供充足理由,给精神王国的正义设置最高裁决者。

对于莱布尼茨来说,正是由于上帝具有上述特性,上帝才成为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通过他对上帝特性的设定,他就可以用上帝来说明现实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种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就可以说明现实世界为什么是最好的或最完善的。

在莱布尼茨看来,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世界,而且其中有一个是最好的。如果在所有这些可能世界中没有一个是最好的,上帝也不会创造出一个最好的世界来。所有这些可能世界作为可能性和本质,都有一种存在的迫切需要,都有同等的权利趋向存在,然而只有一个宇宙能实际存在。这样上帝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选择。上帝选择了现实世界,那他必定有选择的充足理由,因为他作为最高的智慧,没有充足理由是不做任何事的。他说:“有无限个可能世界,上帝必须在其中选择最好的,因为不根据最高的理由行动,他不会做任何事情。”⑦“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而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这就必定有一个上帝进行选择的充足理由,使上帝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⑧无论可能的无限性多么大,但上帝的智慧更大,他知道所有这些可能,而且还看透了它们,比较它们,评价它们的完善或不完善的程度,它们的强和弱、善和恶。他甚至会超出有限的组合,把它们构成无限个无限性,就是说构成无限个可能的宇宙系列,其中每一个都包含无限的创造物。通过这种途径,上帝的智慧把他已经分别考虑过的所有可能划分为许许多多宇宙系统,以进一步比较它们。所有这些比较和仔细考虑的结果就是上 帝出于至善性从所有这些可能系统中选择出最好的。上帝的智慧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为了满足他的善性或意志的需要。在莱布尼茨看来,宇宙的计划严格说来就是这样的。他认为,上帝的理智的这一切活动,虽然其中有一种次序,并且先于自然,但总是一起发生的,它们之中没有时间的先在性⑨。上帝之所以要选择最好的,是上帝的至善性使然。“上帝以最完善的可能的方式行动”⑩;“上帝以这个宇宙能具有最大完善性做一切事情”(11);“上帝不能做更好的事情”(12);“上帝无疑总是选择最好的”(13);“上帝已经选择了最好的可能计划”(14)。莱布尼茨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原则,即任何人都欲望他实际上看作是对他自己最好的东西,或者更一般地说,每个人都只欲望他认为是最好的(15)。把这条原则运用于上帝,就能说:(1)如果他认为某物是最好的,那么它就是最好的;(2)如果他欲望某物发生,那么它就会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这种被运用于上帝创造现实世界的原则,莱布尼茨称之为最佳原则。这条原则应当说就是上帝选择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

如果说最佳原则是上帝选择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那么对于上帝来说,最佳意味着什么呢?Beson Mates在他的《莱布尼茨的哲学:形而上学和语言》中提出,“最佳”被莱布尼茨不同地解释为“包含最高程度的本质”、“以最小量的支出达到最大量的效果”或“最完善,即它的法则最简单而现象最丰富”。他认为,这些条件是不是彼此等同的,决不是清楚的(16)。Mates的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诚然,莱布尼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他也有集中的阐述,一处是在《论事物的终极起源》中,另一处是在《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和神恩的原则》中。在前一篇文章中,他阐述的“最佳”意指“包含最高程度的本质或可能性”的思想,在后一篇文章中则进而把这种“最高程度的本质”与“最大的秩序”等等结合了起来。在《论事物的终极起源》中,莱布尼茨说:“可以很清楚地理解的是,在可能事物的无限组合和系列之中,其中有这样一种组合或系列存在,通过它,最大量的本质或可能性得以存在。”(17)他认为,就事物而言,总有一种根据最大量和最小量来决定的原则,即以最小量的支出产生出最大量的效果。在他看来,这条原则也适用于衡量世界最佳与否。世界的接受性或包容性可以看作是世界尽可能被恰当地建造的支出或根据,而形式的多样性则是与建造的恰当性、与它的房间的数量和雅致相应的。如果在一定的世界包容性之内尽可能多地包容形式的多样性,那就是最佳的。在那里,莱布尼茨还举了很多事例说明这一点。总的看,他认为上帝所选择的现实世界之所以最佳,是因为它包容了最大量的本质或可能性。在《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和神恩的原则》中,莱布尼茨是这样说的:“从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完善性可能推出,上帝在产生宇宙的过程中选择了最好的可能的计划,这个计划把最大的多样性与最大的秩序结合在一起;与以最好的方式安排的情境、地点和时间结合在一起;与通过最简单的手段产生最大的效果结合在一起;与宇宙所能允许的被创造事物中最高程度的能力、最高程度的知识、最大的幸福和善性结合在一起。”(18)显然,莱布尼茨这里所理解的“最佳”包含了前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最佳”,也包含了Mates所说的莱布尼茨在《形而上学谈论》第5节等处把最佳理解为“法则最简单而现象最丰富”的思想。因此可以说,这里的陈述集中地表达了莱布尼茨对“最佳”的理解。根据这里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上帝来说,现实世界之所以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首先是因为它比其他可能世界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因而使最大量的可能性得以存在;其次是因为它不仅包容了最大的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尤其是与被创造物的最大程度的完善和幸福、与世界的普遍和谐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上帝选择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归根到底也是现实世界存在的充足理由。

对于莱布尼茨来说,现实世界是最好的或最完善的,它之所以最好,其最终原因在于上帝。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完善、存在着恶与罪。莱布尼茨也不否认这一点。那么,既然上帝是现实世界存在的充足理由、最终原因,那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恶,其原因是否也应该在于上帝呢?莱布尼茨在这里似乎面临着一个矛盾,即既然上帝是全能、全善的,他为什么会允许恶存在,为什么不使现实世界更好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提出来:现实世界既然是最好的、最完善的,那恶是从哪里来的呢?许多人正是以这个问题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提出诘难。由我们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对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来说并不难解决。因为首先,莱布尼茨说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这并不是说它就是十全十美的、绝对完善的世界。它只是相对于所有其他可能世界而言是最好的,就是说其他任何可能世界都没有它好。如果说它还不好,那其他可能世界更不好。其次,对于莱布尼茨来说,上帝的全善只在于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挑选最好的可能世界,倘若可能世界中没有十全十美的可能世界,他也不能构造出一个来。他的全能也同样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它只能使可能变为现实,而不能使没有可能性的东西变为现实。这样看来,说现实世界存在恶并不与他所理解的上帝的全善全能相矛盾。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能象通常人那样把上帝的全能想象为无所不能,把上帝的全善想象为绝对不容许恶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现实世界的恶的根源在上帝那里,至少可以说,它是上帝创造现实世界时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没有那种没有任何恶的可能世界,或者说这样的全善的可能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以上这种说明,是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理论内在的逻辑推论出来的,他自己并未这样来说明恶的根源问题。莱布尼茨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阐述,特别是在《神正论》中作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他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恶是就部分或个体而言的现象,孤立地看它是一种恶,然而把它放在整体中看,它并不一定就是恶,相反也许是达到更大善所必需的。在这个意义上恶可以说是上帝使整个世界完善和和谐的手段,因而是为上帝所允许的。然而,莱布尼茨的具体阐述并不尽一致,下面我们再作详细些的分析。

莱布尼茨说,古代人把恶的原因归属于物质,相信物质不是被创造的,而是独立于上帝的。现在我们从上帝那里引出所有的存在,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恶的源泉呢?他的回答是:“就创造物的观念的本性包含在那存在于上帝的独立于他的意志的理智之中的永恒真理而言,必须到这种本性之中去寻找。”(19)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在创造物中有一种原始的不完善性,因为创造物在其本质方面是受限制的,因而它不能知道一切,它会欺骗自己,而且会犯其他错误。他认为,上帝是理智、必然性,事物的本性就其在于永恒的真理而言是他理智的对象,但是这种对象是内在的,并且是遵循上帝的理智的。在那里不仅能发现善的原始形式,而且也能发现恶的起源。这是一个永恒真理领域,它就是善和恶的观念的原因。他说:“诚然有两个本原,但它们都在上帝之中,这就是他的理智和他的意志。这种理智提供了恶的本原,但它并未因此而受玷污,并未变成恶:它表象着本性,因为它们存在于永恒真理之中;理性之中包含着恶赖以得到容许的理由。”(20)他认为,严格说来,恶还有一种动力方面的原因,因为恶就在于贫乏,即动力因没有使它发生。这就是经院哲学家为什么倾向于称恶的原因为贫乏的原因。他说:“恶本身仅仅来自贫乏;这里肯定的东西只是伴随地进入其中的”(21)。

在莱布尼茨看来,恶可以分为三种:形而上学的恶、物理的恶和道德的恶。形而上学的恶在于纯粹的不完善,物理的恶在于痛苦,道德的恶在于罪。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恶是必然的,而物理的和道德的恶并不是必然的,但它们由于永恒的真理而是可能的。因为“既然无限的真理领域中包含着各种可能性,因此必然存在着无限众多的可能世界,其中有许多必然包含着恶,甚至其中最好的可能世界也包含有恶,这样就导致了上帝容许恶。”(22)上帝为什么容许恶呢?莱布尼茨认为要说明这一点,就必须解释“容许”是什么意思。而为此又必须先解释意志的本性。他说,从一般意义看,意志就在于与事物所包含的善成比例地倾向于做某事。当这种意志是分离的并且在一种善的包容性中分别地考虑每一种善时,它就被称作先行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上帝倾向于所有的善,他诚挚地愿意认可和拯救所有的人,扫除其罪,并且阻止罚其入地狱。甚至可以说这种意志本身是有效验的,如果没有更强有力的理由阻止这种意志,这种效果就会得到保证。但是,这种先行的意志并不等于最终的实行,否则它就决不会不产生它的最充分的效果,上帝就会成为所有事物的主人。在他看来,上帝的真正成就只属于后行的意志,这种意志是完全的,它遵循这种规则,即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能力时,他决不会不做他意欲做的事情。这种最终的决定性的后行意志是由所有先行意志的冲突导致的,就是说,是由所有倾向于善的东西之间的冲突,甚至所有排除恶的东西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由所有这些特殊意志同时出现产生了一个总体的意志,这就象力学中所有复合运动都是由在同一运动物体中同时出现的所有倾向所产生的一样。

莱布尼茨认为,从这里可以推出,上帝先行地意欲善,后行地意欲最善。至于恶,上帝完全不意欲道德的恶,而且不绝对地意欲物理的恶或痛苦。就物理的恶而言,人们可以说,上帝经常作为对罪的处罚,也经常作为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欲求它,以阻更大的恶或获得更大的善。处罚能起到校正和榜样的作用。恶常起到使我们更多地品尝到善的作用,有时它能对遭受它的人的更大完善作出贡献。就道德的恶而言,尽管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即它也可以发挥获得善或阻止另一种恶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使它作为上帝的意志的充分对象或被创造物的意志的充分对象。就它被看作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某种结果而言,它只得被允许。他的结论是:“上帝自身先行地意欲所有的善,他后行地意欲作为一个目的的最善,他意欲有时作为手段的中性东西和物理的恶,但是他只允许作为sine quo non[必要的],或作为使之与最善联系起来的假设的必然性的道德的恶。所以,以罪作为其对象的上帝的后行意志只是容许的。”(23)由此看来,莱布尼茨认为上帝之所以要容许恶,是他的后行意志为了获得最大的善使然。就是说,在所有可能的善不能同时实现时,上帝选择了最大的善。尽管其中包含了某些恶,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这些恶有利于实现更大的善,那这种恶也是善,也是美德。他说:“上帝有一个强有力得多的理由,一个远值得使他容许恶的理由。他不仅从它们中派生更大的善,而且它们是与那些是可能的最大的善联系的,以致于不容许它是一个缺点(24)。“既然上帝倾向于产生尽可能多的善,而且具有这样做的所有知识和所有能力,那么在他之中就不可能有缺陷,有罪或有罪恶;当他容许罪时,它就是智慧,它就是美德。”(25)

有人可能会提出:也许会有一个没有罪恶、没有痛苦的世界。莱布尼茨否认有这样的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不可能绝对地好。因为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的每一事物都是联系着的,宇宙无论是怎样的,它总是象海洋那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最小的运动会扩展其影响至遥远的东西,尽管这种影响随着扩展的距离延伸而逐渐成为不可感觉的。这样,上帝就得预先把事物一次性地排列好,并且预见到一切。每一事物在存在之前作为观念都服从根据所有事物的存在作出的决定,以致于宇宙中除了它的本质外没有什么东西能被改变。“因此,如果在那里没有最小的恶,象在这个世界里所遇到的那样,那么它也就不再是其中一切都经过计算和审核的世界,因而也不是被选中它的造物主看作是最好的。”(25)诚然,我们可以想象没有罪没有不幸的可能世界,例如可以设想象乌托邦那样的世界,但是这样的世界在善性方面还是比我们的世界低级得多。这一点从上帝已经选择的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世界,就可以后天地推论出来。此外,大家都知道,善往往是由恶引起的,没有恶,就不能获得善。两种恶加在一起往往产生出大善,两种毒药加在一起往往被证明具有医疗的功效。在他看来,这样的恶本身对善是有裨益的;恶之所以是恶,仅仅是就一个被限制的局部而言的,而不是就事物的广泛联系而言的。在局部表现为混乱无序的东西,在整体中却是井然有序的。“上帝意欲秩序和善;但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部分是无序的东西在整体中是秩序。……容许恶来自一种道德的必然性;上帝被他的智慧和善性限定在这一点上。”(27)

还有人提出,如果上帝总是产生最好的,那么他就会产生其他的上帝,要不然他创造的每一实体就不是最好的或高度完善的。对此莱布尼茨批评说:“他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考虑事物的秩序和联系。如果每一各别的实体都是全善的,所有的实体就会是相似的;那既不恰当也不可能。如果它们都是上帝,产生它们就不会是可能的。所以事物的最好系统不包含上帝;它总是一个形体(即根据时间、地点安排好的事物)与那表象和知道形体的灵魂构成的系统,形体在很大程度上由灵魂指导。”(28)莱布尼茨还指出,现实世界决不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具有那么多的罪恶。如果我们对罪恶特别注意,罪恶便会增多。我们之所以觉得善少,是由于我们对它不大注意。如果我们经常生病,很少处于健康状态,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健康时不会发现的大善。培尔曾经在《历史批判辞典》中说:“到处都是监狱和医院,到处都是绞架和乞丐。”莱布尼茨批评说,培尔在世界上只看到医院和监狱,可是住宅比监狱多得多。

收稿日期:1994年6月7日

①⑦⑨(19)(20)(21)(22)(23)(24)(25)(26)(27)(28)[德]莱布尼茨:《神正论》,伦敦1951年英文版,第128、128、267-268、135、217、219、136、138、200、138、128-129、201、251—252页。

②③⑥⑧《单子论》第45、第37、38、39、第55、第53页。

④⑤⑩(11)(12)(17)《莱布尼茨文章书信集》,芝加哥1956年英文版,第487、486、209-210、218、218、487页。

(13)(14)(15)《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柏林1875—1890年德文版,第四卷,第428-429、438页,第六卷,第389页。

(16)《莱布尼茨的哲学:形而上学与语言》,纽约1986年英文版,第70页。

(18)《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和神恩原则》,第10页。

标签:;  ;  ;  ;  ;  ;  

莱布尼茨论真实世界的完美及其罪恶的起源_莱布尼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