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为日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通过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经过检测发现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诊断价值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发病急,致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帮助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选取较好的临床诊断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快速的诊断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为了探究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以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确诊率,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对通过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34例患者均符合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为18例,男性患者的占比为18(52.94%),女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的占比为16(47.05%),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1.4±3.2)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9例,男性患者的占比为19(55.88%),女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的占比为15(44.11%),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为(53.1±3.4)岁。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两组对象均进行常规检查,并且抽取2mL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来检测血浆D-二聚体,半小时后可得结果,参考值小于0.5 mg/L。入院0.5-2 d内,患者实施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1]。对两组对象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血清肌钙蛋白T(cTnT)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对象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血清肌钙蛋白T(cTnT)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经过检测发现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近年来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已对病患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引发并发症状出现,对病患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缺血性结肠炎在临床中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故此寻求较好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方式,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帮助病患有效的改善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关于缺血性结肠炎的有效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受到普遍关注,有相关研究显示,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少误诊现象,经过此次研究选取来我院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4例,同时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34例,对其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旨在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为日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此研究显示结果可进一步看出,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优越性。缺血性结肠炎一般多发于年龄较高的老年人,且对伴有心脑血管以及高血脂等相关基础疾病,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男性略多于女性,以急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故而对于仅存在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带有心脑血管以及高血脂等相关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进行较为详细的诊断分析,以免造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漏诊。而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可加强对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这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生成,从而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依据。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抗凝系统之一,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3]。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成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统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4]。由于缺血性结肠炎疾病较为复杂,如果缺血性结肠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对改善该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血浆D-二聚体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此外,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病患,且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发病突然,坏疽型预后极差,对治疗成功与否影响重大,应该及时的帮助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以后防控。无论是内科、外科治疗均应掌握时机,密切观察,及时调整药物,首先去除诱因,例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压药、休克等,建议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病人应坚持治疗,多运动,促进血液回流,若出现不明原因突发腹痛及便血应警惕此病发生。
综上所述,经过此次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避免和减少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临床诊断中的漏诊或误诊情况,是作为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在日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洪美,金伟,栾春艳,等.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4(11):3719.
[2]王俊萍,邹兵,杜意平,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6(2):229.
[3]周洪美,金伟,栾春艳,等.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14(32):3719-3720.
[4]叶泳松,刘波.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肠病中的应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39(1):29-31.
论文作者:吴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缺血性论文; 血浆论文; 结肠炎论文; 患者论文; 水平论文; 两组论文; 价值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