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芳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雷锋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98-01
如何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美”为总论点,来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喜爱上数学,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数学自身的魅力。根据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体验的基础上,从营造课堂氛围、直观展示概念美、通过规律展示计算数学美、调动情感等方面谈了在小学数学课中的享受数学美教育,与广大的数学教师共同学习、探讨。
罗素说过:“数学中有至高的美.”在初中数学中随处都存在美的形式,美的理论,美的结果,美的思想方法.可不少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不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常感叹数学的无味与枯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唤醒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 充分挖掘美的实体,让学生感知数学美
数学美不同于其他艺术美那样外显,它更多的体现在数学推理的严谨,判断的准确,语言的精炼,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美的实体,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的最后,利用课件呈现这些画面:平静的湖面上,一滴水珠激起层层圆晕;阳光下向日葵正茁壮成长;电磁波的图片;平坦的马路上,人们骑着自行车悠然自得地行驶着……在如此美的情境中学生感知着“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抓住“圆”这一实体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数学美。
二、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如果让数学的美仅仅隐含在美丽的情境中,隐含在数学内在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就难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数学美的认识和感受,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教学圆的周长时出示这样的一幅图: ,要求学生比较大圆的周长和两个小圆周长的和,刚刚呈现图时,学生们有的认为大圆的周长长一些,有的认为两个小圆周长的和应该长一些,也有学生认为大圆的周长应该和两个小圆的周长和一样长。在争论过后,一些学生很快想到了可以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测,于是有人举例小圆①的直径是1厘米,小圆②的直径是2厘米,两个小圆的周长和是1π+2π=3π厘米,大圆的直径是两个小圆直径的和,所以是3π厘米,原来大圆的周长和两个小圆周长的和是相等的。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通过举例得到启示,发现无论这个大圆中有多少个小圆,只要它们的直径和等于大圆的直径,大圆的周长跟所有小圆的周长和是相等的。如此缜密的举例和推理无疑是数学课堂上的“美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呵护学生创造的热情,让学生享受创造美
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数学课堂上,学生虽不能描绘优美的图案,不能谱写动听的旋律,但有了美的体验,学生在数学的思维体操上,将会创造出比画更美的境界。
在组织学生参加《图形的密铺》的数学活动后,学生发现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原来可以通过密铺形成美丽的图案,我们身边人行道上的地砖,家中墙壁上的彩砖,衣服上美丽的图案正是密铺最好的解释。学生创造的欲望被点燃,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后粘贴在教室的墙面上,当美丽的图案布满教室的墙面时,学生则再次被平面图形的魅力所感染,为自己的创造而喝彩。
教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学生们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王大爷用一根铁丝围成了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将这根铁丝改围成长12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面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方法是:10×4=40(厘米)12×2=24(厘米)40-24=16(厘米)16÷2=8(厘米),这时有学生指出可以用10×2-12=8(厘米),面对如此简洁的算式学生们兴趣盎然,是巧合还是另有道理,通过画图、比较他们发现这种解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发现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应该等于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新颖的思路,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让创新的种子埋入了学生的心田,在对数学美的不断追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创新思维的大门被打开。
将数学美带进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将数学美带进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气勃勃 。让我们带领学生用纯真的眼睛去发现数学美,用善良的心去体会数学美,用智慧的脑、灵巧的手去创造数学美,让我们带领学生在缤纷的数学课堂中领悟数学的真谛,享受数学美的“盛宴”。
四、意外生成,感受创新之美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有时,课堂因此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教学“旋转”一课时,我刚讲完“旋转”的现象,班上的“调皮大王”在座位上手舞足蹈。这时,我并没有指责或置之不理,而是用亲切的笑容鼓励他,让他到讲台上来表演。他发挥了自己的想像,用身体做出旋转的动作,师生共同分享了他独特的情境表演。及时捕捉、把握好意外生成,课堂上更能显示出亲切、灵动、活力和创造。
数学课堂到处充满着美,这种美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
论文作者:丁桂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数学论文; 小圆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长方形论文; 直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