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企业研究所自主创新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创新论文,中国论文,本土论文,研究院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新经济时代,企业越来越聚焦于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研究院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成为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从英特尔的CPU芯片到微软的操作系统,从IBM的超级计算机到朗讯的通信技术,当今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企业研究机构。英特尔研究中心、微软研究院、贝尔实验室等世界知名的企业研究院在为本企业提供长远竞争力的同时,也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强大推手。自1993年摩托罗拉在华设立第一家研发中心以来,IBM、微软、英特尔、贝尔、宝洁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经过多年发展,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整合研发机构,成立规格更高的研究院,使其研发布局更加合理,研发体系更加有序。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北大方正、春兰、海尔、联想、TCL等本土企业研究院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先后崛起,本土企业研究院逐步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推动了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对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自主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创新环境的改善等定性研究,集中于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或产业层面展开,更多注重对中国创新政策等宏观要素或行业结构的创新特征进行分析。至于从微观角度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发展进行深入、动态的研究成果还较少[1]。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自主创新大多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和非连续的,因此对于中国背景下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问题仍然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在这个领域中,针对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探讨还鲜有涉及,那么,探讨本土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使之真正成为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桥头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 研究设计

2.1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界定

本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本土的企业研究院,具体筛选过程见表1。

在此基础上,将曾经使用过“研究院”名称的31家企业确定为分析样本。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IT、材料、化工、家用电器、生物医疗等产业。中国本土的企业研究院是大企业集团中从事重大关键技术、企业集团内部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的专门机构,是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主要包含大企业集团独立设置的研发机构、企业集团合资成立的研发机构以及国内科研机构通过转制变为的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机构。中国本土的企业研究院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独立于企业集团的销售、生产等环节;②集团公司拥有50%以上的股份;③主要进行研发活动。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技术中心相比,主要有3个方面的显著差异:①除了具有传统技术中心的基本功能外,还担负着传统技术中心所无法承担的一些特定功能。例如,它能够承担企业集团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而这种技术往往是子公司和分公司在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难以承担的。②它能够对企业集团内的技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对集团内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着重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重复研究。③由于研究院往往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服务,所站层次较高,并且技术研究通常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因此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帮助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通常而言,研究企业管理的方法主要有3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其中,相对大多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而言,案例研究法具有获取丰富、详细等优点[2],更适合用于对企业发生的纵向性变革进行观察和研究[3]。此外,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除了能够对各种事件出现的频率和范围进行探讨之外,还能按时间顺序进一步追溯相互关联的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4]。基于被研究问题的性质、特点和复杂性,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性质与目的的不同,案例研究方法可进一步划分为探索性、解释性和描述性3种[5]。由于中国背景下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问题是一个相对全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案例研究的信息来源主要有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证据6种。通常建议采用多种渠道来收集数据,从而形成证据三角形或完整的证据链,增强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性[6],并且多样化的研究信息可以使案例研究基础更加坚实有效[4]。笔者在杭州汽轮动力集团研究院(简称“杭研院”)案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基于行业内的数据收集、跟踪研究、深度访谈和专家咨询4种方法,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4类信息来源:①收集“杭研院”所处行业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访问,以及查询相关行业网站、集团上市公司披露的资料、相关媒体和学术界的资料等,获得了“杭研院”所在行业的基本数据资料,明确了其行业地位。②跟踪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通过对“杭研院”进行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进而对“杭研院”的技术创新和组织运营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③深度访谈。累计对“杭研院”20多位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杭研院”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和重要创新进行了重新梳理,同时请他们提供和核实有关信息,并对本研究结果提出自己的意见。④专家咨询。经过上述步骤,得到了初步研究结果。接下来,笔者在一次由30余名企业中高层主管参加的技术战略规划论坛上将初步结果进行了汇报,相关结论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获得专家们的一些重要修改信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上来源于4种不同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只有在能相互印证的前提下才被本研究所采纳。

3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基本特征

研究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基本特征,亟需回答诸如此类问题: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才能在微观活动中实现更为高效的自主创新?通过何种创新行为和组织形式对外部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获取?存在哪些企业研究院可控的微观环境用以支撑上述行为顺利实施?由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并结合国内31家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实践,总结出了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3个基本特征。

3.1 自主创新的主要实现方式——原始创新

自主创新包括3个方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集团的研究院在原始创新方面处于领先位置。GASSMANN等[7]发现,企业研究院依托企业集团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所需的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APPOLD[8]认为,企业研究院可以直接面向集团公司的技术和生产,创新目的性、实用性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强。RONSTADT[9]发现,在研发活动中专业化和分工的效率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使其R&D投入的收益增加。ARCHIBALD等[10]认为,产业竞争正在前移到研发阶段,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研发机构的原始创新成果。LUBART[11]认为,大多数企业都是仿制创新而非首创创新。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作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其原始创新是本土研究院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3.1.1 本土企业研究院原始创新的优势

(1)在某些行业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 由于历史原因,某些企业研究院本身就是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如部分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等行业中的企业集团就延续了原来一些国家级产业研究院所,如央企之一的中国普天集团,其下属的首信研究院就是由原邮电部506厂改制而来。还有一些企业研究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转制而演变成的,如联想集团研究院是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联合共建,实质是中科院将其计算机所改建成为联想的中央研究院。

(2)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局部的优势地位 如家电、生物制药等,这些行业和企业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上的创新,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获得大量的核心技术,企业研究院具备了原始创新的条件。如海尔研究院的定位是立足原始创新,整合全球优势科学和技术资源,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中心,为海尔集团在全球的发展提供服务。

(3)有理想的原始创新所需的外部环境 从政府管理体制上看,大企业集团的研究院有理想的原始创新所需的外部科技环境,与主管科技或生产的各级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各种政策性和战略性的信息畅通,极易获得创新资源。同时,在研发经费上,各级政府部门也给予大力支持。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企业研究院每年直接从政府获得的各种资助高达几千万元到上亿元。

3.1.2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定位

在研发领域上,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应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不同的定位。这里从企业研究院面向的3个服务对象: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微观层面的企业集团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研发定位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定位于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当前,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情况是,国家一方面加强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归并改制,使得部分研究所成为了企业,产品开发领域也得到了增强,而对行业基础共性研究部门则减少了财政支持,转而寄希望于技术型企业,将其作为应用研究的主体,这就使得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出现了应用研究链条上的脱节,不过,研究院的该种定位可以较好的填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真空地带。

在产业服务体系中,应定位于有一定前瞻性的应用研究和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目前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大多已下沉到产业部门,他们既是科研体系的基层人员,又是产业部门的一线人员,因此有能力打造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服务平台,使企业研究院成为为产业提供新技术服务的机构。

在自身集团体系中,应定位于应用研究的后端与产品开发的前端之间。从长远来看,应加强应用领域的研究,发挥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发展与自身产业相匹配的项目,为自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2 自主创新的外部资源整合——合作创新

目前,网络化合作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ETZKOWITZ[12]提出“二螺旋合作创新模型”,认为企业、高校和公共研究机构、政府分别形成生产链、科技链和行政链,三链耦合形成技术创新系统。IMAL等[13]认为,网络架构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关系。SLATER等[14]指出,合作创新可以分担成本、分散风险从而获得规模优势。SUZUMURA[15]通过次优福利函数检验了合作创新对社会收益的正效应。SCOTT[16]认为,合作创新可以获得合作伙伴的经验性知识和技术成果,从而快速获得新技术与新市场。我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要实现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更依赖于合作创新网络的构建。

一方面,企业研究院从事的都是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集团内部共性技术的研发,此类技术系统涉及的范畴广、创新难度大、风险高,因此企业研究院常会受到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的限制,这就需要以合作创新的方式进行开发。如上广电(SVA)集团在芯片制造方面与IBM、Microsoft、NEC、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其研究院负责人认为,上广电不可能完成所有事情,需要同众多既有设计能力又有设计经验的芯片公司合作,这是成功之道。

另一方面,本土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活动往往受到国外企业的打压,更需要整合各种力量才能实现自主创新[17]。我国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用户、原材料或模块供应商、技术支持机构(如大学或科研院所)以及财政或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的合作创新网络(见图2)。在本土企业研究院合作创新网络中,政府部门往往是重大创新系统的立项者和组织者;财政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和经济支持;研究院是创新活动的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用户可以将产品的实际运行情况反馈到企业的再创新过程中;供应商通常是创新工作分解后创新外包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支持者提供基础技术或关联技术的支撑或协作。

图2 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合作创新网络

3.3 自主创新的内部支撑环境——管理创新

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持。BROWN等[18]分析了美国公司管理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认为管理创新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PIERRE[19]把管理创新从市场和技术的范畴中剥离出来,指出企业需要重点解决如内部协作、组织结构、个人管理等问题。GAGLIARD[20]认为,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激发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徐慧刚[21]认为,管理创新和自主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之间存在互动效应。从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与企业研究院管理创新密切相关的要素主要包括:研发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员创新。

研发战略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方向和途径。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在战略规划上大多具有长远规划,对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技术发展做出预测和评估。如TCL研究院的研发战略为:承担超前3~5年具有前瞻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新技术储备。春兰研究院的研发战略为:力争未来5~10年,在相关领域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或居领先地位。在研发战略的信息支持上,宝钢研究院建立了78人的情报中心,下设情报研究室、资料开发室和期刊编辑室,并建立了“321”竞争情报体系,对相关领域的技术进行跟踪监测,做出战略性把握。

技术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研究院有必要建立一个与外界环境相匹配的组织结构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当前本土企业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体系一般采取以研究院为主导的4种不同的组织层级形式(见表2)。如海尔研究院的研发组织结构为“中央研究院-产品开发中心-生产手段开发中心-产品质量监测中心”4级形式。不同层级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采取哪种层级形式,应根据研究院的不同特点加以区别。

企业研究院作为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地,只有人才创新,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激情,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目前本土企业研究院大多重视人才培育,通过建立评估创新与知识资本的方法体系,努力让员工实现创新价值。如海尔研究院对科研人员实行项目制管理,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个资源存折,根据项目经营情况,从项目产生的利润中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月度工资,而人事管理则由海尔集团人力资源本部统一管理。

4 案例分析

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杭州汽轮机厂,成立于1958年。1995年6月,作为国务院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首批改制为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集团工业汽轮机的制造能力与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国际市场占有率40%,水泥行业余热利用产品国内第一,是国内唯一能按不同用户要求进行非标准设计的工业汽轮机企业。“杭研院”的基本情况见表3。

之所以选择“杭研院”作为分析对象基于以下3点:①符合本研究对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界定条件;②自主创新路径清晰,无论是原始创新、合作创新还是管理创新,能够反映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基本特征;③自主创新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位置,代表了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方向。

4.1 “杭研院”的原始创新分析

“杭研院”的自主创新主要是通过基于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的原始创新实现的。

(1)市场拉动下的原始创新 “杭研院”成立之初敏锐地观察到我国在大型PTA装置、乙烯工业、大型空分装置等工业设备上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这就意味着在该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见表4)。上述设备需要配套使用大型工业汽轮机,但当时汽轮机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汽轮机技术落后,效率低、能耗高。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有必要开发能效更高的汽轮机技术以应对急剧发展的市场需求。60 MW工业汽轮机的自主研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起步的。“杭研院”通过技术攻关,不仅掌握了富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同时实现了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绝大部分设备或元件。60MW工业汽轮机的自主创新,使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平台,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工业汽轮机原始创新和商用品牌。目前60 MW工业汽轮机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石化、发电、钢铁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技术推动下的原始创新 随着石化装置规模的大型化,工业汽轮机的规模也随之加大,国外已经开始进行超大规模工业汽轮机的开发。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提前做好超大型工业汽轮机的技术储备工作,以应对工业发展提出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杭研院”对100 MW等级超大型工业汽轮机系列技术进行了立项。该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国外也刚刚起步。

在具体研发中,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主要包括模块划分、模块开发和系统集成3个部分(见图3):①模块划分。在汽轮机装置系统框架和预期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汽轮机分为支座模块、附属装置模块、进汽模块等七大模块。模块划分的关键是使各系列产品的覆盖范围既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又能相互衔接。②模块开发。其重点是了解汽轮机中关键技术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以及具体的研究方式,进而开发出系列模块。模块开发的关键是搜寻和确定与各功能模块相对应的核心技术。如进汽模块对应的是高压进气、喷嘴调节和节流调节的开发。③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将开发好的各创新任务单元及各实体模块,按照一定的集成原则,通过一系列接口、调试检测工作集成为符合用户需求的汽轮机装置。

图3 100 MW超大型工业汽轮机模块化技术开发

100 MW等级超大型工业汽轮机系列的开发是技术推动原始创新的又一典型事例,使我国在汽轮机的气动技术、控制技术及结构设计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工业汽轮机系列核心技术,为日益大型化的工业汽轮机设备提供了技术储备。

4.2 “杭研院”的合作创新分析

当前大型工业汽轮机的自主创新涉及热能工程、机械制造、材料工程等诸多技术领域,所以该项目需要多家企业或单位合作完成。以自主研发的100 MW等级超大型工业汽轮机为例,“杭研院”的合作单位主要包括4个:①科研机构。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开展汽轮机叶片先进成型技术开发;与国家企业信息化中心合作开发“CAD/CAPP/PDM”项目。②高校。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解决工业汽轮机低压级效率问题;与浙江工业大学组建“浙江省重大装备激光技术开发中心”;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大型汽轮机优化性能计算程序;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发应用三维气动分析技术。③企业。杭州汽轮辅机有限公司负责排汽缸、汽封冷却器等辅机配件制作;杭州铸锻有限公司负责汽缸、导叶持环等木模设计;杭州精华热处理厂、中车集团负责零部件外协加工;南京汽轮电机有限公司负责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④政府和用户。该项目的研发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经贸委的大力资助;另外,用户在项目研发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某电厂反映60 MW工业汽轮机在高速运行中,容易引起振动超标,甚至断轴。根据用户建议,在100 MW工业汽轮机中采用绕性联轴装置,彻底解决了该缺陷。

我国100 MW等级超大型工业汽轮机自主创新工程形成了包含技术开发者(杭研院)、模块开发企业(杭州精华热处理厂、中车集团、南京汽轮电机等)、科研机构(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国家企业信息化中心)、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政府机构(科技厅、经贸委)、金融部门以及用户(发电企业、钢铁企业、石化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创新网络(见图4)。

图4 “杭研院”合作创新网络

4.3 “杭研院”的管理创新分析

(1)研发战略 研发战略决定了“杭研院”的技术创新的方向。“杭研院”研发战略的重点在于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的科技前沿课题研究,以及最新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在未来5~10年内,在相关研发领域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甚至于赶超,居领先地位,同时积极促使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形成有机结合(见图5)。“杭研院”的研发战略可以归纳为“三性”:国际性、超前性、技术共性;同时,“杭研院”针对具体的技术项目,提出是否做、能否做以及如何做的“三阶段”研发模式(见图6),使研发战略更加有的放矢。

图5 “杭研院”的研发战略体系

图6 “杭研院”的研发模式

(2)组织结构创新 “杭研院”的成立经历了筹备、建立和完善3个阶段(见图7)。筹备阶段主要是建立筹备工作组,对相关工作进行试运行;建立阶段是建设相对完整的三层级技术研发体系,其重点是对集团内部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完善阶段的工作是成立孵化中心和产学研中心,同时为了便于资源共享,将博士后工作站纳入研究院的创新体系中。

图7 “杭研院”技术创新体系的演进

“杭研院”的研发体系采取三层级模式,即集团一级的研究院,研究所一级的技术中心以及技术中心下面的技术开发部门。三层级科研开发体系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各层次的定位与分工(见图8)。在机构设置上,“杭研院”内部设立4个部门:负责技术输出的技术中心,负责外部技术资源整合的产学研中心,负责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的孵化中心,负责研究院基础管理的职能机构。在集团内部,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共性、超前技术和项目进行跟踪研究,为各中心/部门提供支持卖点的技术模块(如气动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并提供技术开发全流程服务,包括信息采集、工业设计、专利保护、标准化等。

图8 “杭研院”三级技术梯度研发体系

(3)人员创新 “杭研院”在人员创新方面最重要的工作一是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正确的创新绩效和评估创新与知识资本的方法体系和工具,其重点是体现员工的创新价值。对于科研人员的激励,主要采取3种模式(见表5)。

针对科技开发人员与市场存在隔阂的问题,“杭研院”对科研人员实行项目制管理,将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活动与市场直接联系,让外部的市场激励内部化,让科技人员直接面向市场(见图9)。

图9 “杭研院”科研人员与市场的直接联系

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杭研院”采取360度的考核方式,即项目运作部门、科研直接上级、产业化部门和技术孵化部门同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测量。同时,“杭研院”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技术孵化中心上。由于其下游部门——研究院的技术孵化中心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最直接接受者,因此“杭研院”加大了孵化中心考核意见在科研人员业绩中所占的权重。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企业研究院作为大企业集团自主创新的支柱,是新技术需求的捕获者、新技术发展的倡导者和新技术开发的创造者。随着企业研究院的崛起和大院大所向高科技企业转制,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企业研究院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将逐步形成。当前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知名研究院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本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自主创新的主要实现方式、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支撑环境3个方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的自主创新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杭州汽轮动力集团研究院的自主创新实践进行了探索性案例分析,对提出的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论证,为以后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提供一个参考。

(1)原始创新是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的主要实现方式 大量实践证实,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本土企业研究院在原始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①部分企业集团延续了国家级研究院所的工作责任,创新能力较强。②部分企业经过全球化洗礼,已经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如家电、生物制药等行业具备了原始创新的条件。③从管理体制上看,大企业集团的研究院相比中小企业更易获得政府给予的资源,也易于进行原始创新。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在产业定位上要考虑3个层面的因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定位于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在产业服务体系中应定位于有一定前瞻性的应用研究和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在自身集团体系中应定位于应用研究的后端与产品开发的前端之间。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实践,进行原始创新的通常是少数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即使首创取得成功,也只有少数有实力、承受得起风险、经受得住较长期无收益的优秀企业才能坚持到底。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应当从科技发展战略上重视原始创新,要勇于突破科技发展的瓶颈,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原创性、突破性和影响性,实现对科技发展的重大牵引作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2)合作创新网络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最佳的资源组织形式 由于企业研究院涉及的研发项目大多为重大的、前瞻性的,具有复杂产品的特征;同时又有涉及技术领域多、开发规模大、创新风险高等问题,尤其是随着当今全球高技术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独立内化的创新模式将愈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基于上述原因,建议我国本土企业加快跟上全球范围内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采用网络化合作创新机制,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协同创新。

此外,我国本土企业研究院在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原始创新更依赖于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组织所组成的合作创新网络。我国企业研究院应在市场规则中学会通过合作网络这一途径,解决原始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分散风险,获得规模优势,从而完成单个企业无法独自完成的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集团内部共性技术的研发。

(3)管理创新是中国本土企业研究院自主创新重要的内部支撑环境 单纯的企业资源和外部合作网络不足以成功地进行自主创新,只有有效地管理企业资源才能保证企业研究院在动态环境中实现自主创新。本土企业研究院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

本土企业研究院要实现管理创新,就要在研发战略、组织结构、人员组成和激励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激发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研发战略上,要根据自身环境和市场发展态势,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和途径,并规划出企业未来中长期发展蓝图。在组织结构上,企业研究院要建立一个与外界环境和自身特征相匹配的,以研究院为主导的技术研发体系。在人员创新上,企业研究院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公司发展密切结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与市场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同时完善相关考核制度,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标签:;  ;  ;  ;  ;  ;  ;  ;  

中国地方企业研究所自主创新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