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赫哲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赫哲族研究的回顾
赫哲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早在遥远的先秦时代,赫哲先民便与我国中原政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诸如《竹书纪年》、《汉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三国志》、《辽史》、《金史》中,便记载了赫哲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有关情况。这些古代文献中有关赫哲先民的记载,便成了当今国内外研究赫哲先民的主要资料。
清代的官方著述,如《清实录》、《皇清职贡图》、《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以及个人著述,如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城外集》、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均对清代的赫哲族有较多的记述。《清实录》主要记述了后金及清政权对赫哲人的征服,《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主要记述了清政府对赫哲、费雅喀等民族推行“贡貂与赏乌林”制度的情况,《皇清职贡图》、《宁古塔山水记》、《宁古塔纪略》、《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则主要记述了赫哲人的分布、历史、物产、风俗人情等。尽管上述著述都不是关于赫哲人的专著,但其中关于赫哲人的记述仍然十分珍贵,是目前研究清代赫哲族的重要资料。
1930年凌纯声先生深入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回来后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参阅了中外有关文献,撰写成《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全书共分: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赫哲族的文化、赫哲族的语言、赫哲故事等四部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以现代民族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的专著,它是我国赫哲族研究的基石。自《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问世后,“赫哲”一称始广为流行并成为我国赫哲族的正式族称。尽管《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该书所论及的仅仅是我国境内的赫哲人,没有涉及到当时苏联境内的赫哲人;其二是该书所论及的主要是20世纪初我国境内赫哲人的各方面情况,因而许多赫哲人早期的原始古朴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论及。
严格地来讲,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自1957年至1958年,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工作者和民族研究人员对我国境内的赫哲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后来根据调查材料,编写了《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1987年公开出版)和《赫哲族简史》(1984年公开出版)两书。这两部著述对《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有所补充和发展,将我国赫哲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赫哲族研究开始逐渐步入繁荣时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民研会、黑龙江省音协的领导组织下,抢救赫哲族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组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两次深入赫哲地区,采录了大量的赫哲民间文学资料。这两次采录到的,以及尔后采录到的赫哲伊玛堪、特仑固、说胡力、嫁令阔等诸多样式的作品,经过有关人员的翻译、整理,以汉文的形式陆续刊载在黑龙江省民研会编辑出版的第二、第五、第十二、第二十、第二十一集《黑龙江民间文学》上。大量赫哲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出版,不仅为开展赫哲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素材,而且为开展赫哲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黑龙江省的考古和历史工作者,通过开展黑龙江省内的考古工作,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古代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孙秀仁、干志耿的《论辽代五国部及其物质文化特征——辽代五国部文化类型的提出与研究》,张泰湘、吴文衔的《赫哲族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谦、金太顺的《依兰县永和、德丰清墓的发掘》等论文,以考古发掘的成果为依据,对赫哲先民、赫哲族源、赫哲族清初时的物质文化等问题作了客观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1983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从此黑龙江省的民族研究工作(包括赫哲族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稳定的队伍。1985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创办了《黑龙江民族丛刊》,黑龙江省从此有了发表民族研究成果的专门刊物。
自1985年以来,从事赫哲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有民族工作者,有省内各学术部门的专家、学者,有赫哲族人士,使赫哲族研究进入了专业研究与群众性的业余研究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丰硕。自1985年迄今,约有近百篇有关赫哲研究的论文刊登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北方文物》、《黑河学刊》、《民族研究动态》、《民族理论研究》等省内外的刊物上。这些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赫哲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论文有李松华的《赫哲族舞蹈考察报告》,韩福堂的《关于发展赫哲民族经济的探讨》,毕力扬·士清的《赫哲族传统民歌概况》,隋书金的《赫哲民间文学研究》,汪玢玲的《再论萨满教与伊玛堪》,傅朗云的《赫哲“伊玛堪”探源》,张嘉宾的《依兰赫哲族三姓考》、《试析“贡貂与赏乌林”制度》、《赫哲人的亲属制度》,刘金明的《赫哲文化非萨满教文化》、《论赫哲族的渔业文化》,姜洪波的《试论古代赫哲族的社会教育》、《赫哲巫医分离、分立过程探析》,何学娟的《赫哲语语音系统》,黄任远的《伊玛堪多元文化结构探析》等。除了论文外,自1985年以来还陆续出版了《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赫哲族文学》、《赫哲族伊玛堪选》、《赫哲族拾珍》、《三江赫哲》、《赫哲族文史资料专辑》、《赫乡散记》、《赫哲族风俗志》、《赫哲族文化史》等著述。尤志贤、傅万金编写的《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是由赫哲人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关于赫哲语的著述,全书共分:语言、词法、句法、词汇、会话、附录等章节。该书为开展赫哲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徐昌翰、黄任远撰写的《赫哲族文学》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赫哲族文学,集赫哲族文学研究之大成,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赫哲文学的专著。全书共分:绪论、神话、民族说唱文学(伊玛形成)概说、说唱文学与萨满文化、民族说唱文学的多元文化结构、民族说唱文学的作品结构、说唱文学的演唱和艺术形式、传说故事——“特仑固”、故事——“说胡力”、民歌——“嫁令阔”(一)、民歌——“嫁令阔”(二)、谚语、当代赫哲族说唱艺术家和口头文学翻译工作者、书面创作文学、后记等章节。尤志贤编译的《赫哲族伊玛堪选》,共编译了4部伊玛堪长篇,不但有汉文译文,而且还有赫哲语标音,在赫哲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尤金良撰写的《赫哲族拾珍》对赫哲族的风俗人情作了较多的介绍。同江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的《赫哲族文史资料专辑》较多地介绍了1931年以后赫哲族的沧桑变化,其中吴连贵演唱的伊玛堪片断“民族迁徙歌”,是研究赫哲史的宝贵资料。佳木斯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三江赫哲》,较多地介绍了解放后赫哲族的发展变化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上述论文和著述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自1985年以来我国赫哲族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二、俄罗斯及前苏联的赫哲族研究
从所周知,自《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的赫哲人便沦为沙俄的臣民,被称之为“果尔特人”。这部分赫哲人沦为沙俄的臣民后,俄国的传教士、十二月党人、民族学者便开始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有著述问世。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境内的赫哲人被称之为“那乃人”。前苏联学者继续并发展了对那乃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俄国及前苏联学者在赫哲研究方面的成果知之甚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活跃,使我们对俄国及前苏联在赫哲研究方面的成果有了较多的了解。
1922年于海参崴出版的俄国学者E·A·洛帕金所著的《阿穆尔·乌苏里·松花江流域的果尔特人》是全面论述和研究俄罗斯境内果尔特人的民族学巨著。作者自1912年起至1917年止,对俄罗斯境内的果尔特人进行了长期、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果尔特人》一书。全书共分:序言、绪论、物质生活、社会与家庭、精神文化等章节。由于洛帕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比凌纯声早,因而《果尔特人》一书中所记的有关赫哲人传统文化的资料比《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所记载的同类资料更丰富,更古朴、原始,更有价值,然而本书所涉及的仅仅是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
1986年出版的B·A·阿夫洛林所著《那乃语和那乃民间文学资料》一书共收入44篇那乃民间文学作品。所有这些文学作品均是作者本人于1941年、1943年和1948年在阿穆尔流域的那乃人中进行考察时搜集和采录下来的。该书在出版时,每篇作品除有那乃原文外,还附有俄文译文。在这44篇民间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品在体载、内容、风格等方面与我国已出版的我国赫哲族的民间文学作品雷同,这充分表明那乃间文学与赫哲民间文学在渊源上的同一性。
1991年出版了E·A·戈耶尔所著的《那乃人传统的日常礼仪》。作者是那乃族学者,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人情、礼仪规则,又长期从事那乃族的研究工作,可谓得天独厚。该书是作者在充分研究前人有关著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撰写而成的。全书共分:绪论、生产礼仪、生育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等章节。该书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乃人传统的生产、生活礼仪,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汉文资料所没有的。例如,有关刨木花在那乃人生产、生育、丧葬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在汉文资料中几乎毫无记载。
1985年出版的A·B·斯莫良克所著《下阿穆尔流域和萨哈林岛诸民族的传统经济和物质文化》一书;共分:绪论、经济的共同性、渔业生产、海洋捕猎、森林狩猎、交通工具、传统服装等章节。书中对那乃族传统的渔业工具、狩猎工具、交通工具、服装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1991年出版的A·B·斯莫良克所著《萨满:萨满其人、功能、宇宙观》一书,共分:绪论、那乃人和乌尔奇人的宇宙观、那乃人和乌尔奇人的萨满教、神鬼的世界观、灵魂观、萨满出道的仪式、萨满法事的种类及作法、萨满的服饰和神具等章节。书中的许多内容可填补汉文资料在赫哲萨满教方面的不足。
三、日本对赫哲族的研究
日本方面论及赫哲族的最有影响的著述当属成书于1808年的日本学者间宫林藏所著的《东鞑纪行》一书。该书对居住于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贡貂赏乌林情况有较详细的论述,书中还记述了作者与赫哲舒穆鲁氏的佼佼者正红旗满洲世袭佐领托精阿会见的情况,当时托精阿是三姓副都统衙门派往德楞负责办理贡貂与赏乌林事宜的三个主要官员之一。该书的中译本于1974年出版。
自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日本学者来到我国赫哲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后撰写了一些有关赫哲语言、历史、风俗习惯等赫哲研究方面的著述。据我们所知,日本学者中村和之撰写了《托精阿家系研究》、《有关黑龙江省赫哲(黑斤)族文献》等文章。1991年北海道新闻社出版了《虾夷锦的来源》一书。该书认为,在清代,中国江浙一带的丝绸制品经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由北京又运至沈阳,再运至宁古塔(现黑龙江省宁安县)和依兰。通过贡貂和赏乌林制度,大量的丝绸和丝绸制品便由宁古塔和依兰流入了赫哲等东北亚少数民族人士手中。这些丝绸又经由松花江、黑龙江、越过鞑靼海峡到了库页岛,通过山丹交易,进入日本的北海道等地。由于日本人最初是从阿伊奴人手中得到这些丝绸的,故称之为“虾夷锦”。日本学者称“北京——依兰——同江——伯力——库页岛——日本”,这一中国丝绸流入日本的路线为“北方丝绸之路”。为了反映这一历史壮举,增进中、日、俄三国的友谊,日本关西电视台于1993年底和1994年初,两次派人往返于日本、中国、俄罗斯,进行电视片“北方丝绸之路”的拍摄工作。该片的大部分摄制工作是在中国的赫哲族聚居区和俄罗斯联邦的那乃族聚居区进行的。
四、今后赫哲族研究的展望
通过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研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在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成果方面都越过了已往。尤为可喜的是这期间涌现了一批赫哲族学者,如尤志贤、傅万金、尤金良等。这些赫哲族学者的出现,给赫哲族研究增添了生力军,也改变了以往纯由外族人来研究赫哲族的局面。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赫哲族的研究早已超出国界,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活动。我们不应满足于现在已取得的成绩,应将赫哲族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为达此目的,今后我们应:
1、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在已往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到获益匪浅。与国外学者交流,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和交换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路和开阔我们的视野。我曾研究过清政府在赫哲人中推行的“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光仅仅停留在国内,局限在这一制度对赫哲人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这一制度的国际影响。在与日本学者的交流中发现,日本学者已将“山丹交易”的研究扩展为“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北方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贡貂与赏乌林”制度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将“贡貂与赏乌林”制度研究与“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结合起来,便使“贡貂与赏乌林”的研究与“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达到一个新境界。
2、加强国内、省内学者的交流。加强国内、省内研究赫哲族的学者的交流,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资料,开阔视野,而且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展赫哲族研究的氛围,从而促进赫哲族的研究。
3、加强赫哲族、那乃族和乌尔奇族的比较研究。从广义上讲,赫哲人包括现今我国境内的赫哲族和俄罗斯联邦境内的那乃族和乌尔奇族。由于种种原因,已往赫哲族的研究与那乃族和乌尔奇族的研究常常是彼此互不联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加强赫哲族、那乃族和乌尔奇族的研究,将使我们对赫哲人群体间的差异性和共性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4、加强赫哲族与其邻族——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比较研究。赫哲族与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同属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彼此在历史和文化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比较研究,可使我们对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有更全面的认识。
5、加强赫哲族走向现代化的研究。已往赫哲族的研究,多为赫哲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赫哲族走向现代化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我们应加强赫哲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研究,加强赫哲族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