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岩
(黑龙江省林口县中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牡丹江 157699)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出血者(50例),无出血组(70例);同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上述两项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能够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来,在评估肝硬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时,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67-02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后 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如脾脏肿大伴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倾向。出血是目前临床上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肝硬化并发症和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1],能否对肝硬化出血症状进行有效预防,使病情的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对应用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测方式对患有肝硬化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120例患者分为出血组(50例),无出血组(70例)。其出血组有50例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34~73岁,平均(53.51±6.34)岁;出血组患者肝硬化时间为1~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2.76±0.57)年。 非出血组70例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54.62±6.82)岁;非出血组患者肝硬化时间为1~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2.32±0.39)年。同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和处理 所有受检人员在入院后的晨起空腹状态下,给予真空静脉采血,血常规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1~2ml抗凝血,均匀混合;血凝采用血凝管(内含0.2ml浓度为0.1mol/L的枸橼酸钠溶液),采集静脉血1.8ml,然后充分摇匀试管,3000r/min 离心15min,分离血浆备用。
1.2.2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并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及相应配套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所有标本均在采集后2h内完成检测,同时做好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受检人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大血小板压积(PC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检测结果如下。观察组PCT(0.13±0.07)%、PDW(18.91±1.23)fl、PLT(65.78±17.89)×109/L、MPV(12.32±0.41)fl、PT(18.37±2.75)s;对照组PCT(0.34±0.03)%、PDW(15.76±0.18)fl、PLT(197.33±39.67)×109/L、MPV(11.13±0.78)fl、PT(13.02±1.11)s;出血组PCT(0.22±0.10)%、PDW(20.01±2.13)fl、PLT(53.88±14.97)×109/L、MPV(15.72±1.21)fl、PT(21.09±3.31)s;非出血组PCT(0.27±0.09)%、PDW(16.72±0.16)fl、PLT(87.10±28.10)×109/L、MPV(13.531±0.85)fl、PT(16.712±2.16)s。观察组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上述两项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
3.讨论
肝脏是人体合成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物,灭活抗纤溶物质的重要场所,对于维持人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平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一旦出现肝硬化的症状,机体中的肝细胞会出现损害甚至是死亡,导致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物的性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会增长,而凝血酶原时间能够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机体肝功能的受损状况,也就是说凝血酶原时间越长,患者的肝功能越差,肝细胞的损伤程度越高,所以发生出血的几率就会更大。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样出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也高于未出血组,提示凝血酶原时间与肝硬化程度呈正比。
一般来讲,血小板的减少常有以下几种原因[3]: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及骨髓增生异常等。由于重症肝硬化患者体内肝功能严重受损,肝脏清除内毒素能力严重下降,所以使得内毒素诱导血小板聚集而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最终引起血小板数量上的减少,而血小板的聚集会引起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增大,这与本研究结果是相符的。PLT数量和MPV的增高就会导致重症肝硬化患者免疫力的低下,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测定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监测肝病出血倾向,为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和降低出血风险及病死率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向小红.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4):510-511.
[2]赵德刚.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对肝硬化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3):72-73.
[3]葛金莲,买买提伊明?吐尔逊,罗德梅. 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1):70-72.
论文作者:胡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血小板论文; 凝血酶原论文; 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肝功能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