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邓小平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干部队伍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历来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复强调一定要在全党、全国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建尚。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是邓小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在各条战线上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责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邓小平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大力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
(一)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由于各级干部所处的重要地位、所负的重大责任,邓小平认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至关重要。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对党的干部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来认识共产党的。邓小平深刻阐述了干部队伍道德建设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的内在联系。他说:“人民群众反对特殊化,下面干部反对特殊化,首先是对着我们这些高级干部的。但是,不只是对着高级干部,还有中下层干部。人民群众对干部特殊化是很不满意的。”[①]邓小平认为,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中大多涉及道德问题,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邓小平强调,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现在需要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②]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搞好了,就能真正维护党和政府廉洁公正的形象,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就会大大提高。
(二)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一条科学的能够使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政治路线。邓小平认为,党的基本路线确定后,要由人来具体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结果大不一样。他深刻指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③]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既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如果干部队伍本身缺乏信心,政治上发生动摇,就不可能担负起领导群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担。同样,如果我们的干部品行不正,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威信,也不可能团结和组织广大群众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三)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干部队伍本身的道德素质,绝不是哪个干部的个人生活小事,它将直接影响到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最起码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在延安中央党校,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四个大字,叫‘实事求是’。我看大庆讲‘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④]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衡量干部队伍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如果我们的干部出现双重人格,人前人后、台上台下两副面孔,律人律己两套标准,或好大喜功,在工作中报喜不报忧,甚至隐瞒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和事实真相,这样的干部就谈不上有什么道德素质,就会对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危害。因此,邓小平反复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求实务实。
(四)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关系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邓小平谆谆教导全党:“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⑤]他多次谈到,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的作风和社会风气实在太坏了。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肥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邓小平列举的领导干部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无一不与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有关。他还认为,纠正不正之风,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了。邓小平深刻指出:“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去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⑥]邓小平正是从党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局的高度,强调了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深刻总结了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为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级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邓小平提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他要求各级干部自觉地与官僚主义作斗争,要做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鞠躬尽瘁。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和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渗透到党内,侵蚀了一些党员干部。有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如果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就会出现有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革命意志衰退,追求个人利益,不注意保持革命晚节的情况。他还认为,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避免沾染官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干部队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邓小平特别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⑦]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广大干部拒腐防变的护身法宝。
(二)必须公正廉洁,勤政为民
早在60年代邓小平就告诫全党干部,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⑧]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干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必须对人民负责,勤政务实,廉洁奉公,切切实实为人民办事。他强调:“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⑨]奉公廉洁、勤政为民是各级干部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坚决反对和防止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见利忘义。
(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邓小平认为,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告诫各级干部:“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各个部门和地方,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注意这个问题。”[⑩]针对某些干部不如实反映情况,搞“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有意弄虚作假的行为,邓小平严肃地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11)各级干部应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说真话,不说假话,多干实事,不图虚名。
(四)必须坚持任人唯贤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党的干部必须胸怀大局,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邓小平指出,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他谆谆告诫党员干部不能从个人的恩怨感情出发,不能以小团体划线结帮,“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12)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力量就在于党内的团结和党与人民的团结。邓小平曾严肃指出,不客气地讲,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他还指出:“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13)党内搞小团体、搞家长制一套都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不相容,也为党的纪律所不允许。共产党的干部要搞五湖四海,大公无私,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
(五)必须坚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指出:“现在强调一下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重要,有了这一点,好多事情都会变化,都会好起来。所以现在选干部,特别是选高级干部,要选艰苦奋斗或者比较艰苦奋斗的。”(14)各级干部都应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美德,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针对有些干部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美德,贪图享乐,腐化堕落,邓小平指出,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抗住腐败现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他反复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5)邓小平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朴素,艰苦创业。
三、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措施
为了保证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四靠”:靠自律、靠教育、靠监督、靠党纪国法。
(一)加强干部道德自律
道德的力量来自人们的内心信念。干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于起表率作用。邓小平认为,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干部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自己做出样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邓小平明确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16)只有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群众才会有说服力。邓小平本人就是廉洁自律、弘扬社会正气的光辉典范。他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他提出破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反复向中央提出退休的请求;他坚持党的团结,从来不搞小圈子;他坚决反腐败,经常查问家里人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事,等等。邓小平身体力行,严格自律,从不把“小事”看小,显示出了他的高风亮节,成为各级干部的道德楷模,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二)加强干部道德教育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加强干部道德教育,对于不断提高干部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只要做了教育工作,干部的思想情况就会起变化,所以,要多做工作,多进行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必须抓紧对干部的道德教育。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要求各级干部学习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邓小平还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挥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7)通过加强干部队伍道德教育,真正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三)健全干部监督机制
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管好干部队伍。邓小平认为,要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方面的:一是党内监督。“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本身,或者常委会本身。”(18)邓小平特别强调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同时,他还提出要注意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参加党的小组生活,以便使干部接受党员的监督。二是群众监督。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19)邓小平要求各级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经受住权力、名利、金钱、美色的考验。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邓小平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多次强调要重视民主党派的有效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共产党以及党的干部的监督作用,并使这种民主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四是舆论监督。邓小平认为,对于不正之风应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他说,有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登报。应该肯定报刊上正确批评的作用。党的干部要自觉接受来自舆论的监督。五是制度监督。邓小平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0)邓小平提出对各级干部的职权和政治、生活待遇,要有明确的规定,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四)严肃党纪国法
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各级干部只能在宪法、法律和党纪许可的范围内活动。不讲道德与违反党纪国法只有一步之遥,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乱纪的行为。邓小平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应该严格遵守党章、遵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起模范作用。”(21)他严肃指出,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堕落为腐败分子。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对这些腐化堕落分子必须动真格,进行严肃查处,该开除党籍的开除党籍,触犯法律的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搞下不为例。他还强调:“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2)严肃党纪国法,清除腐败,搞廉洁政治,必将有效地推动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
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以自身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筑社会主义道德的钢铁长城。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⑨](11)(13)(14)(16)(17)(19)(2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6页,229—230页,45页,177页,218页,367页,368页,100页,331页,23页,124页,367页,332页,333页。
[③][⑩](12)(15)(21)(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0页,121页,301页,306页,39页,152页。
[⑧](1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03—304,309页—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