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道在古代日本的受容研究论文

阴阳道在古代日本的受容研究论文

阴阳道在古代日本的受容研究

郭 娜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31)

摘 要: 阴阳思想是从汉民族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思想体系,六世纪,日本将阴阳道及其相关的历学、天文学、易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技术传入。在日本落地生根的阴阳道融入了儒学与道学,并与原生的神道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自然科学与咒术体系,虽经历了平安时代的鼎盛期后在战国时代逐渐衰败,但仍以民间信仰或习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关键词: 阴阳道;古代日本;受容

阴阳道是从汉民族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思想体系,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源起来的太古民间信仰。阴阳道的思想体系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天体的运行、宇宙万物的变化与人间社会的流转是并行的,人可以通过天相的变化来预知万物吉凶并做出判断予以应对。从这种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宗教信仰的理论性与技术面。在中国,君王与阴阳道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神话中的尧舜时期,相传舜禅让帝位于尧建立起夏王朝(公元前2070-1600末),夏王朝从尧到桀一共经历了17代帝王,一直以来未发现殷商甲骨文那样的文字史料,但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类似遗迹经研究后表明,夏王朝将阴阳道称作“连山”,到了殷王朝,阴阳道被称之为“归藏”,遗憾的是没有更深入的史料可以窥探当时阴阳道的思想内涵。到了周朝(公元前1050-246年),出现了将“连山”与“归藏”进一步体系化而集大成的《易经》。从此,《周易》作为“指南书”成为阴阳道的最高权威。道教对自然万物使用咒术,阴阳道也会行咒术及占卜之术。后世的道教融入了阴阳道的一些思想,之后又引进了佛教的形式形成教团而获得独立发展。而与此相对,阴阳道始终没有形成教团。但即使如此,阴阳道的咒术信仰却得以广泛流传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首先是结构论的当代意义,李渔的“立主脑”和“密针线”结构论,强调戏剧作品的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统一性,李渔“以戏曲结构形式为纲领,以观众接受意识为轴心,建构了融剧情、剧本、剧场表演为一体的戏曲结构形式理论体系”,[4]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树立了一个标准的模板。

一、阴阳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将万事万物都包含在阴阳五行中的思想始于中国古代夏、殷(商)王朝,完成于周王朝时期。在中国,阴阳家的思想被融入到儒教及道教之中,并没有发展成为像日本那样独立的体系。阴阳五行说将阴阳二气衍生出来的阴阳说与万物由木、火、土、金、水所构成的五行思想相融合,主张通过日月及十干十二支的运行与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变化来判定国运的昌隆、占卜人身的吉凶。鉴于此,日本将阴阳道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技术传入,与此密切相关的天文学、历学、易学等在五世纪至六世纪期间传入日本。自继体天皇七年(512年)始,百济五经博士渡日,钦明天皇十五年(554年)始,易博士来日,阴阳道开始通过中国大陆、朝鲜半岛陆续传入日本。随着佛教与儒学的广泛传播,阴阳五行说也开始在日本公传。日本将天文、历、易等与自然观相相关的学问与占术相结合,用来判断自然界的天灾,卜算国家政治与社会的吉凶,在当时担任这项技术性工作的通常是有能力阅读汉文书籍的渡来人僧侣。推古天皇十年(602年),百济僧观勒就曾传授历本及甲方术与书生。据传就连圣德太子也精通阴阳道。圣德太子在世时曾推行推古朝改革,在颁布制定“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以及编修国史时,均将阴阳五行说谶纬说导入到自己的政治理念中。就连大化改新元年制定年号“大化”,也是根据阴阳思想中出现瑞兆现象时改年号的“祥瑞改元”思想而实施。

天智二年(663年)白村江之役之后,因战乱从朝鲜半岛流亡到日本的阴阳家、以及从中国唐王朝留学归来的阴阳家们都被朝廷所用。其中不乏法蔵、行心(新罗)、道显、信成(高丽)等高僧。这些精通阴阳道的僧侣被提拔为阴阳官的同时也不得不还俗,也是源自当时日本对专业阴阳师的需求。例如,凡遇天灾异变,或疑被妖物缠身之时,就会请阴阳师占卜,并为了除灾在寺庙或神社诵经祭祀祈愿。此外,阴阳师还根据阴阳思想设计有关时辰、方位的禁忌,或为了消灾施行祭祓作法等。阴阳道的祭祀仪式逐渐与神道并立,深深地融入到宫廷的神祗祭祀当中,成为祭祀制度的基础。日本一边消化中国的占术和天文学知识,一边接受佛教及日本神道的影响,最终形成日本特异的思想,如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八卦”“十干·十二支”“四神相应”,以阴阳五行说的实践发展起来的“四柱推命”、“汉方医疗”、“形意拳”等。

二、阴阳道在日本的兴起

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曾设立占星台,到了文武天皇在位的大宝二年(702年),大宝律令编撰完成,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国家。根据大宝律令的精神,中央官僚机构模仿唐制下设阴阳寮,专门教授阴阳道、阴阳五行、天文道、历道、方术等。日本律令体制从七世纪后期延续到十世纪,其中八世纪达到鼎盛,当时作为专业机构的官厅,阴阳寮与大学寮、典药寮并列成为最重要的教养机构,大学寮是培养文官的教育机构,阴阳道与教授儒学的明经道以及教授律令的明法道成为主流教学内容。典药寮是专门生产药剂与治疗疾病的专业机构,分为医、针、按摩、咒禁、药园五个部门。第四十四代元正天皇在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中明确规定了典药寮的人员配置,除医师十人、医博士一人、药园师二人外,咒禁师二人、咒博士一人、咒禁生六人同时也成为定员配置,很明显典药寮导入了巫术、巫医等元素。阴阳寮是将唐制中的太史局与太卜署两司合并的产物。最开始,阴阳博士兼任阴阳头,阴阳头下设三名阴阳助,构成一共四人配置的小规模机构。但以奈良迁都,建立平安京为契机,阴阳寮的发言权逐渐增大。例如在迁都之时,根据“方今平城之地、达成四禽之图”的思想,平城京的朱雀大道是皇居朝南方向的大道,以“君子朝南“作为街道布局规划的原则。并且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神官的礼仪作法通常都是由阴阳师来进行,阴阳道的“祓除”与神祗信仰的作法也逐渐混淆在一起,说明阴阳道已经全面渗透到日本的神祗祭祀中,一年两次的“大祓”即是其中一例。因为需求,阴阳思想及技术都被国家导入到中务省下设的阴阳寮,阴阳寮下再设立阴阳道、天文道、历道,分别来判定吉凶、观察天相、制定历法、卜筮。另外因律令法规定,禁止僧侣谈论天文天相、祸福瑞祥,所以阴阳师独占垄断地位。阴阳寮与典药寮虽都起源于中国自然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但却在日本获得独立的发展,成为有日本特色的自然科学与咒术体系,因此可以说日本的修验道与阴阳道是中国民间道教与日本民间信仰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产物。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阴阳道在日本的兴衰流变

天平九年(727年),圣武天皇任命东海、东山、山阴、西海四道节度使的同时,下令每道派遣阴阳师一人,并在太宰府、陆奥国、陆奥镇守府、出羽国、武藏国、下总国等边境地区常驻阴阳师,以备异变之时占卜之用。平安时代中后期,律令体制逐渐解体,藤原北家掌握了政治实权,史称摄关政治。阴阳寮等官僚机构在这一时期也逐步渗透至天皇与贵族阶层的私生活当中,贵族们因害怕触犯禁忌或忌惮妖物而频繁作法占卜,这成为宫廷贵族社会中的形式与惯例,阴阳道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平安时代的阴阳道,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恒武天皇至淳和天皇时期(781-833年),这一时期的阴阳道是有浓厚律令色彩的阴阳道,祥瑞改元的传统维持到阳成天皇时期之后变为灾异改元。第二阶段从仁明天皇到宇多天皇时期(833-897年),这一时期随着藤原氏掌握政权,传统的阴阳寮也转变成宫廷式阴阳寮,其中下属阴阳师有安芸权介(国司二等官)滋岳川人、筑后守(国司一等官)藤原并藤以及885年成为阴阳头的弓削是雄等等。特别是滋岳川人奠定了日本流阴阳道的基础。第三阶段是醍醐天皇到后三条天皇时期(897-1072年)。这一时期,除了八世纪末传来的密教咒法,还受到新传入的占星术(宿曜道)的影响。第四阶段,是平安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吾妻镜》中不乏这一时期镰仓阴阳师、宿曜师活动的记载。

根据《吾妻镜》的记载,这一时期阴阳祭的种类约有四十八种,大致分 为四个部门,即:泰山符君祭(疾病等跟身体有关的祈愿)、天地灾变祭((跟星宿信仰相关的天地异变的祈愿)、土公祭(建筑物安全的祈愿)、四角四堺祭(“祓”等神祗作法)。其中,泰山府君祭与天地灾变祭相对实施地较多,主要是用来祈求个人康健和消除社会动荡。当时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的近侍,三名阴阳师安培泰贞、安培亲职、安培宣贤在源实朝被暗杀后,根据后鸟羽上皇的指示供职于幕府小侍所,主持为将军和幕府举行的阴阳道仪式。此三人在武家与公家之争的“承久之乱”之时作法祈祷镰仓方的胜利,之后与趁乱逃到关东地区的安培国道、惟宗文元一起奠定了关东阴阳道的基础,也使关东阴阳师自成一派,并拥有比肩于御家人的势力。可是到了凭借实力说话的“下剋上”战国时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阴阳道失去支撑它的中坚力量,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阴阳师自然也不复往昔荣耀。阴阳道常被视为巫蛊、诅咒的负面形象流落民间,甚至一度被视为旁门左道。

四、结语

阴阳道传入日本后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不对日本的宗教、社会、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起源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国分为七大流派,但传入日本后被应用于实用的占卜、天文历法之术。自奈良时代起为朝廷所用,为其中央集权及律令体制服务,平安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阴阳师。到了中世末期,由于武士阶级抬头、禅宗等佛教及其他思想盛行,阴阳道开始失去辉煌的地位,开始从宫廷流传于民间,呈现衰落之势,但其部分内容仍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存留至今。例如现在的一些日本民俗仍延续着当时阴阳道的一些礼仪与作法。如日本“节分”的撒豆习俗,这是在立春前一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向屋外屋里撒豆打鬼,撒完后按照年龄多少拾多少豆吃。这种习俗可看作是“剋金扶木”的阴阳五行原理。即圆且硬的“豆”符合《易经》九星之一的“六百金星”意象,即豆属“金”,而这个大豆最终难逃“吃掉”的命运,被彻底剋杀。且鬼为“隐”,即阴,所以剋金除阴也是双重“迎春诅咒”。另外在盂兰盆节回乡祭祖等祭祀习俗更是以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本依据的。可以说阴阳道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固有的传统咒术的信仰基础之上获得很大的发展,这一点对我们研究日本的宗教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参考文献:

[1]金指正三.星占い星祭り[M].東京:青蛙房,1974.

[2]服部龍太郎.易と呪術[M].東京:新人物往来社,1972.

[3]村山修一.日本陰陽道史話[M].東京:平凡社,2001.

[4]王静,王铁钧.日本阴阳道的流变[J].赤峰学院学报,2008(11).

中图分类号 :B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5-0193-02

收稿日期: 2019-4-12

作者简介 :郭娜(1983—),女,重庆人,讲师,博士,从事日本古代史,中日交流史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  ;  ;  ;  

阴阳道在古代日本的受容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