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对语文识字教学明确指出:“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的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教学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我们探索了小学低年级识字课“五步识字法”教学模式。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能力 提高水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几年的共同研究探索,我们探索得出:小学低年级识字课“五步识字法”教学模式,即五个基本教学步骤。下面以“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识字教学为例谈谈“五步识字法”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及策略具体为: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为了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葫芦图片,问孩子们见过这种植物么?它叫什么呢?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当然知道葫芦,于是我就追问学生:“谁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呢?”这会儿对于这群6.7岁的小家伙们来说就答不出来了,于是我就用PPT展示葫芦生长的过程: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在演示的同时,我又口述葫芦生长的过程,最后我又出示生字:葫芦。在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下,学生们的识字兴趣,学生们的教学热情又怎么不会高涨。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孩子们对生字的混淆记忆或短时记忆的情况,所以应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可安排让其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又如何使孩子们对识的字记得牢呢?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中我就运用整体感知,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解决这个大难题。首先: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藏在课文中的新生字宝宝;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由新生字宝宝组成的词语;第三步是:再读课文数数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标出序号;最后一步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写什么呢?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轻声音节、多音字及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及时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掌握字形,互助识字
字形教学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教会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应根据儿童掌握字形的认知特点,按照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使学生变机械识字为意义识字,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二关——字形关。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我就充分地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用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玩中识字,使学生整个识字过程中都处于兴奋状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停变换方法的过程中去尝试小组识字、等级奖励等让学生去互助自学,立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指导书写,学以致用
这一教学环节,我建议大家:引导学生写字要一看二说三写,先观察后交流再动笔写,从而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获得写字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写字。具体操作如下:1.看。学生仔细观察汉字,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情况,想一想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字的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说。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尤其交流写时应注意什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规范表达汉字的相关名称,或肯定、或强调、或纠正,与学生一同发现汉字的特点,为写夯实基础。3.写。学生首先试写一、两个,再与其它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还有不足;最后练写。写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优点,激发学生写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练写不求多但要精而有效。写字指导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五、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这一环节教学中要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因为它既起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仁们,作为点睛之笔,课堂小结切莫忽视。
总之,回顾我所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这节课,我看到:课堂上始终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小学低段语文教师,今后我将和全体“五步识字法”的课题组成员一起潜心提炼,在学会吸取精髓,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黄全明 陈树宝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董菊初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张静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葫芦论文; 汉字论文; 的是论文; 我要论文; 字形论文; 学生论文; 我就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