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与问题_情报学论文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与问题_情报学论文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及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Up to 1990,there had been 20 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wher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urses were offered ,among which 52 units (departments or specialities) were ofordinary college courses, 11 units were of post- graduateeducation and 3 units were of dotorate education. In 1992,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of Beijing took the lead in changing its name into the"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Handling".Up to March 1995, namesof 26 departments had been changed into the same name asBeida's.For the present,there are 46 required courses, 57elective 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s of Information Handlingof China.The paper falls into 4 parts,presenting in detailthe straits the pattern change foaces and the problems needto be solved.6 tabs .16 refs.

SUBJECT TERM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 - Patternchange - Chin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Handling -

Coursesystem - China

CLASS NUMBER G250.40

几十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及其课程改革始终是各国同行所密切关注的课题。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扩展、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得图书馆信息处理和服务和技术手段、信息存储和检索的媒体形式,以及图书馆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图书馆员和信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起源于职业培训。它不可能忽视职业需求的变化而在封闭式的状态下维持或发展,相反,应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结构、层次和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校创办于1920年。1949~1979年,中国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图书馆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以每3.7天一座的速度在增加。 对专业人员的大量需求刺激了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增长,而大批的图书馆员由于在文革期间没有受过专门教育,使得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在职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在迅速发展。1980~1990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在数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短短的几年里,图书馆学专业的数量从4个增加到了52个。这52 个图书馆学专业分布在全国20多所院校中,其中由国家教委设立的19个,由国家各专业部委设立的12个,由省或自治区教委、高教司设立的16个,由市级教育厅设立的5个,由军队设立的2个(见表1)。

表1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机构概况

教学机构名称

创办年 主管部门本科 硕士 博士

1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

1920 国家教委 有

2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927 国家教委 有

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947 国家教委 有

4 东北师大图书情报系 1960 国家教委 有

5 湖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

1978 机械部

6 山西大学信息管理系 1978 省教育厅 有

7 上海大学文献信息管理系 1978 市高教局 有

8 北京联合大学文学院信息管理系

1978 市高教局 有

9 华东师大国际商学院信息管理系

1979 国家教委 有

10 安徽大学信息管理系 1979 省教育厅 有

11 南开大学分校信息产业学系

1979 市高教局 有

12 兰州大学图书情报系 1980 国家教委 有

13 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0 国家教委 有

14 广州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0 国家教委 有

15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系

1980 国家教委 有

16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 1981 省高教厅 有

17 西南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 1983 国家教委 有

18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1983 国家教委 有

19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3 省高教局 有

20 四川联合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4 国家教委 有

21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4 农牧渔业部

22 中南矿业学院科技情报专业

1984 有色金属公司 有

23 河北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4 省教委

24 湘潭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4 省教委

25 杭州大学历史系图书馆学专修科

1984 省教委

26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图书馆专业 1984 市高教局 -

27 山东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5 国家教委 有

28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信息管理系

1985 国家教委 有

29 大连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 1985 国家教委 有

30 白求恩医科大学医药信息学系 1985 卫生部

31 吉林工业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5 机械部

32 辽宁师大信息管理系 1985 省高教局 有

33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5 省教委

34 大连大学科技情报专业

1985 市高教局 有

35 中国科技大学信息技术与决策科学系

1986 国家教委 有

36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社会科学情报系

1986 国家教委 有

37 湖南医学院图书情报系

1986 卫生部

38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不清 国家教委 有

3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 不清 国家教委 有

40 吉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不清 国家教委 有

4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管理干部学

不清 中科院

院图书情报系

42 中国科技信息所硕士(理学)研究生班

不清 国家教委 -

有 -

43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情报系 不清 卫生部

44 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 不清 卫生部

45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图书馆专业 不清 机械部

46 东北水电管理干部学院图书情报专修科 不清 水电部

47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学校管理专业

不清 总后勤部 有

48 上海空军政治学院信息管理系 不清 空军 有

49 西安基础大学图书馆学系 不清 省高教局 有

50 云南大学档案系图书馆学专业 不清 省教育厅 有

51 金城联合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不清 省教育厅 有

52 包头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专业 不清 自治区教育局 -

* 引用了北大信息管理系王益民和段明莲调研的部分资料

进入9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数量增长趋向于稳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办学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正规大学本科教育点48个,硕士生教育点11个,博士生教育点3个(见表1)。同时还有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函授方式进行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班教育。每年的毕业生达500人。 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最高教育机构确立了它的地位。1993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将图书馆学情报学分别从历史和理学大类下抽出,列为一级学科。199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指南首次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列入指南,正视了这一学科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独立地位。

与80年代注重数量相比,90年代初期,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经显示出注重人才市场需求、注重质量、注重专业和地方特色、注重教学结构调整和知识结构的更新等趋势。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给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1 90年代影响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社会经济因素

与80年代相比,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需求出现了4个明显的变化:

(1)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就业市场趋向稳定。80年代, 由于正规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使图书馆员的学历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2反映的数字看, 各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从10年前的10%左右增加到40%~65%。80年代初期由于断层所造成的对图书馆专业人才大批需求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表2图书情报系统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系统 年份人数 大专以上大专以上人

学历(人)员比例(%)

公共图书馆*1987 1387

517

41.2

高校图书馆 198836092 20472 56.7

科技情报所 198825256 14938 59.1

社会科学院 1989 543349

64.3

中科院系统 1990 883489

55.2

* 公共图书馆仅包括6个省级馆和7个直辖市公共图书馆

(2)社会价值取向趋向于商业化。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教育、科研、文化和图书馆事业均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在财政上,政府对图书馆的拨款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无法抵消由于人员增长、书价增长所造成的差额,结果是图书馆界的藏书数量大幅度下降。在政策上,政府鼓励图书信息机构自谋出路,以文养文,使大量非盈利机构的图书馆处于谋求盈利的尴尬境地。由于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经济上的困难处境,造成大量专业人才和骨干人员外流。而社会日趋商业化的风气,使得90年代读书人的数量比80年代减少,影响了图书馆这一职业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这种社会风气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和毕业生择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见表3)。 以北京大学

表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生近年分配去向

毕业年份1986 1987 1988 1990 1991 1992 1994

毕业生总数

64685861767036

高校师资 7 7 1111213-

图书馆

273123 8 4 9 3

情报所、研究所611 7 910 5 3

出版社、档案 1 2 2 1 3 1 1

馆、博物馆

政府机关 3 3 7 2 9 8 5

公司、企业

-- 4 513 8 6

中学、专科学校

--- 8 5--

信息中心、计算

--- 3- 3 2

新闻单位 ------ 1

读研究生 201411 9 81412

自费出国 ---- 4 2 1

其它(工厂、医-- 3 5 8 7 2

院、银行,法院

或二次分配)

的毕业生为例,1986~1988年,90%以上的毕业生分配在各类图书馆工作;1990~1992年,到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只占10%,其它如情报所占12%,高校师资占17%;1994 年到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工作的各占8%,就业明显地具有广泛性。国家各系统的信息中心、统计中心、开发公司、新闻机构以及社会各类高科技产业和公司等成为接受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生的主要机构。经过双向选择,毕业生去这些机构就职的约占1/3[1]。

(3)面临着经济压力和市场选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大学的教育结构出现了新的调整。一方面,社会新兴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如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和其它应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从免费到收费,使学生要更加慎重地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学生从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可以自谋出路,使其在选择入学志愿时,比以往更加挑剔。如果高等教育机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前途,那么,它的生源也要出现问题。

(4)新型信息服务业在发展,信息化程度在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工业、政府部门、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行业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各行各业都开始需要信息管理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1994年统计,全国的咨询机构达40000 多家,从业人员已超过3万人。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热潮中, 中国也在实施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三金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信息网络”和“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信息管理人才。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都开始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加以管理。中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已处于起飞阶段。在1992年已建成的800 种数据库的基础上,很多新闻机构、商贸集体和私营企业等也开始参加数据库开发和建设。根据1994年国家科委公布的中国科技信息政策,“在建设全国科技信息计算机检索系统中,要突出数据库的主导地位,中国源中文数据库是建设的重点”[2]。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络的连接, 使跨国界的信息传输、信息检索和用户培训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截止1994年10月,中国已有30多个单位和Internet相连,并有更多的单位准备和这一全球最大的网络互联。新的信息行业的出现,使单一的图书信息机构就业导向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这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促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从单一化向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转变,同时要求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出一套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核心课程。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有涉及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有关的职业。其中,工业和企业界、政府部门、教育和科研机构是信息集中地和传输中心。社会的信息化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信息化,信息管理成为渗透到各种职业中的重要工作。

高等教育机构不可能漠视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这些变化。只有通过调查,发现人才市场的需求,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战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将影响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因此,不论教育机构的主观意愿如何,市场都将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尽管教育改革的过程是艰难和痛苦的,但教育机构必须为它的学生的未来进行抉择。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教育机构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也不是一味追求市场的变化。它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层次,另一方面,教育要根据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潜力和走向,预测和掌握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适应和开拓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断地将新的知识和技术融会到教学体系之中。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是一个不断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动态体系。信息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高质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知识更新和信息积累的速度加快。因此,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应在保持原有教学课程精髓的基础上,为不断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变化,更新知识内容,扩展新的领域。在1992年,中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出现一系列名和课程结构的变化。

2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为适应社会变化的调整及其改革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机构的改变首先反映在系名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改为信息管理系。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率先改为信息管理系, 在国内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机构中引起了广泛反响。 截至1995年3月,在全国52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中,已有26 所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或信息资源管理系,或信息技术与决策科学系,或文献信息管理系,或信息产业系)。有些学校,即使一时还没有改名,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已作出了调整。

对于系名的改变,在国内的学者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张改名的观点认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及其载体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工作的管理,如信息生产、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利用等的管理。信息管理就是为各行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信息并提供服务。从社会行业看,有档案馆、图书馆、信息中心、咨询中心以及技术交易、商贸、广告、新闻和企业文秘等部门。从专业内容看,有科技信息、经济信息、企业信息、政务信息和文化信息等的管理。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同,人才组成相同,知识结构也相同”[3]。 “图书馆学在学科体系上应归属于信息科学。传统的图书馆学必须变革方能在信息科学的发展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图书馆学作为传统的信息领域,必须向信息管理这个更高的层次靠拢,在这个大范畴之中,高屋建瓴地考虑和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4]。 改名的目的是通过信息管理的名称,扩大原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包容量,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扩展新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

对于教学机构名称的改变,一些专家学者也表示了对学科建设的担心,他们认为在社会变革时期应保持冷静,“虽然名称不是主要的,却反映出对于学科的态度”[5],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改名说明了对这一学科和相关职业太缺乏自信”[6]。

名称的改变给图书馆学情报学情报学教育注入了新鲜空气,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混乱,如系科改名之后,课程体系如何与之配合,信息管理如何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学体系相协调,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博士和硕士如何在信息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除此之外,信息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难以进入信息科学的核心领域并找到自己的位置,课程的更新还牵扯到设备和资料的更新、教师的知识更新等困难[7]。 这样专业改名并未使人们松一口气,反而面临着更加艰巨的课题。特别是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经确立比较稳定的教学体系、培养计划和核心课程之后,这种变革不仅是艰难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信息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 信息管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外延的扩展,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继承和发展。信息管理是为了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在保留原有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基础上,将其拓展到政府部门、工商企业、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部门。在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中,信息管理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媒体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和检索,改善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确定和满足各类用户信息需求,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资源共享。而其他机构是将信息与其他资产一样进行管理,并使之应用在决策过程之中。比如,工商领域的信息管理目标已从以信息的物质形态(如纸张节约、电子技术应用等)转向信息本身,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公司(或企业)的其它战略资源(如人才、资产、投资)的管理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信息管理不可能放弃对未来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与过去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随着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向网络化、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未来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变化。

(2)信息管理如何为自己定位。 信息管理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管理指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特定的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信息来源、服务、产品和信息系统)进行搜集、加工、组织、检索、传递和服务。信息管理要从社会和技术的角度,在宏观和微观领域研究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同时还要研究和探讨用户的需求、行为以及如何为各类型用户提供有效服务。对信息管理来说,计算机科学和远程通讯技术是应用的工具和途径,管理学和经济学是借鉴的方法和手段,而其自身的本质的目的则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更加有效地利用到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处理、检索和传播中去。也就是说,如果信息管理不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社会科学的方法,那么,它就必将失去最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在教学机构的名称改变之后,很多系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主要反映在拓展原来单一的培养目标。信息管理系与计算机系的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管理系要考虑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特性和信息环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和维护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经济系的培养目标不同之处在于,经济系主要着眼于企业和商贸,而信息管理系的毕业生应该能够适应社会各个行业信息管理的需求。

3 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的基本构成及其评价

信息管理系名称的改变仅仅是改革的开始,而实质性的变革取决于课程结构。根据1995年全国高校第三次图书馆学系系主任联席会议17所专业教学机构的课程统计分析,信息管理系现在主要有46门必修课(见表4)、29门专业选修课(见表5)和28门非专业选修课(见表6), 并根据各系开设相同课程的频次,从中发现必修课、专业和非专业选修课中的核心课程。

在必修课中,核心课程包括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文献编目基础、信息学原理、文献资源建设、计算机情报检索、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普通目录学、程序设计语言、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管理、社科文献检索、图书馆学基础、数据库、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中西文工具书、中国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信息分析与预测、专业英语、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文献计量学、知识产权和操作系统。

在专业选修课中,核心课程包括期刊工作(连续出版物管理)、档案管理学、专利、金融情报、比较图书馆学(含外国图书馆史)、图书馆统计、公共关系、信息市场管理与应用、企业及经济信息管理、中国文学书籍目录学。

非专业选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经济学、形式逻辑、社会学、实用编辑技术、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论。

通过课程调查可以看出,我国信息管理系的现有课程基本上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基础。教学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专业认同,并已经形成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

表4我国信息管理系的必修课

课 程 名 称必修课选修课

〖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 17 3

文献编目基础 16 2

信息学原理1211

文献资源建设 12 1

计算机情报检索13 5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11 6

科技文献检索 11 4

普通目录学11 3

程序设计语言 10 7

社科文献检索

9 3

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管理

9 2

图书馆学基础

9 2

数据库 8 1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7 7

现代信息技术

7 3

信息分析与预测 7 4

中西文工具书

6 2

中国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 6 4

专业英语

6 8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

6 6

文献计量学 510

知识产权

4 8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4 2

数据结构

4 4

操作系统

4 2

文献信息计算机处理 4-

信息管理概论

3 2

情报数学

3 -

信息经济学 2 4

信息产业管理

2 3

商业信息处理与检索 2 3

二次文献编撰法(索引和文摘方法) 2 2

经济信息咨询

2 1

信息法学

2 -

办公自动化技术 2 -

图书馆古籍编目 1 6

文献保护

1 4

古汉语(含专业古汉语)

1 4

信息传播学 1 4

咨询学 1 4

音像资料管理与利用 1 2

联机检索

1 1

信息政策与战略 1 -

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分析

1 -

文献缩微与复制 1 -

参考咨询工作

1 -

表5 我国信息管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课 程 名 称选修课

课 程 名 称 选修课

期刊工作(连续出版

10 版本学2

档案管理学 8 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源

1

专利6 应用情报学 1

金融情报5 地方信息管理

1

比较图书馆学5 信息人才学 1

(外国图书馆史)

图书馆统计 5 文献阅读学 1

公共关系5 旅游情报

1

信息市场管理与应用 4 特种文献

1

企业及经济信息管理 3 方志学 1

中国文学书籍目录学 3 校勘学 1

中国史学书籍目录学 2 文献工作标准化概论 1

文献社会学 2 政务信息管理

1

图书营销学 2 列宁论图书馆

1

图书情报应用软件2 社会信息管理

1

图书馆建筑 2

表6 我国信息管理系的非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 选 必选

课 程 名 称 修 修 课 程 名 称 修修

课 课 课课

高等数学 7 - 普通物理学1-

经济学

2

4 科研设计与管理1-

市场学

2

2 社会经济统计学

- 3

线性代数 2 - 社会心理学

- 2

离散数学 2 - 市场营销学

- 2

形式逻辑 1

4 英文打字 - 2

社会学

1

2 期货贸易 - 1

实用编辑技术 1

3 报关实务 - 1

社会科学概要 1

2 房地产经营学 - 1

自然科学概要 1

2 技术合同学

- 1

现代汉语 1

1 地方经济介绍 - 1

概率统计 1 - 商业应用写作 - 1

市场调研 1 - 谈判技巧 - 1

汇编语言 1 - 广告设计 - 1

育的核心课程。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系列化和系统化较差,特别是独立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之间的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化的逻辑体系还不够。结果,课程似乎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国内外对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的主要模块和系列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如英国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人际交流技术、信息管理、专业化课程等几大模块[8]。 日本把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设置为情报学、专业资料论、资料组织论、情报系统管理、情报处理技术、情报检索法、书志学、图书与图书馆史等 [9]。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培养方向上设置了信息工作基础、数据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政策及发展战略(包括信息政策与战略、信息研究方法、技术预测)、信息加工与自动化(包括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与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市场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与服务、咨询学)等系列。只有在确定专业课程基本结构和框架基础上,才可能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更新、深化和拓展,使其成为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有机体,才能有目的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与专业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信息管理学的基本构成应包括7 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和远程通讯知识应该深化和更新。毕业生在未来的岗位上应该成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人员,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者。因此,应该使信息管理系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这种知识体系必须足以使他们在与计算机有关的领域内具备较强的迅速适应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技术背景日强的一系列情报学方向课程的基础。不同计算机语言、机器类型之间的相通性,使我们能够通过几门经过精心选择的纯粹计算机的课程达到这一目的”[10],使学生能够跟踪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操作系统的最新发展并加以利用。同时,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应增设通讯技术与远程通讯、网络建设与信息传输、专家智能系统、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和电子出版物等课程。

(2)信息处理与信息检索。将信息加工的原理、 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包括信息采集和加工、数据处理、信息组织与标引等。

(3)信息源与信息服务。按学科划分,有社会科学信息检索、 科技信息检索、连续出版物管理、地方文献管理、古文献管理、中文信息检索、外文信息检索、政府信息检索、中国传统文献处理与检索等。目前国外已将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不断细分,如法律信息源、医学信息源、商业信息源、新闻信息源。按信息媒体划分,有印刷型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光盘检索和Internet检索等。在这一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充分的保留和发展。

(4)信息管理。宏观管理主要包括信息政策、信息法规、 信息系统与结构、信息资源布局等。微观管理包括对具体的专业信息部门的管理,使信息资源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为部门的决策和运作服务。目前,我国对专业信息机构管理的研究还是不很充分。以图书馆领域为例,我们就没有对各类型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企业图书馆进行独立研究。信息管理课的宗旨是向学生介绍各种机构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共同原则和方式,同时对它们的特性有所了解和分析。因此,在介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应通过特例研究,加深对各专业机构的了解。

(5)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用户研究与用户服务、 信息服务、营销手段、借鉴行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

(6)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知识。 既然信息管理系是为各专业培养信息管理人才,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就不能是浮光掠影,只知皮毛,而应该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懂得专业信息的价值和内涵。

(7)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社会要求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具有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这就要求发展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大学教育的知识不是受用终身,而是终身教育的开始。未来人才的能力素质包括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为此,应增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4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转型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工作。一方面,它要生存,就必须考虑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它要发展和深化,就应该在高校和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随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行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相当激烈,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也促进学科的兼并、融合或发展。适者生存的原则也势必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因此,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需要吸收相关学科的成果。在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在改名为信息管理系之后,其教育需要解决6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人才市场需求和知识结构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专业教育改革应基于对客观实际的调查。专业教育改革应基于对客观实际的调查,而不是主观臆断。因此,必须组织人力对我国图书馆、信息中心和其他信息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进行全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

(2)知识与课程结构应更新与拓展。随着培养目标的扩大, 应优化、更新和拓展原有的课程体系,使其与信息管理名符其实。“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融合、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与取代。在信息管理这个更大的框架下,应研究和发现信息管理中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技术,扩大研究和教学领域,并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应设置全方位的培养目标。 随着专业人才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信息管理系的教学机构应该制定更加具体、更为明确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目标的实施应具有可操作性,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4)应形成系列化和一体化课程体系。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 信息存储和检索、信息服务与传播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应形成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断深化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应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拼盘。应硬化课程的基础结构,特别是核心课程结构。与信息管理有关的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借鉴应用其精华,舍其皮毛。

(5)应形成并促进研究、教学和实践的相互衔接、 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以往,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和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比较严重。在研究选题上,热衷于哲学式的思辨。在专业期刊上,存在大量泛论与空论性的文章。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不仅是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很难在研究和实践人员之间达成共识和认同。信息管理既要巩固和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已有的学术地位,又要与社会实践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为此,必须确立学以致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6)对专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在我国这几年的教学改革中, 已出现了中央统一的课程体系与地方特有的课程体系之间的协调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质量控制更加重要的情况下,必须对全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行定期的考察和评估,并在合理的框架内,确立专业教育的多样化原则。

综观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可以预测,我国未来信息管理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态势是:(1)将出现培养目标多层次、 多样化和地区化的发展趋势;(2 )由于信息网络的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将促使信息管理的专业教学与国际发展潮流接轨;(3 )人才市场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专业教育将具有更大的影响,并促使专业教学呈现出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更加开放的体制;(4 )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的教育体系将相互融化并实现一体化;(5 )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将使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趋向综合化,从而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来稿时间:1995—05—25。)

标签:;  ;  ;  ;  ;  ;  ;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与问题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