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梅英 张娟
(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四区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况以及产后出血影响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80例产妇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护理前后SAS、SDS、产后2h、24小时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比较中护理前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术后2h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产后出血患者,予以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减少术后出血量,缓解心理压力,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产妇;心理状况;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183-02
产妇分娩是属于女性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体验之一,是属于重大应激源以及生活时间,其中会对产妇心理状况产生较大波动,不但会对其生理产生应激情况,同时对于其精神、生理等方面均会产生应激情况产生[1]。由于大多数初产妇缺乏自然分娩相关知识,会导致产妇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最终影响到产妇分娩方式选择。临床上为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量,以达到缓解产妇负面情绪出现,予以患者科学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减少产妇出血量。本文就综合护理干预实施,对产妇心理状况以及产后出血影响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80例产妇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本次试验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单胎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以及并发症发生;产前所有B超显示各个胎儿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剖宫产指征。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27.4±1.4)岁,孕周37~41周,平均(39.4±0.4)周,观察组年龄22~35最,平均(24.6±1.7)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8)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孕产妇入院之后,护理人员予以患者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并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需要观察患者产程、产后护理等措施。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产前护理:由于大多数初产妇在怀孕期间,并不了解相关分娩知识,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出现,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产妇之间沟通,以缓解产妇产前不良情绪产生,需要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做好分娩机制、分娩过程以及相关疼痛出现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产妇生产自信息。
(2)产程护理:针对整个产程过程中产妇出现一系类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密切关注产妇成产过程,应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妇所出现实际情况并予以针对性措施实施,如可以播放音乐,达到缓解情绪,转移注意力,进而可以缓解其疼痛。当新生儿娩出之后,可以予以产妇适当鼓励,可以赞美新生儿长相,达到安慰产妇作用。如生产过程中产妇因为腹部疼痛难忍,可以针对性对三阴交穴、合谷穴位置做好按摩处理,依次达到缓解疼痛作用。
(3)产后护理:由于生产过程中会因为紧张、疼痛原因,会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进而造成子宫收缩不良情况出现,会进一步加重术后出血量,此时,护理人员可以以亲切、和蔼言语以平复产妇不良情绪,并指导产妇自身掌握心理情绪控制,消除产妇不良情绪产生。
1.3 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抑郁自评量表(SDS)[3]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进行评价,满分80分,分数越高,患者心理压力越严重。并将两组患者产后2h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比较
两组护理前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妊娠是属于女性自然生理一种现象,但是由于分娩是属于一类强烈刺激源,则会导致产妇出现心理以及生理等多方面应激反应出现,极易引起不良情绪产生,最终导致临床上产妇分娩方式不同,其剖宫产率提升,最终引起产后出血量增加。有研究表明,实施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维持患者身心健康,以达到减少产妇后期并发症出现。同时,能够有效维持产妇身心健康,防止产妇由于心理情绪原因引起其他疾病[4]。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其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比较中,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比较中,其术后2h以及术后24h出血量比较中,观察组少于对照组。通过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在患者产前做好心理护理措施干预,能够减少焦虑以及抑郁情绪出现,产程护理中密切关注产妇生产过程中变化情况,做好产妇病情监护。同时,产妇产后会因为生产过程当中出现疼痛,产生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产妇不良情绪,以调节缓解不良情绪产生。通过实施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出血量以及患者不良情绪,提高顺产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产妇生产时予以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减少术后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萍,金玉芳,吴丽敏,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9):1207-1209.
[2]方光萍.循证护理模式对待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81-84.
[3]思耀芬,贺秋园,杨美玲,等.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53-456.
[4]周春燕,沈盐红,花香,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82-83.
论文作者:殷梅英,张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两组论文; 初产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