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效益取向及其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及其它论文,取向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之一,其运行质量和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有专业银行也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毋庸讳言,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样,国家专业银行走的也是一条数量型扩张的路子。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循环”和支持系统,必须努力通过自身的改革,实行集约化经营来适应并加快这种转变的实现。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此作出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对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有一定的启发指导作用。
一、关于银行集约化经营中的效益取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经营方式,它是通过人财物的相对集中管理来优化经营要素的配置,达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目的。近几年来,银行在资产规模逐年扩大的条件下,效益却在急剧下降。以某国家专业银行为例,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9384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26339亿元,而经营效益却由1990年实现利润132.5亿元下降到1994年43亿元。这一升一降两组数字说明,我国的专业银行在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过程中,无论是经营管理方式还是业务运作机制,都存在一个改革和重塑的过程。所以说,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银行新旧体制转换的切入点就在于解决资金营运效益低下的问题。从主要依靠投入,规模扩张,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造成我国银行资金营运效益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客观环境的牵制,也有内部机制转换及管理与操作不协调产生摩擦引发的阻滞;既有不同历史条件下经济金融矛盾诱发的影响,又有银行经营决策上的偏颇与失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 )粗放经营的各种弊端,滞阻了资金营运效益的提高。如普遍存在的重负债轻资产的现象,就扭曲了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经营资产业务而获取利益的因果关系,由此导致资产质量和效益双重下降的不良后果。不仅如此,粗放经营造成信贷资金使用分散,制约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与最优配置,削弱了资金盈运的创利能力。同时由于风险责任不落实,造成大量的“两呆”贷款无人负债。(2)经济体制改革中层次性矛盾的撞击, 拉动资金动作脱离正常轨道。政府行政干预仍然存在,而且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企业行为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增殖。同业竞争缺乏约束,人为地增加了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3 )狭窄的资金运作空间,直接影响资金营运质量与效益。贷款在整个银行资产中占绝大多数的单一格局必然使风险相对集中,弱化了银行控制资金的主动权。而且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使银行资金运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尽快向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靠近,国有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思想,形成全员效益意识,在资金运作上自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综合考察资金营运效益各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及行为准则,设计出如下的效益导向模型,以便寻找提高效益的合理途径。
其中:L[,△]表示净利润;K表示生息资本系数;l表示贷款平均利率;i表示存款平均利率;G表示投入资本总量;Fe表示固定成本总额;Au表示影响利润的其它因素;Mu表示社会边际效益。
上述(1)式为金融企业行为导向控制过程。(2)式为金融企业行为导向调控目标。下面就净利润L[,△]这个中心,分析它与等式右边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1.K与L[,△]正相关。生息资本系数越大,说明资本的使用越有效, 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大。根据《商业银行法》和有关规定:逾期贷款不能超过8%,两呆贷款不能超过2%,那么K的理论界限应该是不低于0.9。
2.(I-i)为存贷利差,它与L[,△]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贷利差水平越大,L[,△]也随之增大。存贷利差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中央银行对利差水平的调控,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就商业银行来说,提高(I-i)值的重点要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组合。
3.当(I-i)>0时,G与L[,△]呈正相关关系,反之为负相关。
4.Fc为固定成本总额,它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递延资产摊销、租赁费、管理费、办公费、职工工资等方面的固定开支。Fc与L[,△]呈负相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固定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净利润的减少。因此商业银行要强化以成本、利润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减少成本开支,压缩控制内部资金占用,努力扩大生息资本比重,从单纯注重机构数量扩张转到重视内涵发展的质量型金融增长模式中来。
5.An为影响利润的其它因素,它是投资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表外业务收入、税金、营业外开支等因素的集合。当An>0时, 与L[,△]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则呈负相关。商业银行要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就在于尽量改善经营管理,进行金融创新,使An与L[,△]保持正相关关系。
6.金融企业行为导向调控目标,要求L[,△](净利润)的极大化与社会边际效益Mu的极大化趋于一致,即LimL[,△]→Mu,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讲,金融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一致的,只有社会效益好,银行效益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关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化
当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突出表现在呆帐、挤占、逾期贷款占用数量多,不良资产快速增长。1994年银行不良贷款约占20%,实现的利润比1992年减少51.8%,1995年更是出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面积亏损。巨额的不良债权使银行信贷资金周转受阻,严重影响资金正常有效的运转,威胁着信贷资金的安全完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进程最终也陷入“低效率——高膨胀”这一难以自拔的境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日益下降,出现大面积亏损是与我国企业令人担忧的运行状况分不开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银行效益与资金安全,但是究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需求约束的功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企业扭曲型过度负债,导致企业经济主体形象的破坏,信用腐败之风愈演愈烈;银行呆滞呆帐贷款大规模增加,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主导力量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因此,活化银行信贷资产,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不仅是商业银行谋求更大发展,赢得良好信誉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货币“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借“资金流”引导“物资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首先要转变单纯依赖国家注入资金清理银行不良债权的观念,因为这不利于建立起市场经济中的核心规则——信用关系,强化企业吃银行“大锅饭”的依赖意识,造成银行债权约束更加软化。而且冲销债权后,为了平衡资产负债表,就要中央银行多发货币,从而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极有可能给社会造成大震荡。清理不良债权,提高信贷资产必须寻找一种彻底的解决办法。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银行来说,就是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
1.优化贷款增量,遏制贷款风险。就一般情况来说,贷款增长率与GNP增长率应保持同步。而我国从1990年到1994年, 贷款年均增长率为23.7%,GNP增长率为11.6%,贷款增长率高于GNP增长率12.1个百分点,可见资金的利用效率极低。不适当地进行信贷规模扩张,而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必然受到市场需求过大、投入结构不合理和宏观环境不稳定等方面影响,而使近期收益不理想,也失去争取长期收入更大的机会。因此,银行对于资产增量部分,一定要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成本——收益”比较后作出选择。把有限的新增贷款优先放到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项目,使贷款投向逐步得到优化,确保新增贷款正常周转,真正体现出贷款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从贷款总的投向看,应使信贷投入由分散向集中转化,形成信贷资金的规模效应,形成适应集约化经营的信贷投入机制。要切实改变信贷资金运用“撒胡椒面””的做法,使资金能统一调度,集中使用,重点支持一些内涵型、质量型的项目,提高技术改造贷款的比重,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2.努力盘活信贷资产存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活化银行信贷资产存量,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总思路,主要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流动、重组。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盘活信贷存量同加强信贷管理相结合。银行部门要在全面落实清收责任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一步加大欠贷欠息清收工作力度的同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强化信贷管理的制度和措施,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二是银行要帮助企业挖掘资金潜力。要明确银企之间的“唇齿”关系,把搞活发展企业,作为壮大银行自身的手段。银行可以凭借信息灵、可靠度强的优势主动帮助企业扭亏增盈,促产促销;也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采取合营、合资、兼并、转产等形式,为企业寻找生存之路,促进其发展壮大,从而使银行债权在重组中得到优化。三是商业银行要认真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参与开户企业资金、债权债务的清理、评估、分割和变卖转让处理工作,落实原企业的贷款承担对象,确保银行资产不致流失。对那些有意以低价变卖、私分、隐藏、擅自转移银行信贷资产的企业,要坚决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清收,防止企业借转制之机逃避债务。四是可以考虑建立“银行风险偿债基金”,由财政、银行、企业三方面共同承担银行的不良债权,这样便不会给三方带来较大的压力和负担,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关于银行集约化经营的管理法则
在我国商业银行初建时期,通过增人增机构铺摊子,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新的形势下,金融业务竞争的焦点将主要集中在整体素质的竞争,也就是内涵力量的竞争,这与集约化经营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依靠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方法,来实现宏观调控所需要的最佳规模,以达到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总体效益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追求市场与效率应当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中的管理法则。
1.在机构发展上,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为基点,从单纯地增加数量,扩大地盘,调整到改造、优化现有机构、设施的潜在能力,增强整体运作和辐射功能上来。长期以来,国家专业银行盲目增设网点结构,从业人员数目庞大。到1993年底, 各专业银行营业机构总数达13530个,较1990年约增长18.42%。如此庞大的机构, 其中又有近一半数量的机构以储蓄为主要业务,这委实与我国四大专业银行“大银行”的身份不相称。在西方国家,大银行一般多从事批发银行业务,象储蓄等柜台零售业务则由专门的储蓄银行和小银行开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树立“大金融”的观念,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量的扩展调整到质的提高上来。对现有的银行机构,那些效益确实很差,业务范围狭窄的储蓄网点坚决要撤,其它的机构则要大力拓展业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创造高质高效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增强竞争能力和资金增殖能力。当然,致力于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概不要量的增加。以后在新设机构时,一定要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尽可能地避免因机构的过于庞大而给银行经济效益带来不良后果。机构选点和布局以市场份额为目标,与当地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潜力和银行在当地能取得的效益相联系。并且尽可能地按集约经营模式用专柜形式设置一些储蓄网点,避免设置太多的独立小型储蓄所,以取得明显的优质高产效果。
2.在队伍建设上,要从盲目地增人扩编,调整到优化劳动组合和工作程序,提高人员素质和发挥人员工作效率上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职工从数量上看,已有相当规模,1994年已达153.8万人,较1990 年约增长18.85%。但从素质上看,同形势的要求和同业务发展迅速的状况, 还很不适应。而人员素质是衡量银行整体素质的最终重要标志,对商业银行事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要把职工教育放在重点位置,优化岗位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提高组织协作效率。特别要对一些德才兼备的年轻职工和干部进行系统化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既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又有较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企业家队伍,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加快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步伐。
3.在资金营运上,要从片面追求贷款规模,增加资金运用总量,调整到优化资金投向,改善资金运用总量,调整到优化资金投向,改善资金运用结构,增加资金有效投入上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本文前两个思考中都进行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只简单提及一点,那就要健全资金营运机制。在继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的同时,着手健全内部资金营运机制。基本思路是,在统一信贷计划和核算指标的幅射范围内,划分营运资金,内部实贷实存,分帐经济核算,这既有利于统筹安排,灵活调度,又有利于通过有偿使用资金,促进基层行(处)注意资金成果和效益。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信贷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促使信贷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4.在服务手段上,要从原始的人工机械操作,打“人海”战术,调整到运用现代化经营技术上来,不断创新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市场占有份额。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电子应用化程度的高低,是银行服务素质的一个“硬件”体现,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为客户的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条件。为迎接环境变化的考验和挑战以及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不要只局限于传统业务,而应开拓多种收入渠道。根据投资组合原理和分散风险原则进行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代理业务和表外业务,加强对利率、汇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导和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产结构,把风险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而且可以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目前西方商业银行此类业务收入已达3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5%, 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集约化经营,通过业务创新才能早日跨入具有国际水平的规范化商业银行的行列。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集约化管理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