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修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认识自我,而且能够增加在学生的感性知识,使他们明确成才之路。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以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社会实践,作为整个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对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品德的形成和修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地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实践对品德形成、修养的决定作用
所谓社会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按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解释,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同时,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也都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实践及其与人的认识的关系是如此,那么,对于社会实践同作为意识范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关系,我们是否也可以坚持实践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探讨呢?
思想道德的教育、评价、修养、践履等,在伦理学上称为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进行的、用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和准则评价的一切实际的行为活动。它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领域,渗透于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从整个社会道德来看,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是道德规范实现和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也是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从单个人的品德来看,道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是品德修养、提高的动力,是品德评价和选择的最终依据。在这里,道德、品德不同于其他人类意识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根植和来源于实践,又有向实践转化的趋向。个体的道德实践汇集成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仅是社会的道德实践活动,而且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社会实践与道德实践尽管有所不同,但在性质和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既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贯连、相互促动、共同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在外延上包含着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整个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实践需要道德及道德实践,道德及道德实践归根结底双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实践、政治生活和科学文化实践紧密相联。道德实践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焕发劳动者的热情,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实践的进步,反过来,道德及道德实践的发展进步又依赖于整个社会实践。道德本身就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实践精神,只有社会实践的全面进步,才能最终促进社会及个体道德水准的提高和道德实践的自觉。
道德、道德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明,人们的品德、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整个教育、形成、选择、修养过程,都离不开实践。而这种实践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践履活动,而应当最终成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品德的形成、修养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是品德形成、修养、完善的根本途径,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1〕人们的认识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思想品德教育和修养的知行统一观不也应该是这样吗?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思想品德,也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发展、完善。正确的品德意识、良好的品德行为、高尚的品德境界,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恰恰相反,只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并通过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不断地加强修养。
从这种实践论的观点出发,充分肯定社会实践对品德形成、修养的决定作用,可以说是对已往品德修养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外伦理史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道德修养理论归根到底都是脱离社会实践、违背实践论观点的。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的伦理思想家,曾提出过许多道德修养方法,诸如“内省”、“自讼”、“正心”、“养身”等等,可以说都是唯心的、脱离实践的。有的也曾注重“行”,提倡“践履”、“慎独”等。如荀子说:“行之明也”,“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3〕。还有人主张道德修养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事上磨炼”,等等。这些修养观虽然包含着道德实践的合理成分,但这里的“行”、“事”,都未超出个人的生活范围,仅指个体的言语、礼貌和行为,因而都是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这就完全造成了个体道德与社会实践的本末倒置和对立。总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道德学说,不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由于他们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由于他们都忽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作用,因而不能正确说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终未能找到品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人们品德的形成和完善,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固然离不开个人的奋发努力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等内在条件,但同样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客观物质生活等外部条件。我们强调客观社会物质生活与主观个人活动的结合和一致性,并把这种结合和一致性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们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实践,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们只有积极投入改造世界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们只有积极投入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自觉认识现实社会关系的历史必然性,自觉进行品德修养,才能最终改变已往的不良品德,形成和确立良好的品德,最终使自己的品德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品德修养,同样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并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完成。尽管这种社会实践更多地是指完成学业之后长期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尽管在校期间要以更多的时间用于书本学习,但这并非意味着在校期间仅仅进行单一的书本学习,毕业之后再去参加纯粹的社会实践。列宁早已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4〕历史经验和现代教育科学充分说明,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加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和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业已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所证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青年学生正是在踊跃投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这样。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大学生们更不可能脱离热火朝天、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关起门来追求古人所说的“内省”、“自讼”等静思冥想式的修养方法。正如学生们自己所说的,“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与外界沸腾而复杂的社会绝缘”,“何不走出围墙,到经济主战场去观潮”,“到社会上亲眼去看看,亲耳去听听,再用心去思考。我们走入社会,去更好地锻炼自己”〔5〕。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潮迭起,经久不衰。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外向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着眼,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德育意义,从而使高校德育不致限于封闭式的脱离社会实践的空洞说教,而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这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他们思考祖国前途和选择个人未来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有些学生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虽不乏热情,却往往陷入幻想和空想,愿望与实际相距甚远。而要克服这一缺点,仅靠校内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实际接触社会,获得第一手感性认识。事实证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知晓乡情、国情、世情,才能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建立在现实之上,也才能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端正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二是恰当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发展一切知识和能力,又包括思想品德的高度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仅仅靠学校和课堂教育是不能实现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大课堂。当代大学生只有满怀热情地参加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恰当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找到理想中的自我与实际中的自我差距,克服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缺点,正确地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三是增加感性知识,获得真才实学。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暴露出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和闭门读书的弊端,使高等教育不断适应实践对知识更新和深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使理论得到初步的实践检验和证实,逐步实现认识从理论再回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事实说明,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量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中,既能加深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政治道德理论的理解和体验,掌握真才实学,又能更有效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四是学习工农群众,明确成才之路。从“五四”运动以来,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成才的必由之路。工农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知识分子虽然同工农群众一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力量,但不可否认,青年知识分子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工人农民相比还有不少缺陷。他们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工农群众相处,才能了解和认识工农的优点,直接学习工农的优秀品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才能认识和克服自身的差距,摆脱成长中产生的迷茫和困惑,明确成才道路。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
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经常性的高等教育环节之中,有必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系统化,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政治类活动。在现阶段,主要是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凡是有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都可以参与实践活动,或者体验生活,锻炼自己,或者服务社会,贡献才智,或者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或者冷静思考和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见解和建议,培养参与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
二是学科专业类活动。这类活动的内容同学校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使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的运用中加深理解,或者在为生产、生活服务中加以巩固。同时,还可同专业科技活动结合进行,增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启发对科研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科研意识、动脑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三是社会服务类活动。这类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它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把大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不仅能为社会贡献才智,还能使自身得到锻炼,体验到创造财富的艰辛和奋斗后的幸福,从而有利于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培养关心集体、维护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四是军事类活动。这主要是参加军训,参观有关军事基地、设施、展览等活动。它有助于学生体验军事生活,了解军事知识,在军事训练中增强国防意识,增进军民感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维护大局的观念。
五是文体类活动。这是通过社会性的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加强审美修养,陶冶思想情操,锻炼创造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共同性活动。这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统一安排的集体活动,可要求全班级、全专业、全年级、全系或全校共同参加。具体活动形式有:各种公益劳动、参观、宣传纪念活动、社会服务、生产实习、勤工俭学、军训等。
二是小组活动。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活动方式。其特点是小型分散、机动灵活。具体活动形式有:社会调查、专题访问、社团活动、扶贫扫盲、人才培训、社会宣传、科技咨询和服务、岗位见习、挂职锻炼等等。
三是个人活动。这是学生个人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条件独立进行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能够自由发挥、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缺乏组织性和监督性。具体活动形式有:社会考察、调研、体验生活、业余创作、义务劳动、咨询服务等等。
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取得应有的效果,还必须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既然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那么,无论组织者还是参加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端正的态度,要注意实效,而不可赶时髦,搞形式,走过场。要注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学习、讨论和动员,拟定议程和提纲,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是要坚持自愿性原则。从目前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学生都可根据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这样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自觉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活动天地。
三是要坚持自主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权在学生手中,教师则应处于指导地位,切不可大包大揽。从制定活动计划、选择内容和方式到进行具体活动的全过程,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是要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学校之间差异较大,社会实践活动常常会受到学校地理条件、时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这样就不仅不会因条件限制而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还可以发挥各地各校的优势,搞出自己的特色。
五是要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搞好服务工作和物质保证。坚持自愿性、自主性原则,决非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相反,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应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领导和支持。教务、学生工作部门和团组织要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从计划、动员、实施,直到考核、总结、交流,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学校还要在坚持就近和节约的原则下,切实解决好有关交通、场所、经费等问题,尤其要力争有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广泛支持,在物质条件上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注释:
〔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3页。
〔3〕《荀子·儒教》。
〔4〕《列宁选集》第4卷第375页。
〔5〕《高校理论参考》1995年第6期第26-2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