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幅调整对俄罗斯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美国论文,大幅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初共和党夺回白宫宝座后,在外交政策上显示出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改变了克林顿政府对俄罗斯的“浪漫”政策。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曾迸发出的援俄转轨热情,随着布什的上台消失殆尽。美对俄疑虑日益加重,再度视俄为其威胁,誓言不再向俄提供贷款,对俄政策将转向安全领域。俄对此的反应则是加大外交攻势,加强与欧洲、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以抗衡美国的压力。双方龃龉增多,大有退回冷战时期的态势。美俄关系急转直下,看似突然,却有其必然缘由。作为世界头号、二号核大国,美俄两国“温情”关系的破灭,对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不可低估。
调整对俄政策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为了巩固胜利成果,防止俄罗斯“倒退”回前苏联体制,帮助俄制定了进行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并为此向俄提供大量资金援助,促使俄加快私有化步伐,迅速完成经济转轨,成为真正西方式的国家。俄也一度颇为“天真”,以为俄埋葬了苏联,推行亲美外交政策,俄美从此会永远友好。但事与愿违,两国“蜜月”关系未能持久。布什政府上台后,决定放弃克林顿政府的做法,采取强硬的对俄政策,致使美俄关系开始恶化。
美新政府调整对俄政策的前奏是全盘否定克林顿的对俄政策。布什及其外交和安全事务顾问在竞选期间就在俄罗斯问题上抨击民主党政府,将俄经济改革失败、普京外交政策趋于强硬和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归咎于克林顿政府,强调这一切均证明克林顿政府对俄不切实际的政策已遭失败。认为美国很难改变俄罗斯,对俄政策最优先的重点应放在核安全与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技术)方面。指出克林顿政府的错误在于:将宝押在叶利钦及其改革追随者身上;在俄未发生真正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俄提供过于慷慨的资金援助,等等。小布什就职前夕又直截了当地对新闻媒体表示:在俄消灭贪污腐败现象并进行深入的经济和司法改革之前,除用于拆出核弹头的资金外,美不会将资金提供给一个从不履行自己金融义务的国家。(注:David E.Sanger and Frank Bruni,"In his first days,Bush plans review of Clinton's acts",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14,2001.)这一表态确定了布什上台后对俄采取强硬政策的基调。
布什政府不仅强烈抨击民主党时期的对俄政策,而且在上台前夕即给俄下马威。美竟然不顾外交礼仪,以执行瑞士检察院的通缉令为由,于今年1月18日在美机场逮捕了应邀前来美国参加布什总统就职典礼的俄白联盟国务秘书博罗金,并在4月1日将其引渡给瑞士警方。虽然采取此项行动的是即将下台的克林顿政府,但若没有布什的首肯,克林顿政府不可能逮捕出席新总统就职典礼的座上宾。接着,美新政府就俄间谍案大做文章。美俄双方互在对方建立间谍网以收集情报,本是家常便饭,但布什政府一上台就为破获的汉森间谍案大动干戈,于3月21日宣布驱逐50名俄外交人员,其中4名立即离境。其他46名在今年7月1日前离美。俄也不得不采取对应措施,要求4名美外交官立即离境并表示还将采取进一步的报复措施。两国此次互逐外交官的规模,仅次于冷战时期1986年双方曾采取的同类行动,这表明美俄两国在冷战后形成的“蜜月”关系彻底完结。美新政府国务院高级官员还不顾俄的一再反对,于3月26日在华盛顿接见“车臣外长”,给本以恶化的美俄关系雪上加霜。3日后,布什又宣布将减少对俄拆除核武器的资金援助,为美俄关系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
在推行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方面,美新政府对俄施加更大压力,以迫俄放弃反对态度。美研发和部署NMD是美俄近几年来矛盾的焦点。克林顿时期,美虽然也为此压俄,但主要还是力争通过谈判解决与俄在此问题上的分歧,不轻易以单方面退出1972年的反导条约,来逼俄接受美部署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布什政府则在此问题上表现出强硬态度,表示在战略武器新的攻防结构方面可与俄进行合作,但是否向俄提供导弹防御技术和信息的可能性,取决于俄在弹道导弹技术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的行为。美还扬言准备采取单方面行动,甚至退出1972年反导(ABM)条约。布什于今年5月1日宣布:为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必须突破已有30年之久的ABM条约的限制”。(注:布什总统在华盛顿国防大学的讲话,2001年5月1日。)
调整对俄政策的原因
美新政府执政后迅速大幅调整对俄政策,这既与共和党处理对外事务的传统理念密切相关,也与俄国内局势变化密不可分。
第一,共和党注重地缘政治现实,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具有现实主义的传统,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不应由于俄放弃了前苏联的意识形态而忽略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在他们看来,苏联解体后,俄仍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横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并拥有仅次于美国的核武库。俄的这种地缘优势和军事力量对美构成的威胁并未因苏联解体而消失。无论俄保持强大,还是瓦解或出现内部混乱,都会对美构成威胁。布什政府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赖斯女士公开表示对俄担忧:“我打心眼里认为,对西方和我们欧洲盟国来说,俄罗斯仍是一种威胁。面对克里姆林宫的核武库和弹道导弹所构成的威胁,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欧洲盟国都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俄罗斯向其他国家转让核技术而感到担心。”(注:赖斯在接受法国《国家政治》记者芭芭拉·维克托采访时的谈话,2001年2月10日。)因此,她主张将美对俄政策的重点集中在安全议事日程上。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公开宣称,俄是新的威胁和积极的武器扩散者(注:Graham T.Allison and Sergei Karaganov,"U.S.-Russian Dialogue Is Needed to Head Off a New Cold War",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3,2001.)。
第二,冷战思维作祟。小布什是冷战后第一位入主白宫的共和党总统,尚未摆脱冷战思维的惯性。他所任命的阁员大部分是冷战时期的“重臣”,如副总统切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都是在冷战时期与前苏联打交道的老手,习惯通过实力和对抗解决问题和实现外交目标,对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极不信任。他们认为,经历了冷战后近10年的经济强劲增长后,美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相反俄罗斯经济衰退,国力下降,即使与欧亚大陆任何力量联合起来抗衡美国,也无法与美相匹敌。因此目前美对俄采取强硬政策,进一步削弱俄罗斯,不会打破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和威胁美在欧亚大陆的主导地位。
第三,冷战后,美国民主党的援俄政策未能奏效,为共和党推行强硬的对俄政策提供了“依据”。苏联解体后,美在经济上向俄提供贷款,要求俄进行经济改革。但美设计的改革方案不符合俄的国情。1992年至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国是这两个机构最大的股东)向俄罗斯发放的约300亿美元贷款未能发挥效益。(注:David E.Sanger and Frank Bruni,"In his first days,Bush plans review of Clinton's acts",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14,2001.)俄经济在美支持的“休克疗法”下不仅未能顺利转轨,反而不断下滑并在1998年陷入危机,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外债居高不下,俄人民深表不满。布什及其助手由此认为,外部世界难以消除只有俄自身才能解决的经济问题,克林顿政府向俄提供大量贷款,不仅无助于俄经济体制的改革,反而使资金流入俄新型的暴发户手中,延缓了俄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导致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使拥有全球第二大核武库的俄罗斯可能倒退回前苏联体制并走向集权化,从而危及西方世界。鉴此,美应彻底停止援助俄罗斯的计划。
第四,俄为维护国家利益,近一个时期在外交上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引起美新政府的“警觉”。克林顿政府虽在经济上援助俄罗斯,但同时通过北约东扩压缩俄战略空间,在中亚挤压俄的影响力,控制中亚能源出口线路,从而威胁俄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国力衰退,沦为二、三流国家,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与美矛盾加深,故在外交上对美进行反击。尤其是普京当政后,俄在国际事务方面呈现出进取的态势。去年年底,俄不顾美国的压力,退出了俄美1995年签署的要求俄停止向伊朗出售武器的秘密备忘录,恢复了与伊朗的军事合作,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潜在的挑战。俄对独联体其他国家也展开积极的外交攻势:主动提出与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等国联合开发资源;通过废除互免签证向格鲁吉亚施压,迫使依赖俄劳务市场的格鲁吉亚放弃加入北约的计划,宣布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保持中立;利用乌克兰对俄能源的依赖加强了俄乌关系。俄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俄在该地区的影响。在内政方面,普京政府加强中央的权力,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将苏联时期的国歌改词后定为国歌,并将苏联红旗作为军旗,弘扬俄罗斯的光荣历史。美新政府认为这一切表明,俄可能企图重温帝国美梦,对美一超地位构成潜在的威胁,美需认真加以应对。
美俄关系前景
美、俄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国家和陆上国家,又是世界头号、二号核大国,双方关系的恶化反映出两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并未随着意识形态对立的结束而彻底化解,两国因苏联解体而相互“拥抱”只是短暂的现象,最终决定其关系走向的因素是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尤其是在崇尚实力和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共和党新政府主政下,美为了加强其在全球的一超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将会继续推行构架美国绝对优势的安全政策,从而加深与俄矛盾。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恢复大国地位愿望十分强烈的俄罗斯,不甘忍受美的压力,会与美进行较量。然而俄罗斯经济问题成堆,国内生产总值仅约为美国的四十分之一,国力与昔日苏联不可同日而语,重振雄风尚需时日,不可能与美分庭抗礼,虽然在美国强硬的态势面前有时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但在更多情况下只能处于守势,不会一味采取对抗的姿态,看来妥协让步将会居多。俄外长伊万诺夫表示,俄在处理与美关系方面不会采取强硬对策,莫斯科不会在美“挑衅面前低头,也不会诉诸冷战手段”。俄将对美采取“坚定而非对抗”的立场,随时“准备与美进行具有建设性的对话,但会考虑到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注:俄外长伊万诺夫对杜马发表的讲话,2001年4月13日。)估计今后美俄两国关系虽会不断出现摩擦,甚至出现严重危机,但不可能倒退回冷战时期全球对抗的局面。
美、俄双方今后较量的主要领域在战略武器平衡方面。美政府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体系的决心已定,而且计划将克林顿政府以地面为主要基地的NMD计划升级换代,改为以太空、飞机和海洋为基地的导弹防御系统。无论俄是否同意,美都要加紧研发和部署NMD。美新政府可能对俄先礼后“兵”,迫俄接受“现实”。美已于今年5月1日宣布将与俄就此问题“协商”。如与俄达成协议,则名正言顺发展NMD;如谈判破裂,美将一意孤行,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俄不甘心听任美通过导弹防御体系打破俄美之间在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武器平衡,使俄丧失作为大国地位的最后一张王牌,但俄既无财力与美在导弹防御体系方面进行军备竞赛,也无有效制衡美的手段。假若美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俄可能采取的对应措施是:退出限制、控制战略武器和常规力量的所有协议,放弃销毁俄洲际弹道导弹和分导多弹头,并恢复分导多弹头的生产;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加紧研究反导弹防御系统技术;在靠近中欧敏感地区(如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加里宁格勒)部署或增加部署战术核武器,以刺激北欧国家反对美在格陵兰岛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北约东扩是美俄较量的又一领域。根据东扩计划,北约明年将接纳第二批东扩国家。入盟的新成员可能有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如北约完成第二次东扩,将进一步压缩俄的战略空间,危及俄的国家安全。俄对美在中、东欧逼近俄边境除表示愤怒和抗议外,并无有效应对措施。俄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在俄西部边界地区调整防务战略,在安全上越来越依赖核武器,形成对该地区邻国的威慑,以期迫使这些国家在加入北约问题上三思而后行。
中亚、里海地区也是美俄今后继续进行争夺的主要地区。该地区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发现刺激了外部力量向该地区的渗透。美将会继续加强与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利用经济援助、投资和铺设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扩大影响。俄则利用同该地区传统的经济和政治联系拉住中亚、里海地区原苏联共和国,防止美进一步向该地区渗透,危及俄在该地区的战略和经济利益。
在其他问题上,如俄偿还西方外债,美将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拒绝俄提出的重新安排偿还原苏联外债的要求,逼俄按时还债,并以此作为压俄在其他领域作出让步的法码。而在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技术的扩散问题方面,俄将继续向美所不喜欢的国家出售武器以获取利润,并以此作为筹码,压美在其他问题上向俄作出让步。
美俄关系逆转所产生的影响
美俄关系虽然不可能回到冷战时期,但世界上两大核国家间关系的倒退将对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面对美国的挤压,处于弱势的俄罗斯为了保持大国的地位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将会首先加强与同样受到美国压力的中国的合作。尽管俄中两国不会建立同盟关系,但为了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会加快发展双方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也将增多,关系日益密切。今年6月和10月,俄总统普京将访问中国,中国主席江泽民亦将于7月访问俄罗斯,并签署中俄睦邻友好条约。此外,随着俄中关系的加强,1996年形成的上海五国机制,在中俄两个核心成员关系加强的形势下会进一步发展,扩大成员国,拓宽合作领域,并成为欧亚大陆愈来愈重要的地区组织。
加强与欧洲的合作,是俄在美压力下作出的另一项重要选择。俄与欧洲在欧洲独立防务计划、阻止美发展导弹防御体系、环保等领域有共同语言和利益。欧盟发展独立防务的计划受到美国的掣肘,与美矛盾加深。欧盟多数成员不赞成美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反对美否定控制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俄支持欧盟的立场,表示要同独立于北约之外的欧洲防御部队进行合作,试图说服欧盟国家与俄共同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并对欧盟东扩不持异议。欧盟也对加强与俄合作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今年3月23日欧盟邀请普京总统出席在瑞典举行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这是俄总统首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反映出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俄还将巩固和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加强俄在印度次大陆的影响。印是俄传统盟友,与俄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立场一致。冷战时期,印度与前苏联合作抗衡美国,冷战后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但美近来开始重新认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试图改善与印度的关系。据外电报道,布什政府计划解除因印进行核试验而对印度实施的贸易制裁。这不仅为了化印为友,利用印度制衡中国,也有削弱印度与俄罗斯关系的考虑。俄对此不会掉以轻心,将会在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扩大与印度的合作,防止老朋友向美靠拢。
美俄中、美俄欧和美俄印等三角关系内部的互动,主要皆由美对俄政策变化所致。而美国新政府对俄态度的变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所引发的大国力量重组不但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而且将会继续下去并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标签:中国导弹论文; 武器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