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7;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3-0023-05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反复强调要牢固 树立和认真落实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五个“统筹 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科学发展观”的完整提出 及其作为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根本发展理念的明确确立,既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也是这一社会治理理念之马克思 主义人文关怀的进一步突出体现和实践转换。深入理解、努力实践这一发展理念所包含 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使之由一种深得人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变为真真切切的社会 现实,理应成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典型体现之一

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应当以什么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应当以造福于人的生 存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所谓的“人”又是指哪些人?是占社会人口极 少数的人还是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 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历来是区分社会治理和发展理念有无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志之 一;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和非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 基本标志之一。

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其实质和精髓,就是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 的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尤其 是一切社会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须在根本上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形式”的思想[2],到列宁关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 考[3],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所谓造福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概括地讲,包 含着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因为,“我们首先应 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 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 他东西。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 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4]。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创造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资 料,则是为实践这一人文关怀所必需的条件。二是要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及其需要, 使得以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为精髓的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和需要能够得到不断开发和满足 。因为,以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为精髓的精神生活底蕴,正是把人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动 物类的本能生存活动区别开来的“人的类特性”(或又称“人的本质力量”)之所在[5] ,而包括“吃、喝、生殖等等”的物质生活“固然是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 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 机能”[6]。为此,就必须在重视和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精 神文化生产的水平,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教育和普及工作。因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讲 ,开发和实现“人的类特性”、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亦即所谓“人化”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三是要重视并不断提升和满足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 关系需要,使得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够与在具体内容和具体水平上日新月异的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相辅相成。因为,社会性不仅如同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一 样是人的类本质之所在,而且还在人的类本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人的类本质得以形 成和实现的必备条件。[7]而人的社会性之具有感性形式的体现,正是人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交往(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为此, 不断自觉地适当调整或变革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安排,适时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领域的制度革新或体制改革,便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明确提出和强调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 把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与现实中国国情、与当代中国执政党的社会发展理念 出神入化地融为一体的突出而首要的表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念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 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从而不仅贯彻了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必须以造福于广大人民为基本原则”的思想,而且实 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的问题的认识上的重大理论突破,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众所周知,把创造中国社会历史的主体力 量的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 人早已公然于世的根本宗旨。从毛泽东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 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执政党和人民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标 准,再到江泽民反复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是这一根本宗旨的生动言说和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中国化表述。“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实际上就是要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 是受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以人为本”的提法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非马克思 主义的口号而主张将其排斥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正统词汇之外。“科学发展观”在中 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念史上,第一次明确、响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这一基本原则,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8],明确 论述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9]。其重 要意义,不仅在于进一步明确地突出了“满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的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各方面工作而言的目的性地位 ,使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本已包涵着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彰显得更加明确 夺目,而且在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有关人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在有关人的问题的提法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其次,“科学发展观”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概括论述了“坚持以人为 本”在现实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的具体要求和当前为落实这些要求所必须着重关 注的重要工作方面,从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之进一步由一种合理的 价值理念向现实具体实践的转换。针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科学 发展观明确指出:就现实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 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 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 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例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工作问题 、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等等。[10]这些全面而又明确、具体 的概括论述,使人清晰而又强烈地感受到: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已然不 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价值理念层面,而是同时化作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二、“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典型体现之二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一个基本方面。前文所引马克思和列宁在对理想社会的 应然状态的思考中,都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关键词包含其中,就清楚地表 明了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社会是人及其活动的集合体,人民群众是社会 及其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是人,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和社会发展 的内容。离开人的发展,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其次, 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在作为人的活动的结果的社会和人之间,前者是基础和条件( 或称手段和工具),后者才是目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目的和价值,就在于服务于人 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因而,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应有价值尺 度。否则,社会发展就成了纯粹自发的自然现象堆积而非自觉的人类文化建构。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文关怀命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 想既包括了对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应然含义的理解,更包含了对实现人的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考,从而实现了对形形色色唯心主义 人文关怀的质的超越,使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不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同时更是一种社 会历史的科学理念。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应然含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所谓“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含义和内容的命题。其一,与人的潜能受 压抑相对,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丰富的肉体和精神潜能的充分开发。人作为具有( 以自由自觉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为精髓的)实践本性的特殊生命体,蕴藏着丰富的肉体 和精神潜能。这些潜能,马克思有时称之为“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11],有时亦称 之为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要将沉睡于人体 内的这些潜能充分开发出来,使之由潜能变为现实。这种意义上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 发展”,亦即马克思讲的“人的解放”的同义语。其二,与人的素质的片面或畸形发展 相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意味着与充分开发人自身的潜能相协调的人的各方面素质 的全面而高度的发展。例如人的身体素质、知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 等等的全面开发、协调提高。这种意义上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要逐 渐实现马克思说的摆脱“旧式分工”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带来的羁绊。其三,人 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还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又充分的开展,亦即人通过广泛的 社会交往,不断地摆脱自身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局限性,不断地建构越来越丰富的 有利于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实现人的 “交往的普遍性”[13]。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 4],“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 性”[15]。没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至于实 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的物质 生活财富和精神生活财富都极大丰裕的同时,合理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等等制度安排,“ 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的界限” 。

“科学发展观”既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的新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明确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实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16],又把这种目标的实 现置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从 而充分体现了上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科学思想。此外 更值得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全面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17],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 互关系,强调指出了“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18],而且特别针对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19],强调指出要“在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20],并进而具体论述了“社会发 展”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 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等, 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等”[21],从而为切实加快社会发展,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着力点。

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典型体现之三

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也好,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好,其中所谓的“人”,无疑应当是全中国人民,是 “中国人民”之整体。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现实中国社会中,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 发展,城乡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差异,发展 很不平衡。受市场经济社会利益获得机制的制约,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实际利益水平和利 益满足程度方面与城市和东部地区相比呈现出显著的落后状态,从而使得农村和西部地 区所能够得到的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必须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和东部沿海 地区。“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针对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巨大 的城乡反差和区域反差,“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以切 实“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和“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以切实“坚持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21],具体部署了当前为实现这两个“协调发展”所必 须的实践举措,诸如“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 度”、“加快农村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 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 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等。[22]这一系列发展战略思想和具体实 践举措的明确部署,不仅为实现全国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政策保障 ,同时也为“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23],从而使“以人 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理念基础和政策支撑。

收稿日期:2004-03-01

标签:;  ;  ;  ;  ;  ;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