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
——以常州博物馆为例
马婧
(常州博物馆,江苏 常州 213017)
摘 要: 地方性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展现地域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缩影的场所,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一个地方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活”的历史见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各出所长,可以对两者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我国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过去一般博物馆,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是以藏品展览展示以及讲解服务为主,是发挥静态功能进行的传统教育活动。但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社会教育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公众也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希望博物馆能提供与藏品、展览等相关的更深入、多元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2015年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中就对博物馆① 博物馆: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的定义做出了调整,把教育放在了博物馆目的之首(另两个是研究和欣赏),充分凸显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与国家级、省级级别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相比,地方性博物馆在政府财政拨款、藏品质量和数量上有较大差距,对非本地游客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国家级、省级级别博物馆。因此,地方性博物馆应该着眼于本地观众,深入挖掘他们的需求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从过去被动地“等待”观众到来,转变为主动“迎客”,对其社会教育功能进行转型和提升。
校友在感恩学校回报学校的同时,学校也理应心存感激适时回馈校友,双方互敬互惠,携手前行,这样便能营造一个长期友好合作的良性循环的氛围。校友其实也需要职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和人脉,最好也能被纳入高校图书馆会员制服务中。图书馆作为服务平台,应该提倡终身服务,以及优胜劣汰的区别服务。服务在校学生的同时对于毕业学生也应该有一定的跟踪服务。高校的会员制服务应该将过去的所有毕业生作一番细致梳理,将愿意服务母校的校友信息保存完整并不断更新,针对校友贡献的高低给予相应的服务和帮助,以便达到一个长久互利的循环模式,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终身教育的会员制服务。
近年来,地方性博物馆积极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教育活动数量和质量也节节攀升。以常州博物馆为例,2015~2017年开展的各类社教活动年均超过150场次。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在立足本馆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系列有影响、有深度的教育活动。其中加入非遗元素的“指尖上的敦煌”等非遗系列教育活动,不仅起到了宣传的作用,更是通过展览为常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个绝佳的展示、自我宣传以及后续开发的平台和渠道,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地域、一个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表现意识,承载着国家、民族或群体文化生命的密码。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人类的发展和延续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我国主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六个类别: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降低成本是任何企业都想要实现的目标。供水企业不仅要在企业的内部树立起新的成本管理的理念,同时还应该顺应市场的经济发展需求,在企业的内部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体系。持此之外,供水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中不同环节的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把控,从而实现对企业成本的全面控制。
3 常州博物馆与非遗相关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博物馆教育活动更富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有助于地方性博物馆更好地承担起展现地方文化“窗口”的作用。因为一个地方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一个“活”的历史见证,非遗的加入会使博物馆教育活动更具有地方特色。
“指尖上的敦煌”非遗系列教育活动在敦煌大展期间通过展览的热度及媒体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让常州非遗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对今后常州非遗乃至整个地方文化的宣传、推广起到了深远的作用,非遗活动也成为了常州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5年开始,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非遗保护的通知和意见,并在2006—2010年期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得以被发现、梳理并展现给世人。但很多非遗资源光靠政府的保护是达不到传承和延续的目的,很多都面临着失传和断层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静态”存储式保护② “静态”存储式保护:真实记录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以博物馆等为主要向公众展示的平台。 ,更需要“动态”开发式保护③ “动态”开发式保护:以非遗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为着眼点,强调通过开发来实现经济效应带动社会效应,提升传承人的生存条件,增加就业吸引力,维系传承。 来真正激活其蕴含的精神资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3.1 创新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到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中,以其活态性的优势,可以与博物馆展览中的静态文物相结合。通过非遗体验的形式,让无法直接触碰文物的观众能亲身感受到文物的某一部分。比如在梳篦活动中,非遗传承人指导学员如何在空白木梳上绘制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图。在调色、勾线、描绘的过程中让学员对陌生的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使过去比较单调的教育活动形式变得丰富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与特定节庆相结合,让博物馆社会教育更接地气,让观众能在连接过去历史的博物馆里体验传统美好的生活。
3.2 有效体验
过去以参观、讲解为主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体验性较差。现在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都会设置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体验环节,但并不过分关注最终成品。其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与社会培训机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者追求的目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所追求的并不是参与者画得有多好,手工成品有多精致,是否完全掌握了某项技能等,而是能让观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局限在物的表面,而是能学习、感受到某物的精神与内涵,并最终能获得某种启迪。这样穿插在其中的体验环节才能称为有效体验。故而笔者认为地方性博物馆开发的教育活动不需要刻意追求高规格、大场面,而是应该多从地方历史文化中寻找与博物馆相契机的资源进行开发。就像“指尖上的敦煌”非遗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跟着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手工艺技能制作的过程,让参与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从传承人身上感悟到常州非遗延续至今的艰辛和不易,最终达到增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意识,真正实现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
3.3 现实影响力
8) 多任务并行、分组操作:解决多组并行操作任务的相互闭锁问题。当前模拟预演操作只要不与当前的操作设备交叉重叠,即可操作。
常州非遗中的常州梳篦、金坛刻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适合在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中开展,尤其是对成年观众的吸引力,弥补了过去博物馆教育活动(不包括参观和讲解)中成年观众的缺失。
4 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表现
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4.1 丰富了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
该系列活动以常州博物馆引进的“丝路瑰宝——敦煌艺术大展”为依托,以常州非遗为载体,以展览中的敦煌文化元素为线索,把常州非遗与临时展览联系在了一起。更进一步来说,是把常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远在千里的敦煌文化以博物馆这个媒介创新性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观众与敦煌莫高窟的距离,更赋予了常州非遗新的活力。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金坛剪纸等是6位非遗传承人从敦煌艺术宝库中寻找灵感而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常州博物馆从中选择具有可操作性、代表性的作品开发出了6项子活动,共开展9场非遗活动。常州博物馆在后期还举办了“‘指尖上的敦煌’系列教育活动作品汇报展”,进一步加强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与非遗间形成的“化学反应”,为两者都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
4.2 拓展了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受众面
采用20米水头自由流水加注橘红色食品红灌注孔A1,持续观测32小时,未见下游颜料出逸。再次加注48小时,亦未见颜料出逸。同样的水压加注孔UP2,换用墨蓝色食品红后28小时深孔泄洪洞渗水出现颜料出逸现象。
4.3 增强了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地方特色
近几年来,常州博物馆积极探索,把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融合,突破过去博物馆对非遗“静态”存储式的保护,而开始为非遗“动态”开发式的保护添砖加瓦。常州博物馆已成功开展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对非遗保护、开发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指尖上的敦煌”非遗系列教育活动。笔者将从创新性、有效体验以及现实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
5 地方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
博物馆是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地方性博物馆更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博物馆社会教育在其中更是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外科护士VTE预防信念子问卷得分(41.49±6.12)分,基本同意及以上平均得分率为86.5%。各条目具体得分情况见表4。
5.1 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受众面
通过举办博物馆教育活动,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能接触到非遗。既普及了非遗知识,又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增添了动力。比如金坛刻纸非遗活动主要面向10~14岁的儿童,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增加了对这项非遗的了解,又萌生出对它继续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5.2 为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素材
地方性博物馆引进的临时展览中所展示的文物,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与本地文化不同的“新”素材。有助于他们创新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和有形的物质文化,从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承力和对外的吸引力。比如在敦煌大展期间,常州金坛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根据莫高窟壁画内容创作出的《三兔飞天藻井》和《反弹琵琶图》刻纸作品就分别在2015年、2016年“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荣获金奖,这两件作品也被常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5.3 提高非遗文化的利用率与传人收入
开发成功的非遗系列教育活动项目不仅能在博物馆里开展,还可凭借其受众面广、可操作性强、娱乐性等优势将活动空间转移到学校、社区等,极大地提高了非遗资源价值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遗手艺人的收入。比如常州邢粮梳篦有限公司就生产半成品的木梳,供教育活动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千.与社会教育有效融合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S2).
[2]王晨,章玳.文化资源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常州博物馆.细雨润物:常州博物馆教育案例集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马婧(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