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九五两岸关系走向的探讨--兼谈本杂志一些专家的邀请_两岸关系论文

对九五两岸关系走向的探讨--兼谈本杂志一些专家的邀请_两岸关系论文

’95两岸关系走势探讨——本刊邀集部分专家座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走势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别报道

1994年的两岸关系应当如何评估?

今年,两岸关系将会怎样发展?能否会有新的突破?

目前两岸关系僵局的症结何在?

怎样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刊邀请了大陆一些台湾问题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994年的两岸关系在曲折中继续前进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一年,座谈学者普遍认为,这一年的两岸关系,经历了有起有落,一波三折,在曲折中前进与发展。

北京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王在希说,1994年的两岸关系,经受了考验。有令人高兴的一面,也排除了各种阻力与干扰;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1994年,两岸的转口贸易突破了170亿美元;台商到大陆投资的到位率也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发展势头是良好的、乐观的。尽管这一年两岸在政治上似乎还陷于某种僵局,但民间的交流势不可当,而且,这个趋势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王升认为,1994年,是台湾当局的施政重点从岛内向岛外转折的一年;在这之后,两岸关系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两岸关系发展的症结何在?有些事情“非不能也,不为也”

两岸关系的发展应当由两岸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共同维护。

王在希先生说,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也包括国际因素。大陆方面,“千岛湖事件”的发生,是两岸人民都不愿意见到的:应当说,大陆方面需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这件事情后来被台湾当局所利用,泛政治化,使得两岸关系受到影响。不过,我认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台湾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所制定的“国统纲领”,人为地把两岸关系的发展划为三个阶段,并出于政治考量,迟迟不肯把两岸关系的发展推进到第二阶段,“非不能也,不为也”。他们用政治因素来干扰两岸交流,甚至把开放交流当做筹码,这是影响与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症结。

王升说,台湾当局实际上是在有意地适度控制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坚持一种“能慢不能快,能慢不能断”的原则。他们一方面全力拓展对外关系,同时把两岸关系的发展也纳入其“务实外交”中去;并不断地翻新花样,不时出现各种动作。这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

理解台湾人民心态,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民心的向背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然而,如何理解台湾人民的心态,怎样加强两岸人民的沟通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泉说,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和大陆所不同的经历,这段不幸的历史在台湾人民心上留下很深的印迹。我们应当理解他们的心态,倾听各种声音。目前,台湾民众有一种情绪,应当让他们把这股怨气释放出来,化解历史情结,融开这个疙瘩。

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工作的马晓光说,在工作中我接触了很多台胞,渐渐地,我开始理解他们的心态了。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有着有些大陆人所不能理解的伤痛。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看待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应当注意把台湾当局的某些作法和台湾民众的感情剥离开来。

本身也是台湾同胞的纪朝欣和叶纪东也对此发表了看法。曾在外交部工作的纪朝欣先生说,目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恐惧心理已经基本没有了,但还存在疑虑。他认为,两岸谈判要能代表两岸人民的利益。刚刚从台湾探亲归来的叶纪东先生说,去年我去了两趟台湾,接触了不少民众,对台湾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表面上看,岛内的台独意识似乎很强烈。但实际上,台独的声音是很脆弱的,经不起推敲,更没有理论基础;只是具有很大的煽动性。至于台湾民众的心态,很多人是在变的。对于统独问题,大多数人持中间态度。

谈到什么是民意这一问题,李家泉先生提出了一个“大民意”与“小民意”的概念及范畴。李家泉说,在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打“民意牌”;然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意呢?我认为,民意分“大民意”和“小民意”。台湾的民意是“小民意”,全国12亿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民意是“大民意”。而台湾“小民意”中,坚持台独的又是少数,至于一些外国代理人,那更是极少数:这种“民意”和“大民意”比是微不足道的。目前,台湾大多数民意和大陆12亿人民的民意并没有充分反映出来。只有代表海峡两岸12亿中国人民心声的,才是决定台湾前途的真正民意。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副主任李延说,在研究民意时,还应当把台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分清。利益不同,诉求自然也不一样。这也是“大民意”与“小民意”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台湾民众的主流心态可用7个字概括:“安定、求新、不急独。”

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台湾研究室主任徐博东分析台湾民众心态时说,台湾民众求新求变,但更求稳求安定。从这次台湾“省市长”选举看,岛内大多数民众是反对台独的。

王升认为,台湾民众在台湾前途及两岸关系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是值得重视的。去年,台湾岛内出现了新一波的移民潮,说明台湾民众已经开始意识到台湾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台湾的前途与民众的利益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从目前情况看,岛内要求缓和两岸关系、发展两岸经贸往来的呼声越来越高;台湾当局准备在经贸、直航方面调整大陆政策,与台湾民众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今年,两岸关系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今年的两岸关系将会怎样发展?能否有突破?与会学者谈了这样几方面的意见:

(1)两岸关系仍会出现曲折,但前景看好。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今年,两岸的政治僵局还会继续维持,两岸关系仍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是,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因为,它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前景,大多数学者的态度是乐观的。

(2)两岸经贸关系将会有一个高速的发展。

王升说,这几年,两岸经贸发展有成倍增长的趋势;但1994年,发展速度相对来讲,没有以前那么快。这里面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的障碍是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在台湾当局目前政策的允许范围内,两岸经贸事实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的程度,再像前几年那样成倍增长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最近有迹象表明,台湾当局准备开始调整两岸经贸政策,提出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以经贸为主轴。经贸政策的调整,会给两岸经贸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预计1995年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3)直航问题有可能在1995年突破。

直航,可以说是个老问题了。多少年来,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王在希说,要说民意,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民意。可这样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意,却迟迟无法实现——被台湾当局列为所谓“国统纲领”的中程阶段,人为地加进政治因素。不过,不管是工商界所希望的货运,还是民众所要求的客运,直航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殷切期盼;它的实现是势在必行,不会太久了。

王升说,这几年来,台湾当局一直在这一问题上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民众的呼声,同时又把它作为政治筹码,自我限制与束缚。但是,随着民众呼声的日渐升高与客观形势的需要,尤其是香港问题解决的临近及台湾建立“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需要,随着台湾当局内部对这一分歧的逐渐明朗与公开化,有迹象表明,台湾当局正在寻求变通的办法。1995年,直航问题应会有明朗的答案。

(4)“两会”商谈会有进展。

王升说,“汪辜会谈”以后,两会会谈的制度化已经建立。仅去年一年就谈了5次:两次负责人会谈,三次事务性商谈。但效果并不十分好,许多已在负责人会谈中达成的共识,又在事务性商谈中推翻;这里面有人为的因素。1995年,两会的商谈会有进展,议题会扩大,层次会提高。

马晓光说,我认为,去年两会商谈的成果还是很大的,有实质性的进展——不能以是否达成“协议”为标准;它的象征意义更不可忽视。这说明两岸已经开始迈入互动互信的良性合作阶段。两会商谈具有其它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两会商谈将会更加频繁,这一形式将更趋于稳定、规范及制度化。

如何突破僵局?面对现实,求同存异

(1)面对现实,求同存异。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看待两岸关系,应当面对海峡两岸的现实,才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判断。徐博东说,目前海峡两岸政治上仍处于僵持的阶段,应避免出现两种倾向:既不能操之过急,违反客观现实;又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王在希说,从岛内的现实情况来看,在统独这一问题上,遏独应当是主要矛盾。坚持反对台独,坚持多进行民间交流,是当前首要的事情,也是台湾民众所能接受的。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只要不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都应当更加务实,在政治上求同存异。

(2)吸收两岸人民的意见,重视两岸各党派、民间团体的作用。

李家泉说,两岸当局在制定政策时,应能倾听各种声音。大陆在发表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时,应当让各界团体、学者多出来讲话,反映出大陆各界人民的声音,也使台湾人民多了解大陆人民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使两岸人民多沟通,增进相互的了解。

徐博东说,应重视各党派、民间团体的作用,包括两岸的对话和将来的谈判,应吸收各党派及民间团体参加,使之更公开、透明,并具代表性。

(3)重视对大陆台胞、台属的工作,重视对到大陆投资、探亲、旅游等台胞的工作。

与会学者认为,作为大陆台湾同胞的民间团体,台联会应当发挥其优势。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大陆台胞、台属的工作;同时关心到大陆投资、探亲、旅游等的台胞,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目前到大陆来的台胞的收费问题,一些人很有意见。对此,李延建议,可否为台胞专门制定一个特殊的,既高于大陆人又低于外国人的收费标准。

标签:;  ;  ;  ;  ;  

对九五两岸关系走向的探讨--兼谈本杂志一些专家的邀请_两岸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